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5.2 预测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5.2 预测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13 22: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科学 承教者 授课时间
年级 四年级 课题 预测 课型 探究 课时 一
教材分析 《预测》是四年级下册《调查与预测》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为技能训练课,主要是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或活动,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的要求来进行构建的。它体现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由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学情基础分析 与调查不同,在时间向度上,预测是人们立足在现在指向未来的探究形式,它表达着人们很想通过预测来把握将要发生的事件和变化。但是,重要的往往不是预测了什么,而是预测的根据是什么。这个根据要注重理性和实证。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畅想,猜想未来,但是我们更鼓励学生表述他们畅想,猜测未来的根据,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探究的预测准则。
课程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推理与预测不同的科学含义。 能够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学习重点 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学习难点 做出预测要有科学依据
教具准备 量筒、玻璃球、硬币、纸、塑料袋、粉笔、课件
学 习 过 程
学 习 内 容 学 习 形 式 教 师 指 导 时间
激趣诱思 1、阅读教材,解释地上鸡蛋破碎的原因。 二、目标认定 三、初步认识预测(自学尝试、合作归纳、展示分享) 1、介绍科学家的预测。 2、先预测教材上的两个实验结果,然后再做一做。 3、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有哪些成功预测的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四、初步理解科学预测(提炼点睛) 1、在下面哪种情况下,粉笔掉在地上不容易碎?为什么? 五、进一步理解科学预测(巩固升华、目标反馈) 1、科学预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测因果,一种是预测趋势。 2、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科学预测的例子么? 1、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1、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认真听取。 2、学生预测后进行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交流成功的经验。 1、学生进行预测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2、学生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预测。 小组实验进行验证。 汇报实验结果。 4、学生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5、学生找出实例中的预测根据和预测结果。 1、提出阅读要求。 2、小结:预测。 1、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教师具体介绍。 2、提出预测要求。 3、提出要求。 1、提出预测的要求。 2、教师小结。 1、观察下面的实验:在装水的烧杯里放入5克盐,水位会发生变化吗?15克呢?50克呢? 2、提出要求。 3、教师出示具体事例。 5 1 9 10 10 5
课后检测 (可附页) 1、所有的预测都是正确的。 ( ) 2、、你知道还有哪些自然灾害是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测的?
板书设计 预测 准确预测 难以准确预测 预测错误
课后反思 当堂检测结果分析
学生学会 了什么
学生学习 中的困惑 和不足
授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针对学情提出整改意见、建议












科 学 课 时 计 划
课题 预测 课型 探究 课时 一 授课时间 6·25
教学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推理与预测不同的科学含义。 能够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重点 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 做出预测要有科学依据
教学准备 量筒、玻璃球、硬币、纸、塑料袋、粉笔、课件
板书 设计 预测 准确预测 难以准确预测 预测错误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2008 北京”字样,提问: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追问:请你猜测一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将获得多少枚金牌? 4、学生回答。 5、你们刚才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6、老师给你们的提示,教师出示: 1996年 16枚 2000年 28枚 2004年 32枚 2008年 ?枚 提问:现在请你再来猜测一下。 7、学生回答。 8、教师追问:现在的猜测与刚才的猜测有什么不同? 9、学生回答。 10、教师小结:科学上把根据已有经验和现有证据而进行的猜测叫做预测。(板书:已有经验 现有证据 预测)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预测,有兴趣吗? 二、探究活动 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预测,接下来老师想给大家一个任务,请同学们看幻灯片,观察一下这只小猫,你来预测一下,它将会做什么?你是根据什么来这样预测的 2、同学们预测得真好,像个科学家,你们想不想知道真正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预测的? 3、请同学们看书58页。 4、出示幻灯片,介绍珍妮·古多尔 珍妮是一位科学家,在非洲从事野生黑猩猩的研究,历时40多年。珍妮对黑猩猩习性的人士随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和完善。 看这是黑猩猩在向珍妮打招呼,这是黑猩猩在模仿珍妮的表情。 学生介绍:有时她甚至能够从黑猩猩的面部表情猜测它将要做什么。比如说:珍妮通过深入观察了解到,当黑猩猩感到恐惧或愤怒时,它的毛发就会竖起,并且会有一系列的攻击行为。所以,一旦黑猩猩毛发竖起来,就可能有危险,周围的人应该及时离开。 刚才我们进行了初步的预测,同学们想不想就一些问题进行一下实际的预测? 三、实验探究 (一)实验一,让学生了解有些现象是可以准确预测的。 1、教师出示装水的量筒(在量筒外壁用橡皮筋标出水位),把5颗玻璃球放进量筒,请同学们观察出现什么现象?再放入10颗玻璃球,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样推论? 2、想不想知道你预测得是否准确?应该怎样做?(教师演示) 3、通过刚才的实验检验,看来我们的预测是准确地。 4、是不是每一次预测都是准确的呢? (二)实验二,让学生了解有些现象是难以准确预测的。 1、教师边演示抛硬币,边提问:知道向上的是正面还是反面? 2、学生回答。 3、揭示:有人预测正确,有人预测不正确。追问:如果连续抛十次,你认为向上的有几次是正面,几次是反面?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4、学生回答。 5、教师引导:你们的预测正确不正确呢?还是小组合作,共同来验证吧。 6、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 7、随机让4-5组汇报实验情况(我们组预测正面向上的是几次,反面向上的是几次,实际正面向上的是多少次,反面向上的是多少次) 8、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这个实验的预测不够正确,难以准确预测。 (三)实验三,让学生了解未经科学证实的预测有时是错误的。 1、教师演示并引导:老师还带来了一张白纸,像这样对折,再对折,最多能对折多少次呢?请你预测一下? 2、学生预测。 3、教师追问:能说说你们预测的根据是什么吗? 4、学生回答。 5、教师引导:那就拿出桌上的白纸,每人一张,比一比谁对折的次数最多,谁预测得准确? 6、学生折纸。 7、学生汇报结果:对折了七次,六次。 8、教师追问:刚才预测时大家都很有把握说能对折很多次,现在怎么都只对折了几次呢? 9、教师在学生反思中小结:看来,只凭自己的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的预测有时会出错误的。 10、小结:为什么预测会出现这三种不同的情况呢? 11、学生回答。 12、小结: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证据多,预测就准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证据少,预测就难以准确或出现错误。 (四)实验四,再一次认识预测是否准确需要试验来验证。 1、幻灯片出示需要预测的内容 在下面哪一种情形下,粉笔下落不容易粉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2:站立,用纸将粉笔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站立,将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你预测的结果是什么? 你预测的根据又是什么? 2、学生预测,填写记录 3、汇报预测结果、根据。 4、实验验证。 5、汇报试验结果。 6、小结:看来这也个难以准确预测的实验。 四、回归生活,体验探究的乐趣 1、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对预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想想看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预测的事例呢?(根据什么,预测什么) 2、学生回答。 3、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自然灾害是不能准确地进行科学预测的,你知道吗? 4、教师小结:看来预测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准确预测,人类将会减少很多的损失。 五、总结延伸,发展科学志趣 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2、教师追问: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有收获以外,大家有没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呢? 3、教师总结:看来,这堂课大家都学得很认真,很有科学的头脑,对于刚才一些同学提出的这些新问题,课后我们再一起来研究,好吗?下课。
课 后 反 思 让学生自己亲自预测。这一部分我安排的预测活动,主要要体现预测的三种情况。一是通过往量筒中放玻璃珠的预测活动,体现预测活动中的准确预测,在这一环节学生既能进行预测,又能说出预测的依据,而且还知道要用实验来检验预测是否准确,令人高兴。二是通过抛硬币预测正反面活动,体现预测活动中的难以准确预测,抛一次硬币,预测它的正、反比较容易,而我要求学生抛硬币10次,预测正反面各会出现几次,并且说出预测的根据。学生进行了预测,并且也记录了预测的根据,只是在汇报时,学生只说出了预测的结果,而忽略了预测的依据,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没有强调,使教学过程缺乏严谨性。实际抛硬币,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让学生情绪高涨。三是通过纸的对折预测活动、粉笔下落不容易碎情形的预测活动,来体现如果只是根据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的预测,有时会出错的。通过教学,这一目的也基本达到。学生的积极性在这几项预测活动中,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而且学生亲自实践的过程中知道了无论是准确预测,还是难以准确预测,甚至是错误的预测都需要实践来检验,用实验来验证。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生活实际,根据什么来预测什么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预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