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含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B.《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C.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D.“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解析 A项,应该是“以情僧来看的人”了解苏曼殊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C项,“由玉变石”只能体现欲望之“灭”,“由石变玉、由玉变石”才能体现欲望之“生灭”。D项,原文意思是“红楼”代表现实世界但不一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人或事物。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B.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C.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同时这些用语也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D.文章不止一处运用了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解析 B项,文章没有详细阐述《石头记》的优点。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B.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C.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
D.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解析 A项,通过第二段可以看出文章对于《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阅读角度是不赞成的,很难体现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读不尽的《红楼梦》”与这五个书名的关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
答案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材料二: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材料三: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良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材料四: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锺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4.下列不属于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的一项是( )(3分)
A.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
B.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
C.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晚年在四大范畴均有涉猎和成就。
D.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
解析 C项,原文是“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而不是“晚年在四大范畴均有涉猎和成就”。
答案 C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认可,但他得出的有些结论却饱受争议。
D.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其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解析 B项,无中生有,林黛玉“沉湖而死”等观点与胡适无关。
答案 B
6.周汝昌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探究。(6分)
答案 ①要有执着的精神。先生把一生献给了红学,招致异议批评时,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为之痴迷。②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作查证,一丝不苟,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③善于继承,努力创新。善于继承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创造性提出探佚成果。④广博学习,丰厚积累。研习书法、古典诗词创作等终成大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注】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40回]
【注】 篾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也叫“清客”。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姨妈“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喷茶而不是喷饭,这一细节在前文有所铺垫,文章前后照应体现出作者行文细腻、构思精巧。
B.在刻画众人大笑的场面时,作者注重独像刻画,将湘云、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像塑造,使主要人物和辅助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C.“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是文章的插叙部分,这里补足一笔,使整个场景就完整了,“撑着”二字极其符合她俩此时所扮演的“导演”角色。
D.本文虽然只选取了《红楼梦》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表现出了作者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多样。
解析 C项,“插叙”错。
答案 C
8.作者在塑造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从描写的角度看,采用了哪些手法?(6分)
答案 ①正面描写:作者采用语言、动作对刘姥姥进行直接刻画。如: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②侧面描写:如听到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后众人的表现。
9.清代点评家涂瀛在评价刘姥姥时曾说:“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思之之深。出其余技作游戏法,……忽而痴人说梦话,忽而嬉笑怒骂,……无不会如人意。……视凤姐辈真儿戏也。”你同意他的评价吗?请结合文章加以探究。(6分)
答案 同意。刘姥姥是憨厚又不失睿智的农村妇女的形象。①她任由鸳鸯、凤姐取笑、捉弄却毫不在意,并且十分配合,可见她宽容、忠厚的一面。②刘姥姥生活经验丰富,深通人情世故,到贾府来,她需要得到全府人的欢心;多年生活阅历使她能够把握别人的心理,当她被取笑,她也能逢场作戏,装疯卖傻故意显示出没见过世面,以迎合贾府人的心意。③所以,表面上看是凤姐等取笑憨厚没见过世面的刘姥姥,可实际上,是刘姥姥在牵着她们的鼻子走,刘姥姥才是真正的主角。(如果不赞同,分析合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周初,为户部郎中,赐金紫。显德中,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致仕。仪十五能属文,晋天福中举进士。侍卫军帅景延广领夔州节度,表为记室。延广后历滑、陕、孟、郓四镇,仪并为从事。开运中,杨光远以青州叛,时契丹南侵,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光远与儒遣人引契丹轻骑于马家渡渡河。时延广掌卫兵颜衎知州事即遣仪入奏仪谓执政曰昨与衎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国家若不以良将重兵控博州渡,必恐儒引契丹逾东岸与光远兵合,则河南危矣。”俄而儒果导契丹渡河,增置垒栅。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左补阙、礼部员外郎。周祖幸南御庄宴射,坐中赐金紫。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并罢,越三日,始命赵普平章事。制书既下,太祖问翰林学士曰:“质等已罢,普敕何官当署?”承旨陶谷时任尚书,乃建议相位不可以久虚,今尚书乃南省六官之长,可以署敕。仪曰:“谷所陈非承平之制,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太祖曰:“仪言是也。”即命太宗署敕赐之。俄加礼部尚书。四年秋,知贡举。是冬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缙绅多讽诵之,当时号为窦氏五龙。及仪卒,太祖悯然谓左右曰:“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盖惜其未大用也。
(选自《宋史·窦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延广掌卫兵/颜衎知州/事即遣仪入奏/仪谓执政曰/昨与衎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
B.时延广掌卫兵/颜衎知州事/即遣仪入奏/仪谓执政曰/昨与衎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
C.时延广掌卫兵/颜衎知州/事即遣仪入奏/仪谓执政曰/昨与衎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
D.时延广掌卫兵/颜衎知州事/即遣仪入/奏仪谓执政曰/昨与衎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
解析 根据“即遣”可知,“事”不是“即遣”的主语,所以“事”后面应断开,故排除A、C两项。第二处分歧点是“势”放在前面还是后面,“与衎论事势”时“有所预虑”,接下来有“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的动作,所以选择B项。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录取考生分为三甲,一甲依次为状元、探花、榜眼。
B.金紫,指“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
C.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以后历代相承。
D.知贡举,唐朝时特派主持礼部考试的大臣。主试者称为“知贡举”,由名望大臣担任,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解析 A项,一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窦仪仕途畅通,年轻即有才能。窦仪十五岁就能写文章,后来中进士,通过景延广的引荐步入仕途,做了记室,曾经担任过户部郎中、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等职。
B.窦仪关心形势,积极出谋划策。他认为应该派良将重兵扼守博州渡口,防止叛将周儒带领契丹军队越过东岸与杨光远会合,结果不出所料,周儒果然带领契丹军队渡过黄河。
C.窦仪为国选才,深受皇帝信任。乾德四年秋天,窦仪主持贡举。这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三岁,皇帝为他过早死去尚未被重用而感慨叹息,所以追赠他为右仆射。
D.窦仪学问渊博,治学方面严谨。兄弟五人相继考中进士。冯道曾写过这样一句诗赞美:“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大臣们也常吟诵这句诗,当时号称窦氏五龙。
解析 C项,强加因果,从文末“是冬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和“及仪卒,太祖悯然谓左右曰:‘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盖惜其未大用也”可知,“皇帝感慨叹息”与“追赠他为右仆射”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制书既下,太祖问翰林学士曰:“质等已罢,普敕何官当署?”(5分)
(2)及仪卒,太祖悯然谓左右曰:“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5分)
答案 (1)诏令已经下发,太祖问翰林学士说:“范质等人已被罢免,赵普的任命敕令哪位官员当署名?”
(2)等到窦仪去世后,太祖叹息着对身边大臣说:“上天为什么这么快就夺走我的窦仪啊!”
【参考译文】
窦仪,字可象,是蓟州渔阳人。后周初期,担任户部郎中,赐给金紫朝服。显德年间,升任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后退休。窦仪十五岁就能写文章,后晋天福年间中进士。侍卫军主将景延广兼任夔州节度使,上表推荐他为记室。景延广后来历任滑、陕、孟、郓四州节度使,窦仪一直任从事。开运年间,杨光远占据青州叛乱,当时契丹正南下入侵,博州刺史周儒出城投降,杨光远及周儒派人带领契丹轻骑在马家渡渡黄河。当时景延广掌管禁卫军,颜衎主持政事,派遣窦仪入朝上奏。窦仪对执政大臣说:“昨天我与颜衎讨论事势,有些疑惑,所以乘驿车昼夜不停地赶来。国家如果不派良将重兵控制博州渡口,恐怕周儒一定会带领契丹军队渡过东岸与光远会师,那样河南就危险了。”不久周儒果然带领契丹军队渡过黄河,增设了军营外围的栅栏。少帝在黄河上游驻扎军队,当即派遣李守贞等人率领一万多人,水陆并进,固守汶阳,占据险要位置。契丹军队果然大举攻来,受到李守贞的部队的攻击而战败逃走了。后汉初期,召窦仪入朝任左补阙、礼部员外郎。周太祖在南御庄聚饮习射,席中赐给窦仪金紫朝服。乾德二年,范质等三位宰相都被罢免,过了三天,才任命赵普为平章事。诏令已经下发,太祖问翰林学士说:“范质等人已被罢免,赵普的任命敕令哪位官员当署名?”承旨陶谷当时任尚书,于是建议相位不可以长时间空置,现在尚书是南省六官之长,可以署敕。窦仪说:“陶谷的陈情并非天下承平时的制度,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这是宰相的职务。”太祖说:“窦仪的话正确。”就命令太宗署敕赐给赵普。不久加任窦仪为礼部尚书。乾德四年秋天,主持贡举。这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追赠右仆射。窦仪学问渊博,治学严谨。他的弟弟窦俨、窦侃、窦偁、窦僖,都相继考中进士。冯道与禹钧有旧情,曾经赠予他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样的诗句,大臣们常吟诵这句诗,当时号称窦氏五龙。等到窦仪去世后,太祖叹息着对身边大臣说:“上天为什么这么快就夺走我的窦仪啊!”大概因为可惜尚未重用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自题一绝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题一绝》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情心,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
B.《自题一绝》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作者唯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全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为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C.《咏菊》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
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解析 C项,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
答案 C
15.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 ①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这两首诗是二者之间激起的回响和共鸣,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②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自题一绝》出现在小说第一回,曹雪芹直接抒情,开篇明义,概述整部小说的大意。结语是一个疑问句,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慨叹。《咏菊》是林黛玉咏物抒情,借菊的品质抒发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
(2)《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香菱笑道:“我看他(王摩诘)《使至塞上》一首,那一联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答案 (1)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2)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________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________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________,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后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前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________。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解析 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办法。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句中不合理。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用在句中不恰当。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奉若神明:指盲目崇拜某人或某事物,像迷信的人敬奉神灵一样。用在句中不恰当。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说话。窃窃私议:背地里小声议论。用在句中不恰当。
答案 C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解析 根据分号前后两个句子的对比关系,“平凡”对应“灿烂”,“年轻”对应“凝固”,排除A、D两项。对比B项和C项,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虽然”应该放在“他们”的后面。故选C项。
答案 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C.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如果”语序不当;第二处是“渗出叹息的悲悯”搭配不当,应该是“渗出悲悯的叹息”。
答案 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的美食世界,实在是令人流连忘返。__①__:据统计,《红楼梦》中述及美食的回目有八十七回,描写的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包括主食、菜肴、点心、调味品、补品等。另外,我们看到,贾母平日吃饭,总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而刘姥姥吃饭的时候就随意很多。可见,吃一顿饭已不仅仅是果腹那样简单了,__②__。总之,书中的美食既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近年来,作为红楼文化的衍生品,各种“红楼宴”也层出不穷。但与其打名著的招牌为商家制造噱头,__③__。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讲《红楼梦》中的饮食,不在于‘仿膳’式的照猫画虎,更在于体会食品的精义神理,亦即中国烹饪的哲理和美学观。”
解析 第①空根据后文“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可知,应该填写“《红楼梦》中描绘的美食名目繁多”等;第②空根据前面的“贾母平日吃饭,总有小丫鬟在旁边”“而刘姥姥吃饭的时候就随意很多”可知,应该填写“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等;第③空根据前文“与其”和后文的“更在于体会食品的精义神理,亦即中国烹饪的哲理和美学观”可知,应该填写“倒不如好好研究书中的美食文化”等。
答案 ①《红楼梦》中描绘的美食名目繁多 ②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③倒不如好好研究书中的美食文化
21.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5分)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案 (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对于阅读,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理·巴克斯特也说过:“要成为智者和贤者的人,就必须认真地读通几本经典著作。”歌德也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几位名人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阅读对自身的成长与成功的作用,使自己的人生得益匪浅。
请以“阅读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可发表见解,也可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注意】 (1)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在阅读中体验感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有关“阅读与人生”的话题作文,立意的范围比较广,只要是自身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对某一经典与人生的某一点有体验或感悟——对自己的成长、对生命的理解、对做人或社会某一现象的看法等都可作为立意的范围。但在具体写作的时候,只能选取一个角度,并且是一个很小的角度,做到以小见大。可以是阅读某一经典让人走出某一困境,阅读某一经典让人重树自信,阅读经典收获了人生的某一快乐,等等。总之,阅读经典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等产生正面的影响,使自身快乐健康地成长。
PAGE
54
第七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含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B.《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C.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D.“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B.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C.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同时这些用语也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D.文章不止一处运用了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B.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C.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
D.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材料二: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材料三: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良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材料四: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锺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4.下列不属于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的一项是( )(3分)
A.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
B.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
C.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晚年在四大范畴均有涉猎和成就。
D.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认可,但他得出的有些结论却饱受争议。
D.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其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6.周汝昌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探究。(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注】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是说的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40回]
【注】 篾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也叫“清客”。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姨妈“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喷茶而不是喷饭,这一细节在前文有所铺垫,文章前后照应体现出作者行文细腻、构思精巧。
B.在刻画众人大笑的场面时,作者注重独像刻画,将湘云、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像塑造,使主要人物和辅助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C.“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是文章的插叙部分,这里补足一笔,使整个场景就完整了,“撑着”二字极其符合她俩此时所扮演的“导演”角色。
D.本文虽然只选取了《红楼梦》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表现出了作者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多样。
8.作者在塑造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从描写的角度看,采用了哪些手法?(6分)
9.清代点评家涂瀛在评价刘姥姥时曾说:“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思之之深。出其余技作游戏法,……忽而痴人说梦话,忽而嬉笑怒骂,……无不会如人意。……视凤姐辈真儿戏也。”你同意他的评价吗?请结合文章加以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周初,为户部郎中,赐金紫。显德中,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致仕。仪十五能属文,晋天福中举进士。侍卫军帅景延广领夔州节度,表为记室。延广后历滑、陕、孟、郓四镇,仪并为从事。开运中,杨光远以青州叛,时契丹南侵,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光远与儒遣人引契丹轻骑于马家渡渡河。时延广掌卫兵颜衎知州事即遣仪入奏仪谓执政曰昨与衎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国家若不以良将重兵控博州渡,必恐儒引契丹逾东岸与光远兵合,则河南危矣。”俄而儒果导契丹渡河,增置垒栅。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左补阙、礼部员外郎。周祖幸南御庄宴射,坐中赐金紫。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并罢,越三日,始命赵普平章事。制书既下,太祖问翰林学士曰:“质等已罢,普敕何官当署?”承旨陶谷时任尚书,乃建议相位不可以久虚,今尚书乃南省六官之长,可以署敕。仪曰:“谷所陈非承平之制,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太祖曰:“仪言是也。”即命太宗署敕赐之。俄加礼部尚书。四年秋,知贡举。是冬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缙绅多讽诵之,当时号为窦氏五龙。及仪卒,太祖悯然谓左右曰:“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盖惜其未大用也。
(选自《宋史·窦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延广掌卫兵/颜衎知州/事即遣仪入奏/仪谓执政曰/昨与衎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
B.时延广掌卫兵/颜衎知州事/即遣仪入奏/仪谓执政曰/昨与衎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
C.时延广掌卫兵/颜衎知州/事即遣仪入奏/仪谓执政曰/昨与衎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
D.时延广掌卫兵/颜衎知州事/即遣仪入/奏仪谓执政曰/昨与衎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录取考生分为三甲,一甲依次为状元、探花、榜眼。
B.金紫,指“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
C.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以后历代相承。
D.知贡举,唐朝时特派主持礼部考试的大臣。主试者称为“知贡举”,由名望大臣担任,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窦仪仕途畅通,年轻即有才能。窦仪十五岁就能写文章,后来中进士,通过景延广的引荐步入仕途,做了记室,曾经担任过户部郎中、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等职。
B.窦仪关心形势,积极出谋划策。他认为应该派良将重兵扼守博州渡口,防止叛将周儒带领契丹军队越过东岸与杨光远会合,结果不出所料,周儒果然带领契丹军队渡过黄河。
C.窦仪为国选才,深受皇帝信任。乾德四年秋天,窦仪主持贡举。这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三岁,皇帝为他过早死去尚未被重用而感慨叹息,所以追赠他为右仆射。
D.窦仪学问渊博,治学方面严谨。兄弟五人相继考中进士。冯道曾写过这样一句诗赞美:“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大臣们也常吟诵这句诗,当时号称窦氏五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制书既下,太祖问翰林学士曰:“质等已罢,普敕何官当署?”(5分)
(2)及仪卒,太祖悯然谓左右曰:“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自题一绝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题一绝》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情心,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
B.《自题一绝》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作者唯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全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为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C.《咏菊》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
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15.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
(2)《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香菱笑道:“我看他(王摩诘)《使至塞上》一首,那一联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________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________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________,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后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前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________。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C.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的美食世界,实在是令人流连忘返。__①__:据统计,《红楼梦》中述及美食的回目有八十七回,描写的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包括主食、菜肴、点心、调味品、补品等。另外,我们看到,贾母平日吃饭,总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而刘姥姥吃饭的时候就随意很多。可见,吃一顿饭已不仅仅是果腹那样简单了,__②__。总之,书中的美食既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近年来,作为红楼文化的衍生品,各种“红楼宴”也层出不穷。但与其打名著的招牌为商家制造噱头,__③__。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讲《红楼梦》中的饮食,不在于‘仿膳’式的照猫画虎,更在于体会食品的精义神理,亦即中国烹饪的哲理和美学观。”
解析 第①空根据后文“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可知,应该填写“《红楼梦》中描绘的美食名目繁多”等;第②空根据前面的“贾母平日吃饭,总有小丫鬟在旁边”“而刘姥姥吃饭的时候就随意很多”可知,应该填写“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等;第③空根据前文“与其”和后文的“更在于体会食品的精义神理,亦即中国烹饪的哲理和美学观”可知,应该填写“倒不如好好研究书中的美食文化”等。
21.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5分)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对于阅读,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理·巴克斯特也说过:“要成为智者和贤者的人,就必须认真地读通几本经典著作。”歌德也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几位名人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阅读对自身的成长与成功的作用,使自己的人生得益匪浅。
请以“阅读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可发表见解,也可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注意】 (1)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在阅读中体验感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PAGE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