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四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试题+答题纸+答案+解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四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试题+答题纸+答案+解析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13 05:38:19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初中历史 八年级

第三、四单元练习解析(一)选择题

课前准备及要求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三、四单元质量检测题
★红笔:批改、标注

试题解析

方法点拨

复习建议
本节课流程
第一部分
试题解析
1.如果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中国的100位杰出人物评选活动,推荐邓小平参选“特别贡献奖”,最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是( )
A.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B.新中国的缔造者
C.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D.禁烟运动的领导者


A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起到的重要作用
2.右侧饼状图可以说明,我国( )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健
C.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
D.经济在长时期内稳定增长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
本题主要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史实
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这55人呼吁的主要内容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进行三大改造 D.结束“文化大革命”


B
本题主要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史实

4.“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的“老人”是指(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C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建立经济特区的史实
5.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主要强调了( )
A.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C.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B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
6.1992年,邓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道:“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2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的成就
7.以下图片所反映的重大活动,集中体现了( )



A.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B.我国创新宏观调控机制
C.我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D.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D
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8.2018年雄安新区将种植10万亩苗景兼用林。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雄安新区造林以自然理念为指导,以构建异龄复层混交的健康森林为目标,营造“千年秀林”这一做法主要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是( )
A.创新 B.绿色 C.协调 D.共享


B
本题主要考查新发展理念
9.某同学的历史笔记中有下面图示。其中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本题主要考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史实
10.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括为“中国梦“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D.习近平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梦”
11.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4%,拥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这体现了我国实施的哪项基本政治制度( )
A.“一国两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1984年12月19日,《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正式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隆重举行。邓小平出席了签字仪式。运用邓小平提出的“_________”构想,中英两国政府终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横线处应该填入( )
A.民族区域自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一国两制”
D


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3.“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成功实践是在( )
A.西藏 B.台湾 C.澳门 D.香港

D

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香港回归的相关史实
14.“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材料强调了( )
A.“一国两制”方针是香港回归的重要原因
B.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
C.香港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D.历史上香港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



本题主要考查香港顺利回归的原因
15.小芳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如下知识卡片。如果要给卡片拟定一个名称,最合适的是( )


A.民族工作成就 B.外交工作纪事
C.思想文化成果 D.祖国统一大业



D
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问题
16.如图,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


A.台湾、西藏 B.深圳、珠海
C.汕头、厦门 D.香港、澳门
D
本题主要考查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
17.2019年海峡两岸贸易额再度突破2000亿美元。据海关总署统计,1至11月,两岸贸易额为2070.6亿美元。台商来大陆投资持续增长,投资领域从制造业进一步向服务业延伸。材料反映了( )
A.海峡两岸经贸往来频繁 B.两岸实现“三通”政策
C.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D.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A




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的密切交往
18.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如表《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加强经济交流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文化交流 D.鼓励台胞回乡探亲


B
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19.20世纪50年代“金门厦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打炮”,到20世纪80年代“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材料说明( )
A.和平成为世界的主流
B.中美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C.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D.港澳回归推动祖国统一
C


本题主要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
20.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的“九二共识”
C.汪辜会谈达成的声明
D.江泽民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第二部分
方法点拨
解答选择题三部曲
审题干
读懂题干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概括有效信息的主题。
审设问
准确分析题目要求,把握准限定条件。
选答案
排除掉干扰项,选出最佳答案。
审题干
如何读懂题干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概括有效信息的主题?
文字型:
逐字、词、句阅读材料并理解其大意
圈出关键词如时间、人物、地点、材料出处等,联系有关知识进行解读
归纳有效信息,宏观把握其主题
例:1.如果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中国的100位杰出人物评选活动,推荐邓小平参选“特别贡献奖”,最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是( )
A.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B.新中国的缔造者
C.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D.禁烟运动的领导者


例:2.右侧饼状图可以说明,我国( )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健
C.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
D.经济在长时期内稳定增长
审题干
如何读懂题干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概括有效信息的主题?
图片型:
看图片中直观的文字和图片内容,获取表层信息
以表层信息为切入点,回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挖掘图片的隐含信息
归纳有效信息,宏观把握主题
补充:若有数据还应分析数据的对比、变化趋势


例: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这55人呼吁的主要内容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进行三大改造 D.结束“文化大革命”
审设问
如何准确分析题目要求,把握准限定条件?
看设问是关于人物、地点、时间、事件、政策、文件?并依据材料背景联系主题内容进行答题
若设问是依据材料,则需要回归材料,依据材料关键信息,联系主题内容或总结相应观点进行答题



例:12.1984年12月19日,《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正式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隆重举行。邓小平出席了签字仪式。运用邓小平提出的“_________”构想,中英两国政府终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横线处应该填入( )
A.民族区域自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一国两制”
选答案
如何排除掉干扰项,选出最佳答案?
阅读并准确理解选项的意思
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首先排除,选项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
选出最正确、全面,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补充:灵魂三问——有没有(材料中有没有这个信息)、对不对(选项本身结论对不对)、全不全(选项对材料信息概括的全不全)
第三部分
复习建议
历史复习基本功
知识层面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能够梳理某个历史时期历史线索。
技能层面
能够依据材料确定时间与空间,并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结合关键词总结概括材料主旨,联系所学进行作答。
用好课本
巩固基础
适当练习
查漏补缺
八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第Ⅰ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填到答题纸上的表格里。
1.如果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中国的100位杰出人物评选活动,推荐邓小平参选“特别贡献奖”,最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是( )
A.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B.新中国的缔造者
C.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D.禁烟运动的领导者
2.右侧饼状图可以说明,我国( )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健
C.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
D.经济在长时期内稳定增长
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这55人呼吁的主要内容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进行三大改造 D.结束“文化大革命”
4.“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的“老人”是指(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5.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主要强调了( )
A.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C.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6.1992年,邓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道:“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2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7.以下图片所反映的重大活动,集中体现了( )

A.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B.我国创新宏观调控机制
C.我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D.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8.2018年雄安新区将种植10万亩苗景兼用林。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雄安新区造林以自然理念为指导,以构建异龄复层混交的健康森林为目标,营造“千年秀林”这一做法主要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是( )
A.创新 B.绿色 C.协调 D.共享
9.某同学的历史笔记中有下面图示。其中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0.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括为“中国梦“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D.习近平
11.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4%,拥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这体现了我国实施的哪项基本政治制度( )
A.“一国两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12.1984年12月19日,《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正式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隆重举行。邓小平出席了签字仪式。运用邓小平提出的“_________”构想,中英两国政府终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横线处应该填入( )
A.民族区域自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一国两制
13.“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成功实践是在( )
A.西藏 B.台湾 C.澳门 D.香港
14.“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材料强调了( )
A.“一国两制”方针是香港回归的重要原因
B.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
C.香港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D.历史上香港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5.小芳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如下知识卡片。如果要给卡片拟定一个名称,最合适的是( )
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A.民族工作成就 B.外交工作纪事 C.思想文化成果 D.祖国统一大业
16.如图,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

A.台湾、西藏 B.深圳、珠海 C.汕头、厦门 D.香港、澳门
17.2019年海峡两岸贸易额再度突破2000亿美元。据海关总署统计,1至11月,两岸贸易额为2070.6亿美元。台商来大陆投资持续增长,投资领域从制造业进一步向服务业延伸。材料反映了( )
A.海峡两岸经贸往来频繁 B.两岸实现“三通”政策
C.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D.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18.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如表《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 第二条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 第五条 ______________,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

A.加强经济交流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文化交流 D.鼓励台胞回乡探亲
19.20世纪50年代“金门厦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打炮”,到20世纪80年代“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材料说明( )
A.和平成为世界的主流 B.中美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C.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D.港澳回归推动祖国统一
20.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的“九二共识”
C.汪辜会谈达成的声明 D.江泽民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
——1978年《人民日报》
⑴以上社论内容与哪一次会议的召开有关?(3分)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该会议认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什么?(3分)同时做出怎样的伟大决策?(3分)这次会议有何重大意义?(6分)


材料二 1980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的农业工作会议指出:“分田单干也不等于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可怕,群众已经认可了。到底哪种制度合适?主要看增产是否显著,农民收入是否增加,大多数群众是否欢迎。……”安徽的经验很快得到中央的肯定,……农村改革历程的开启,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新的民本思想。
——摘编自孙明杰《万里农村改革中的民本思想》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安徽的经验”指什么?(3分)依据材料概括其在全国得以推广的原因。(3分)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出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摘自习近平在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⑶实现中国梦必须走的“中国道路”是什么?(3分)这一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最新的理论成果是什么?(3分)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⑴一百年前,日本是怎样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2分)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3分)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是什么?(3分)他提出的统一“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方针?(3分)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6分)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⑶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6分)
(共15张PPT)
初中历史 八年级

第三、四单元练习解析(二)非选择题

课前准备及要求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三、四单元质量检测题
★红笔:批改、标注

方法点拨

试题解析

复习建议
本节课流程
第一部分
方法点拨
解答非选择题三部曲
阅读题目
通读材料中的正文、注释、出处等,关注材料中提到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信息,概括材料叙述的主要内容。了解问题要求回答什么并找出限定词。
分析题目
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材料,重点找出材料中的提示信息。结合问题思考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并根据问题和分值构思答案。
解答题目
用规范的语言和格式进行答题。
第二部分
试题解析
21.材料一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
——1978年《人民日报》
⑴以上社论内容与哪一次会议的召开有关?(3分)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该会议认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什么?(3分)同时做出怎样的伟大决策?(3分)这次会议有何重大意义?(6分)
①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工作中心:经济建设
③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④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材料二 1980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的农业工作会议指出:“分田单干也不等于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可怕,群众已经认可了。到底哪种制度合适?主要看增产是否显著,农民收入是否增加,大多数群众是否欢迎。……”安徽的经验很快得到中央的肯定,……农村改革历程的开启,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新的民本思想。
——摘编自孙明杰《万里农村改革中的民本思想》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安徽的经验”指什么?(3分)依据材料概括其在全国得以推广的原因。(3分)
①安徽的经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出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摘自习近平在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⑶实现中国梦必须走的“中国道路”是什么?(3分)这一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最新的理论成果是什么?(3分)
①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⑴一百年前,日本是怎样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2分)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3分)

①方式: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②原因:解放战争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是什么?(3分)他提出的统一“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方针?(3分)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6分)
①建议:国共两党平等会谈
②方针:一国两制
③事例: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⑶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6分)
障碍: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第三部分
复习建议
历史复习基本功
知识层面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比较明确的时空观念、能够梳理某个历史时期历史线索,概括某个专题的相关知识。
技能层面
认真读题审题,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注意问题中的限制条件及分值设置,规范答题(使用历史语言,简明扼要;书写规范:段落、序号、提示、要点)
用好课本
巩固基础
适当练习
查漏补缺
八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第Ⅰ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填到答题纸上的表格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1.(27分)















22.(23分)












八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第Ⅰ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填到答题纸上的表格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C B B D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B D D A B C A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1.(27分)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3分)
②经济建设(3分)
③改革开放(3分)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3分),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3分)。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分)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3分)。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分)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分)

22.(23分)

①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2分)
②解放战争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3分)


①国共两党平等会谈(3分)
②一国两制(3分)
③1997年香港回归(3分)、1999年澳门回归(3分)


台独势力(3分),国际反华势力(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