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孙权劝学(2)
初一年级 语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在括号内增添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等。
朗读课本剧,并说明你的添加理由。
读出人物形象
初
孙权(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卿言多务,孰若孤?
(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第一幕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鲁肃(大惊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
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第二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今当涂掌事,须学!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今当涂掌事,须学!
双重否定,语气强烈。
更有规劝意味。
命令式,语气强烈。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汝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君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汝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君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爱称,君对臣。
关系亲近,关爱下属。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尊称。把自己置于低位。
初
孙权(语重心长,语气坚决,不失君主威严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第一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也。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也。
反问句,情感强烈。
不悦,责备。
陈述句,难见情感波动。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情绪激动,神情不悦,语带责备) 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第一幕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当涉猎,见往事。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当涉猎,见往事。
限止语气。
不难,易实现。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情绪激动,神情不悦,语带责备) 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
(语带轻松,责备的口吻)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第一幕
卿言多务, 孰若孤?
卿言多务, 不若孤。
卿言多务, 孰若孤?
卿言多务, 不若孤。
反问句,语气强烈。
激动、生气。
陈述句,语气平静。
不见情绪。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情绪激动,神情不悦,语带责备) 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
(语带轻松,责备的口吻)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情绪激动,内心生气) 卿言多务, 孰若孤?
第一幕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肃常读书,彼以为大有所益。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肃常读书,彼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人称。现身说法。
更具有说服力,更显真诚。
第三人称。说服力略弱。
孙权(情绪激动,神情不悦,语带责备) 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
(语带轻松,责备的口吻)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情绪激动,内心生气) 卿言多务, 孰若孤?
(言辞恳切,目光透露着期望) 孤常读书,自以
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第一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能表现出关系的亲近。
阿爷无大儿。
阿姊闻妹来。
(《木兰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鲁肃(语带惊奇、赞叹,欣赏的目光) 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第二幕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形容时间短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鲁肃(语带惊奇、赞叹,欣赏的目光) 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神情自得、坦然,心怀敬重)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第二幕
初
孙权(语重心长,语气坚决,不失君主威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第一幕
孙权(情绪激动,神情不悦,语带责备) 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
(语带轻松,责备的口吻)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情绪激动,内心生气) 卿言多务, 孰若孤?
(言辞恳切,目光透露着期望) 孤常读书,自以
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第一幕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鲁肃(语带惊奇、赞叹,欣赏的目光)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神情自得、坦然,心怀敬重) 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第二幕
请把下面这些评价性四字词语分别归入孙权、吕蒙、鲁肃的形象评价中。
关爱下属 要求严格 重视学问 为人直爽
直率坦荡 自信满满 知错能改 循循善诱
爱才惜才 爱才敬才 勤奋善学 勤奋好学
孙权
鲁肃
吕蒙
重视学问
勤奋好学
爱才惜才
关爱下属
要求严格
循循善诱
为人直爽
爱才敬才
重视学问
知错能改
勤奋善学
直率坦荡
自信满满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
作为一名普通学生,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
孙权
再忙碌,也要挤出时间读书学习。
想要求别人做到什么,自己要先做到。
劝人要讲究策略。
……
鲁肃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
与志同道合之人做朋友。
……
吕蒙
开卷有益,再忙也要挤出时间读书学习。
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有益建议。
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
朗读《师旷论学》,圈画其中的称谓语、语气词等,仔细品读。谈谈你对师旷、晋平公形象的认识,以及你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拓展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建本》)
【注释】① 炳烛:点烛。 ②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建本》)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建本》)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善哉!
认同,欣赏。
虚心求教。担忧年纪大。
生气。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蒲松龄《狼》)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善哉!
认同,欣赏。
虚心求教。担忧年纪大。
生气。
晋平公:虚心求教,善于听取意见,热爱学习。
何不炳烛乎?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孰与昧行乎?
巧妙引起注意。
不惧,冷静。
何不炳烛乎?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孰与昧行乎?
巧妙引起注意。
不惧,冷静。
师旷:善于说理
启示
学无止境,终身学习。
晚学总比不学好。
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巧妙说理更易让人接受。
……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请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学习很重要”在吕蒙和方仲永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拓展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吕蒙
方仲永
原本才能普通
后来才略惊人
年长好学
幼时聪慧过人
成人泯然众人
幼而不学
抓住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它的含义和表达效果,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文言文要多朗读,多积累,扩充阅读量。
总结
假如吕蒙与20岁的方仲永相遇,吕蒙会怎样劝仲永?请完成一篇微写作,200字左右。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