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13 05:2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2020天津市空中课堂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八年级 历史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2017年12月第1版81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目标
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4.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一、新课教学
一、新课教学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开国大典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积极的外交活动
毛泽东和斯大林
苏联大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我国正式建交的是哪个国家?写出图中该国的字母代号。

从图中可知,至1950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什么成就?有何意义?

读图答题
至1950年10月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苏联 A
成就:至1950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意义: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读图答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首次提出
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图示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正式确立
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问题思考一

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谈谈它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2017年12月第1版82页





材料一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讲话
?
材料三 1954年6月28日和29日,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认这五项原则将在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国家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予以适用。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6.28
习近平主席
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
?
(1)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
的基本准则。
(2)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
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主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首次提出 195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
2.内容表述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正式确认 1954年,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
4.历史作用 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次会议因在群山环抱的秀丽城市万隆举行,又被称为“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的召开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领国搞“颠覆”活动。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会议的曲折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4.19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材料: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的亚非国家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权利……
“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4.19




“求 同”:

过去的遭遇相同——都曾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的问题相同——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强调“同”是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基础,是这次会议应重点关注的。
“存 异”:

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强调“异”的客观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间的团结合作。
“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问题思考二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2017年12月第1版84页






?
他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
他用“求同存异”的方针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
他用平等的态度来平息争论,用谋求团结的诚意来化解矛盾;
他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促进了会议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推动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
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3.“万隆精神”
习近平主席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并发表讲话
在新的形势下,万隆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2015年4月22日,亚非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

材料:60年后的今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

——习近平《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重要讲话,亚非领导人会议,2015.4.22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我国派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哪个国家?写出图中该国的字母代号。

观察地图,参加万隆会议的国家和地区有何分布特点?据此,指出万隆会议的性质。

读图答题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印度尼西亚 D

特点:主要是曾经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北非、西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
性质: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读图答题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
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知识拓展:“周恩来和日内瓦会议”
主题 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
1953年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1954年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1955年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周恩来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本课小结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学法指导
1. 万隆会议期间,各方人士争相请周恩来总理签名留念(如下图所示)。这是因为(   )

A.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国力强大
C.参会代表普遍赞成社会主义
D.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广泛赞同

D
二、学法指导
2.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创始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外交风范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了卓越风采,他从事的诸多外交活动成为国际交往的典范。下列属于周恩来外交成就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③参加重庆谈判 ④签署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