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逻辑和语文学习2
学习目标
1复习概念、命题、推理等相关逻辑知识
2学习逻辑基本规律并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温故知新 概念重点知识1
逻辑知识要点1------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
外延是反映事物分子范围的。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有六种 连线题,准确画出每一组概念间的关系
①全同关系
②种属(包含))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矛盾关系
⑤反对关系
⑥全异关系
这六种关系哪些是相容关系?哪些是不相容关系?请大家说出它们的序号。
① ② ③是相容关系 ④ ⑤ ⑥是不相容关系(可并列出现)
1“苹果”和“火车”
2“黑色” 和“白色”
3“成年人”和“未成年人 ”
4“ 军人”和“ 医生”
5“中国文学”和“文学”
6“吴承恩” 和“《西游记》的作者”
概念重点知识及其练习1
请说出以下病句中并列不当的原因
1.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全国卷)
原因: “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属种属(包含)关系,不可并列。
2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湖北卷)
原因:“水产品”包含“鱼、虾、甲鱼”,属种属(包含)关系,不可并列。
3.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做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江西卷)
原因“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表示的范围有交叉部分,属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温故知新 概念重点知识2
逻辑知识要点2------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1.定义的结构
什么什么 是 什么什么
被定义项 联项 定义项
2.下定义规则
①定义不能是否定的。
②定义不能打比方。
③定义不能循环。
④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定义过宽或过窄均不可
3.下定义方法
下定义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找到它的上位概念(相邻的属概念)。
第二步是找到将被定义概念区别于同一上位概念之下的其他种概念的本质属性(种差)
第三步把它们按一定顺序代入“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公式
概念重点知识及其练习2
对下列文字进行筛选和组合,给“图书目录”下一个定义。
①图书目录是一种工具书。
②图书目录是能够帮助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③图书目录的用途是供人们查找的。
④图书目录分为“簿式书目”和“卡片式书目”等。
⑤图书目录是按照一定顺序编写的。
⑥图书目录记录书名、作者、出版和收藏情况。
解析:先研究所给信息?,命题人提供了六句话, 第①句中“工具书”是图书目录的上位概念,留;第②句是比喻句,不留;第③句讲用途,留;第④句讲分类,非本质属性,不留;第⑤句讲编写顺序,留;第⑥句讲记录内容,留;最后按一定顺序代入公式即可。
答案:?图书目录是记录书名、作者、出版和收藏情况,按照一定顺序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
温故知新 命题重点知识3
逻辑知识要点3---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命题和句子关系
①一般来说,只有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
②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③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逻辑学上叫“隐含义”,也就是戏剧中的“潜台词”
温故知新 命题重点知识及其练习3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一段话,然后写出其潜台词。要求:紧扣人物性格,语言表达简明。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王熙凤的这番话,表面上看是称赞林黛玉的风姿,其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阿谀贾母,称赞了在场的迎春、探春等嫡亲的孙女们。
看新闻联播,我们发现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你能读懂那些隐藏在外交辞令背后的潜台词吗?
亲切友好的交谈——
交换了意见——
充分交换了意见——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会谈是有益的——
不针对有关国家——
严重关切——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
勿谓言之不预也——
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因此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
就寒暄一下,没谈正事儿。
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很激烈 ;
双方分歧很大;
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没错,就是针对你国。
可能要干预;
我们将报复。
这回是真打。
潜台词有时候增加交流成本,让彼此之间难以顺畅沟通,但有时候潜台词又是一项必备技能,让你在社交中温润如玉。面对这一项不会灭亡的社交“生物”,我们也只能历练自己的“收听”技巧。
温故知新 推理重点知识4
逻辑重点知识4----推理是由已知的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
推理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
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如数学归纳法
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如(圣贤无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演绎归纳法在作文中的妙用
温故知新 推理重点知识及其练习4
(1)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白色的。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了论文《视觉之差异》,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2)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3)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运用归纳法,寻找三则材料的共性并用词语概括出来
共性是:发现、观察、思考
练习:阅读下面语段,运用归纳演绎法补全语段结尾句。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后愿意去研究,日本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的长队愿意去研究,法国家务杂工乔利看到灯油清除了陈年污渍愿意去研究。难道其他人看不到这些现象吗?不是,只是因为其他人没有那种强烈的好奇心来给这些现象打上“问号”,从而破解它们罢了。所以 。
1.从三个事例归纳出了几个关键词:发现、观察、思考,根据语段事例部分的叙述… …选哪个更好呢?
2本语段在例后进行对比分析… …你从中找出的关键词是?
答案:发现需要好奇心。
4、逻 辑 规 律
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4.1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 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偷换概念,改变话题。
如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我是群众,
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这段推理形式上没问题,但结论是不正确的。为什么?
在第一句里,【群众】是集合概念,意思是群众的整体。在第二句里,【群众】是非集合概念,意思是群众的个体。字形同,字义不同,也就是概念不同。违反同一律,这种逻辑错误在语文里通常被称为偷换概念
小测试
好吃懒做的人
某甲,好吃懒做,却善于狡辩。
一天,某乙调侃甲:“你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怎么致富、还想娶妻?”
甲狡辩说:“懒人自有懒人福!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国人民(1)都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民(2),我怎么会懒呢?”乙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根据同一律规则,你能指出甲的错误吗?
违背同一律,偷换概念。
“中国人民”(1)=集合概念,不是确指某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民”(2),它是一个个体概念,即我是中国人民当中的一员的意思。
虽然上述两句话中都有 “中国人民”一词,但它们的意思却不一样,概念的内涵不同。
搬 家
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丁丁冬冬吵得厉害。富翁特备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左右邻舍都答应了。
两家都搬了家之后,丁丁冬冬还是照旧。原来是左边搬到了右边,右边搬到了左边。
富翁和铜铁匠他们对“搬家”的意思理解一样吗?
搬家是多义词,富翁所说的“搬家”是指搬到一定距离之外,别再骚扰我的意思,可照字面讲,只要把住处挪动一下就是搬家。邻居就利用这一点巧妙地整治了富翁。这也是违背同一律,偷换概念的一种形式
小测试
? 矛盾
甲:“老张和老李在工作中配合得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1)。” ??乙:“谁说没有矛盾!” ??甲:“请你说出他们有矛盾的根据来。” ??乙:“没有矛盾(2)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他们两人怎么会没有矛盾呢?”
根据同一律规则,你能指出甲的错误吗?
违背同一律,偷换概念
“矛盾”是个多义词,
①表达哲学概念,指的是客观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对立统一”;
②指的是“思想矛盾”
③指的是“逻辑矛盾”
④指的是“不一致”
⑤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不团结”现象。
甲说的矛盾是⑤的涵义,而乙却把它偷换为①的涵义,这也是偷换概念。
同一律在作文审题立意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印第安人克鲁姆是一家餐厅的厨师,有一天来了几个法国客人,他们嫌克鲁姆制作出来的油炸食物太厚太硬。克鲁姆知道后很生气,他随手拿起一只马铃薯,切成很薄的片,扔到油锅里。起锅后就送到法国客人的桌上。谁知客人一吃,大呼好吃。从此这种炸薯片风行开来,最后成为肯德基、麦当劳首推的主食。“炸薯条的发明”可谓“神来之笔”。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因偶然而获得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你对此也一定有你的认识。请你就“偶然与成功”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甲:“偶然能够促使成功,偶然是成功的契机和导火索;偶然的背后有着必然,一切成功不能完全依赖于偶然”。
“ 乙:偶然”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偶然”也是“灵感”的体现,偶然能够促使成功,机遇和灵感同样也能诱发成功
根据上面构思,推测一下谁最有可能写跑题?
乙他混淆了偶然、机遇和灵感这三个概念
“偶然”指的是事理上不一定会发生而发生的事情,其指向是结果。
“机遇”指的是有利的时机、机会;
“灵感”则是指文艺、科技等活动中,由于长期思索而突然产生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其指向是思维活动。
不跑题秘籍:加强对概念的分析,严格区分相关或近似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总结:违背同一律,偷换概念的主要手法有:
1、混淆集合与非集合概念。
2、利用多义词有多个概念混淆概念
3、混淆相关或相近的概念
阅读材料,看看下面哪个立意是符合题意的
“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
请以“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 …
1. “谈‘以貌取人’”
“貌”这个概念的范围比“脸”要大,它们是包含关系
2.“面朝大海的联想”
“面朝大海”中的“面”是“面向”之意,与题目似是实异。
3.一座城,一张面孔
面孔---1.脸;2容貌;3面子,体面
4.2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对象,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白猫 黑猫
“白猫”“非白猫
例1教室失窃,有甲乙丙三个嫌疑人,甲说是乙偷的,乙说我没偷。
例2教室失窃,有甲乙丙三个嫌疑人,甲说是乙偷的,乙说是甲偷的。
违反矛盾律的错误是“自相矛盾”
例3以下案例违反矛盾律,导致自相矛盾的是( )多选
A.有位青年向爱迪生提出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爱迪生反问他:“你用什么来装这种溶液呢?”
B. 电影放映时间到了,观众们鱼贯而入。
C.吾盾之坚,物莫能陷;吾矛之利,物无不陷。
4.3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真,且没有第三种可能。
例1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排除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违反排中律的错误是“两不可”
例2.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讨论某甲的行为是否违纪,一个人发言说“说这种行为是违纪,恐怕不行;说这种行为不是违纪,恐怕也不行”。
1、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命题,不可能同时真,至少有一假。 2、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二者区别:适用范围和结论
使用技巧:
首先明确命题(判断)间关系:
命题互相矛盾,首选排中律---不可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例如 小张是中国人 小张不是中国人
命题互相反对,只能选矛盾律---两个命题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可以同假。
例如 小张是中国人 小张是美国人
小测试:看谁是数学高手
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 ? A、金:肖像不在此盒中 ? B、银:肖像在铅盒中 ? C、铅“肖像不在此盒中 ? 上面的话只有一个是真的,肖像在哪个盒子里?
答案: A金色盒子 解题: B、银:肖像在铅盒中 与 C、铅“肖像不在此盒中正好是矛盾的,属矛盾关系,根据排中律这两句必定有一真和一假。又因为只有一句真话,那么A、金:肖像不在此盒中 必为假,所以肖像在金盒子里.
小测试:看谁是断案高手
?? 珠宝店一块钻石被窃,据侦察,作案的是甲、乙、丙、丁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的口供如下: ??
甲:钻石不是我偷的,我那天在外地。 ?? 乙:钻石是丁偷的,那天,他去过珠宝店 ?? 丙:乙偷的,我看见他到黑市去卖过钻石。 ?? 丁:乙与我有私仇,他有意陷害我。 ??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罪犯是谁?你知道吗?
乙与丁的口供相矛盾,根据排中律,其中必有一个真,一个假。如果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这个唯一讲真话的,必定是乙和丁之中的一个。而甲、丙则属于讲假话之列。即事实与甲和丙的口供相反。因此,可知甲就是偷钻石的罪犯。
充足理由律是指:在论证和思维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为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充足理由律基本要求有三:
一是要有理由;
二是理由必须真实;
三是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导出论题。
违反了这三条要求,就会犯“毫无理由”、“理由虚假”、“推导不出”的错误。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黑格尔
违背充足理由律的网评
网友总爱对一些看上去条件悬殊的恋情说三道四。一个年轻的女明星嫁给了一位事业成功的年纪大的富翁,网友就评论道:
如果他是乞丐,她还会爱他吗
如果他是个一事无成的流浪汉,她还会爱他吗
如果他是身无分文的老人,她还会爱他吗
所以,她只爱钱。这种爱情目的不纯。
网友得出… …结论,理由真实吗?
而论据未必为真,则不能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理由虚假)
违背充足理由律的故事
在某商店里,一售货员的态度不好,与一老年顾客发生了争吵,于是人们把经理找了来,要他评一评理。经理听了情况介绍后说道:“售货员先发火态度固然不好,但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如此认真也不好。”
思考:年纪大是不该认真的理由吗?
认真不认真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也是看对什么事而言的,跟一个人的年龄毫无关系,经理以老年顾客年龄大来批评他不该如此认真是违反充足理由律的,他犯了推导不出的错误。
小测试:违背充足理由律的笑话
一个士兵早操总是迟到。军官质问他:“你怎么老迟到。”士兵说:“报告,我总是睡过了头。”军官大怒:“如果每个士兵都睡过头,那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士兵回答:“那就永远不会发生战争了”。
军官犯了哪方面的错误?
毫无理由
虚假错误
推导不出
违背充足理由律的网事
在一个综艺节目当中,潘长江将节目组给的蔡徐坤照片认成了吴亦凡,于是乎粉丝们冲到潘长江的微博上大肆谩骂,评论数高达数十万,甚至连潘长江女儿潘阳的微博也未能幸免。逼得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发微博说“谁能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事情了吗?...不能因为不认识就来黑我吧,我违法了吗?”。
粉丝黑潘长江的理由是什么?
不认识他们的偶像蔡徐坤
不认识他就该被谩骂吗?
蔡粉犯了推导不出的错误
友情提示:文明理性追星
是合格粉丝的应有操守?
温故知新 命题重点知识及其练习3
欣赏曹禺话剧《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重逢时的一段对话,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的潜台词 。
朴???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朴???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朴???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划线句的潜台词依次是( )
A来找儿子吗? 是鲁大海吗? 我就知道你会来的。
B来敲诈吗? 是鲁贵吗? 你可真有能耐啊!
C来找女儿吗? 是四凤吗? 我知道你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D来叙旧情吗? 是繁漪吗? 我是真没想到啊!
B
《雷雨》部分剧情简介:
三十年前,周公馆的少爷周朴园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梅侍萍,并与她有了两个儿子。但后来为了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自尽。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她带着二儿子流落他乡,她和周所生的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周朴园所娶的那位小姐后来去世,周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周常年在外工作,蘩漪便有机会接近周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蘩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蘩漪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侍萍来到周家,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当年之覆辙,但又与周朴园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