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
2.腊八粥
课内阅读
(一)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搅和”的“和”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暖和 B.和气 C.和面
D.和风细雨
2.
给画“
”的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保持不变。
.
3.
选文通过对八儿的
、动作、
描写,表现了八儿
的心情,如果我们给选文拟个题目,我会用
。
4.
画“
”的句子是对八儿的
描写,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选文中表现八儿“喜得快要发疯”的描写还有“
”等。
5.
对“那我饿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儿并不是真的饿了。
B.八儿真的饿了。
C.“那”字写出了八儿无计可施的心态。
D.这句话写出了八儿的天真和孩子气。
6.
从母子的对话中,我们知道腊八粥要
才准吃,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个
的孩童形象。
(二)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八宝粥的颜色是
,原因是
。八儿看到如此颜色的粥,心里想的是
。
用“
”画出写妈妈做的八宝粥好吃的句子。
将画“
”的句子改写成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
双重否定句:
.
反问句::
.
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类文阅读
(一)粽子
每年端午节,妈妈总要给我包粽子。粽子的形状很特别,(
)不是方的,(
)不是圆的。你知道它包含几个顶角、几条棱、几个平面、几个三角形吗?
粽子用翠绿的芦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芦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
粽子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它既是驱邪消暑的开胃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粽子(
)
以它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惹人喜爱,(
)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这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人民怀念他,崇敬他,把粽子投入江中,作为敬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端午吃粽子的由来。老人们说,吃粽子时,可要学习屈原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1.
“特别”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
A.
与众不同;
B.
格外;
C.
特地。
2.
用“——”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这句话是把
比作
。
3.
选择关联词填人文中的括号里。
不仅……而且……
既……又……
因为……所以……
4.
不改变句子意思,换一种说法。
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5.
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这句话在文中起
的作用。
6.
用“═”画出写粽子由来的句子。
7.
“人民怀念他,崇敬他”是因为屈原
。
(二)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
)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
)为了供佛,(
)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
)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
)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
“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
)(多选)。
A.糯米
B.
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
C.
各种豆子和芝麻
D.各种糖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线索把哪些事情连起来了?
.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一)1. A
2.
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还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3.
语言
心理 迫不及待 盼粥
4.
心理
夸张
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5.
B.
6.
太阳落下时
天真、可爱又贪吃
(二)1.深褐色
妈妈把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染缸里的脏水
2.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3.大家不能不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大家怎能否认味道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呢
4.作者详写的是等粥,略写的是喝粥,这样写的好处是既表现出制作八宝粥过程的漫长,也表现出八儿想吃美食时的迫不及待。
类文阅读:
(一)1.
A
2.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
鲜红的枣子
深红油亮的玛瑙
3.既……又……
不仅……而且……
4.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不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
5.第4自然段
承上启下
6.人民怀念他,崇敬他,把粽子投入江中,作为敬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7.有崇高的品质和爱国的精神
(二)1.
不但
不是
而是
虽然
但是
A
B
C
腊八粥,把母亲对她的母亲的怀念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两件事连起来。
对母亲的怀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