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放牛(唢呐与乐队)》
教学目标:
根据音乐课标的要求,重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欣赏音乐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我对本课教学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些相关音乐知识。
2.聆听乐曲《小放牛》,认识唢呐并记住唢呐的音色。能听辨出音乐中塑造的村姑与牧童对答的形象,对唢呐表现的人物形象有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3.通过聆听《小放牛》,掌握主题旋律,感受乐曲的结构特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对“音乐欣赏”容易停留于表面,感受到“好听”,至于为什么好听,好听在什么地方,大部分学生则感受不到音乐所赋予的情感内容,对于理解音乐结构也有一定难度。本首作品属于三个段落的结构,学生分辨时会有一定障碍,因此教师通过对音乐听辨、感受、表演、分析,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为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认识唢呐并记住唢呐的音色,可以听辨出音乐中塑造的村姑与牧童对答的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主题旋律,感受乐曲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
教具:
电子琴、多媒体、竖笛、口风琴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地图,师: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一个地区都有代表性的地方音乐,地方民歌。首先我们一起走近广西壮族自治区,被誉为“歌海”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歌特别发达,男女老少都会唱,唱歌可以说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壮族代表性民间歌手“刘三姐”。
1.走近广西壮族自治区——播放“刘三姐”对歌的片段。
师:这种一问一答演唱的形式是什么?
生:对唱。
2.走近台湾——表演唱歌曲《摇船调》。
师:本学期学过的一首对唱歌曲。
生:《摇船调》
师:男生问,女生答,复习演唱。
3.走近河北——学唱民歌《小放牛》。(板书)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河北省,学唱一首民歌。
二、新授歌曲:
1.介绍歌曲——观看屏幕,学生阅读。
师:明确这是一首河北民歌中的对唱歌曲,牧童问,小姑娘答。
2.初听:学生了解牧童问了什么,小姑娘是怎样回答的。
3.学唱:教师分句教唱,易错地方重点示范。
学生连唱第一段,问问题。
学生连唱第二段,答问题。
4.对唱歌曲:老师问,学生答。
5.播放歌曲动画,跟音乐演唱。
6. 介绍补充知识——看屏幕,知道赵州桥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修建的。歌曲用了借喻的手法。
三、欣赏乐曲
1.揭示欣赏唢呐与乐队演奏的《小放牛》。(板书)
2.学习微课 ——认识唢呐及其音色和演奏的技巧。
3.听乐曲片段(第一段落):
师:这段音乐的旋律熟悉吗?乐曲是以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旋律为基本素材改编而成。
4.视唱主题旋律。
5.分析乐曲:
师:乐曲在一段活泼欢快的引子之后,民歌的旋律进行各种变化与发展,在不同的速度中多次出现,形成了三个段落。
(1)听引子+第一段落:仔细听一听唢呐以不同的腔调模仿村姑和牧童的不同形象。学生回答,模仿。
总结板书:第一段落速度稍慢。
(2)第二段落:学生仔细聆听,当听见模仿村姑的声音时女生举手,听见模仿牧童的声音时男生举手。
总结板书:第二段落速度加快。
(3)第三段落:学生仔细聆听,牧童与村姑的对话更加激烈有趣了。
? 演奏练习——竖笛与口风琴,模仿村姑与牧童的“对话”。
总结板书:第三段落速度更快。
6.完整聆听乐曲。
四、巩固拓展
1.分小组完成“你问我答”的课堂练习。
2.介绍其他民族乐器也演绎了这部经典之作。
师:《小放牛》不仅可以用唢呐演奏,它也是南方曲笛的代表曲目,许多民族乐器都演奏过。
3.欣赏二胡曲《小放牛》。
4.课上小结:中国的民歌、民乐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掌握,最重要的是传承下去。希望同学们喜欢我们的民族艺术,把中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