《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借助观察、比较、概括、迁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熟练运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感知思想
课件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2×5= 50×2=
25×4= 25×40=
125×8= 125×80=
师:同学们踊跃抢答问题表现很棒!咱班的同学对乘法运算已经非常熟练了。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乘法运算的另一种性质。那会是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一块儿来研究。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25页例6主题图
学生自己读题
师:你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答……
针对“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师:那我们一块来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类似的算式并验证两个算式的得数是否相同。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小组同学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巩固练习
1、根据什么来判断加法算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
根据什么来判断乘法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
A、加数的位置换了
B、因数的位置换了
C、运算顺序变了
2、根据什么来判断加法算式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
根据什么来判断乘法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
A、数的位置换了
B、运算顺序变了
3、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乘法定律。
15×16 =16×( )
25×7×4 = ( )×( )× 7
(60×25)×8 =60×( × 8 )
125×(8×14)= (125× )×14
3×4×8×5= (3×4)×( × )
4、课堂练练兵,看谁算得快又巧。(怎样简便怎样算)
(1)17×4×25 (2)89×5×2
(3)4×17×25 (4)5×89×2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25×5﹚×2=25×﹙5×2﹚
﹙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