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折形状 课 型 新授 设计意图
主备教师 课 时 1课时
学习 目标 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学习 任务 任务一:引导学生认识四种基本形状。任务二:指导学生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任务三: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前面 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任务四:指导学生认识蛋壳具有较大的承受力。
学习 检测 1、物体大多数是由( )、( )、( )、( )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2、把( )用不同的方式( )或 ( ),可以提高材料的( )。 3、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的( )不同,其( )也是不相同的。
太行小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激 情 导 课 1、谈话: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张普通的白纸,我想用它托起一本书,可总是失败,你们谁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老师吗?谁来试一试?(学生说一说并演示) 2、谈话:你表现得真棒,经过你这么一折,这张纸就很轻松的托起了这本科学书,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张纸经过这位同学的改造后就变得这么神奇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谈话,同学这么一折,纸的什么改变了? (形状) 板书:折形状 通过让学生折纸托书这样的活动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民 主 导 学 认识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1、说到形状,同学们,在你们的认知中你们知道有哪些形状吗? 学生随意说已知的形状。 2、 其实大自然中的物体是由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它们分别是:锥 台球柱。这些形状又可以被切成一半或更小些,用来组成其它形状。(板书:锥 台 球 柱) 3、其实我们大自然中有许多生物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说说图片中的这些物体分别类似什么形状呢? 学生边看边说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将准备好的大小、材质都相同的纸分别折成三棱柱纸筒、四棱柱纸筒、六棱柱纸筒和圆柱形纸筒。折好之后竖直放起。 注意事项:折四种纸筒时上下两个边要平; 想好再折,不要有多余的折痕; 胶带要把缝隙黏牢固,不能留缝隙。学习策略:小组合作折纸,四名成员每人折一种纸筒。2、把书本当做重物,比较四种纸筒的承受力大小注意事项: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 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实验。 学习策略:小组长组织成员逐个测试,将纸筒能承受的书本数量及 使学生认识到大多数物体是由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体会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环节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民 主 导 学 时写在学习任务单上。同时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我的结论:圆柱形纸筒承受力最大,次之是六棱柱纸筒,再次是四棱柱,最后是三棱柱纸筒。 (因为圆柱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压力都会均匀的分布,所以圆柱上的每一个点承受力并不大,而整体却能承受比较大的力。三、看课本教材第18页,用我们学到的折形状的知识,分析它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设计。(方管 中空包装纸板 红酒架 鸡蛋座 钢轨 钢管) 可以增大承受力,还可以节省材料,又给人你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四、思考脆弱的蛋壳有多大的承受力呢?鸡蛋的这种形状能把外来的力均匀的分散开来,所以能够承受比较大的重力 同学手握鸡蛋。欣赏壳体建筑。 了解改变形状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蛋壳活动,进一步感受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检 测 导 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折形状,学会了如何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了解了浅显的材料力学知识,为我们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件 折形状课件
板 书 设 计 折形状改变形状 改变承受力 形状不同 承受力不同
教 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