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周
战国
宋国蒙
道家学派
“老庄”
清静无为
思想家、文学家
背景材料
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这是当时社会真实的写照.
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今人鲍鹏山写了一篇文章《庄子: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其中就含蓄的告诉我们: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学学庄子那么学庄子什么呢?我们这一课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计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又称《南华经》。
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高一时学过他的文章《秋水》,可以窥见一斑。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很精当的评论。至于书中的主观、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
《庄 子》
庖丁解牛
——《庄子·养生主》
井
底
之
蛙
——《庄子·秋水》
呆若木鸡
望洋兴叹
螳臂当车
逍 遥 游
庄子
心灵的追求之歌
《逍遥游》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大鹏赋》
“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起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
“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大鱼海棠》
三.预习检测
北冥( )
鲲鹏( )
抟 ( )
迁徙( )
míng
kūn
tuán
Xǐ
1、注意下列蓝色字的注音:
中国经典漫画欣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鲲鹏
(大)
形体:几千里、垂天之云
变化:神速
飞行:壮观
活动范围: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
----六月之息
四-1、疏通课文意思(1-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用力鼓动翅膀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外形——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文笔奇幻
(1-2):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鹏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这南海就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有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鹏鸟的活动。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五万物都有所待。
(1-3):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
主要内容
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这一形象,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文本探究:
1.“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有所倚,旨在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说说大鹏是什么形象?
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文本探究:
3.“野马” “尘埃”的运动依靠的是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这是在解释大鹏为什么要借助大风的力量飞向九万里的高空,并飞向南海。连若有若无的雾气,漂浮着的极微小的尘埃,尚且需要生物的气息吹动,而背部有几千里的大鹏,又怎能不借助风力呢?
文本探究:
4.本文的写作特色
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
前三句话以顶真的形式联结成整体,结构严密,音律流畅
引用《齐谐》用“三千里”“九万里”展现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
想象大鹏俯视,意境开阔邈远。
文本探究:
5.“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
6.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庄子*逍遥游》中的成语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现实意义:
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由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