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自测题(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自测题(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13 18:3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自测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后,某人大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有可能看到的宣传标语是( )
A.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C. “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D.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2.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今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下列属于“大规模建设"成就的是( )
A. 创办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成立生产合作社 D. 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3.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的发展必然会取得更多成就。回顾几十年前,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是( )
A. 青藏铁路通车 B.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
C. “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D.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4.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以下事件,发生在这一年的是( )
A. 完成了三大改造 B. 召开了中共八大
C.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5.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于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C.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 D.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
6.如表,这是某校八年级明明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他记录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
?抗美援朝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A.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7.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努力,中国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下列事件不属于这一努力的是( )
A. 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三大改造完成
D.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 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B. “一五”计划完成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
D.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9.1950年凤阳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其中“土地还家”是指( )
A. 农业合作社的创办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1.仔细观察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指出从A到B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地改革 ②三大改造 ③一五计划 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2.温家宝总理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哪两个事件有关( )
A. 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十三大 B. 54年宪法的颁布 中共十四大
C. 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十二大 D. 54年宪法的颁布 中共十五大
13.最能说明“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的史实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不足1%
B. 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
C. 公有制经济由21.3%上升到92.2%
D. 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
14.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过不同的变化,下列事件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辛亥革命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 “一五计划”任务完成
C. “大跃进”运动开始 D.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6.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土地改革结束 D. 三大改造完成
17.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A. 劳动人民开始当家作主 B. 地主阶级基本被消灭
C. 生产资料公有制初步建立 D. 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
18.1964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过去十五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能改正缺点和错误。”这里的“错事”是( )
A. 三大改造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小明同学准备写一篇小论文,论文中将采用的论据包括“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焦裕禄”“两弹一星”等内容。你认为该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
A. 《新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20.邓小平在评价建国后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证明了加强民主法治的重要性。”由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大跃进”运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改造私营工商业
二、综合探究题
21.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更加适合于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图二对当时的国家政局分别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吃大锅饭”指的是什么政策?这种“责任制”又指的是什么?二者成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还实行过哪些农业政策?请补充一例。综上探究,写出你的一点感悟。




22.为庆祝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七一”前夕,19班计划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下列是竞赛筹备小组为此编制的部分试题,请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准确答案。
(1)分别说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现在)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名称。
(2)1945年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所作的报告的名称是什么?
(3)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是什么?
(4)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农村改革实行的主要政策是什么?
(5)20世纪80年代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什么方针?
(6)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
(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的时间。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列举2001年反映我国外交成就的大事。(两例即可)




三、材料解析题
23.民主法制的社会是近现代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制法建设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被批斗时,刘少奇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正词严地抗议说:“我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么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材料三:会议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从此,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人民日报》
(1)材料一中会议的召开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说明民主法制发展的什么状况?
(3)结合材料三中的会议指的是什么,这一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4)结合材料四说明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950~1959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1959~1962年:非常时期,呈困难的饱和增长;1963~1965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1966~1975年:非常时期,几乎呈零增长;1975年以后:指数增长期,增长率基本与世界水平相近。
——《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二新中国科技人员占人口的比例: 1952年,全民所有制单位中科技人员的总数42.5万人,全国每百万人中科技人员数少于7.5人,每百万职工中科技人员数269人;198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中科技人员的总数899.4万人,全国每百万人中科技人员数83.1人,每百万职工中科技人员数899.43人;1989年,全民所有制单位中科技人员的总数996.1万人,全国每百万人中科技人员数88.1人,每百万职工中科技人员数967.6人。
——《奋进的四十年》
材料三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 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达到3.1万项。——《中国现代史纲》
(1)请你根据材料一内容动手绘制一个表格或示意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从中选出一个阶段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三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国家地位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
1.【答案】B2.【答案】A3.【答案】B4.【答案】C5.【答案】A
6.【答案】A7.【答案】A8.【答案】A9.【答案】C10.【答案】C
11.【答案】C12.【答案】A13.【答案】C14.【答案】A15.【答案】A
16.【答案】D17.【答案】C18.【答案】C19.【答案】B20.【答案】C
21.【答案】(1)图一: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促进了国民政府的垮台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图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政策:人民公社化。责任制:联产承包。根本原因: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合国情)。
(3)农业政策:生产合作化、鼓励乡镇企业、减免农业税等。感悟: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共产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
22.【答案】(1)遵义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一国两制”
(6)海南经济特区
(7)1949年;1956年
(8)承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承办APEC会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任何两点即可)
23.【答案】(1)制定1954年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表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2)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和破坏。
(3)十一届三中全会;颁布1982年宪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民主法制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经济发展又促进民主法制进程。

24.【答案】(1)示例:
时间 特点 情况
1950~1958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59~1962年 非常时期 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 非常时期 几乎零增长
1975年以后 指数增长时期 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

示例 1:

示例2
主要因素:①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以及党中央制定的科学发展远景规划,还有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②“左”倾错误和三年经济困难。③党中央纠正“左”倾错误使得形势好转。④“文革”时,科技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⑤“文革”结束,批判“左”倾错误,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条件:国家重视、科学决策、科研队伍壮大、经费投入增加、教育水平提升等。关系: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