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完成乐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二、教学难点: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正确区分三个乐段。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欣赏《渔舟唱晚》乐曲,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激发爱学生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聆听、参与音乐活动,学生完成乐曲的曲式结构,并选择合适的表情术语描绘乐曲三部分的情绪变化。
3、通过欣赏《渔舟唱晚》,学生能够准确分辨出乐曲的段落,熟记不同的主题,并体会其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片,说一说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描写的是夕阳西下,……)
2、引出课题。
这些图片都是描绘夕阳西下时,渔船满载而归的图片,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同样拥有这样意境的乐曲《渔舟唱晚》。
3、刚才我们通过看的方式,感受了一幅静态的夕阳山水画,现在我们用视听的方式去感受另一副山水画吧!
(二)、初听全曲
思考:
1、哪位同学说一说乐曲给你的整体印象如何?
2、通过欣赏你还想象到了什么情景,请你用一段话描述音乐中的情景。
(连接语)这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余辉映红,晚霞斑斓,波光闪烁,晚风欢送着归航的渔船,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岸边早已聚集着渔民的亲属,他们翘首伫立,看,一艘、两艘,数不清的渔船进入岸边人们的视线,听,晚风送来了船上渔民欢庆丰收的歌,岸边的人们心潮激荡,合着船上渔民的歌声唱起了丰收的渔歌……
教师总结:这首乐曲清雅、欢快,旋律优美,音乐表现的画面比图中的画面更具有想象力,更富有动感。
1、介绍《渔舟唱晚》名称的由来。(课件)
这首作品的名字叫《渔舟唱晚》,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描写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2、你能说出一句与《渔舟唱晚》意境相近的诗句吗?
形影腾腾夕阳里,数峰微翠滴渔船!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四)、分段欣赏乐曲
聆听第一乐段:
1、请同学们用不同速度视唱乐曲中的一个乐句,说一说,哪个速度最合适?为什么?
2、请大家聆听第一乐段,说一说这一乐段的速度是怎样的?
3、请同学们模唱、试唱第一乐段的部分乐句。(P40)
4、请大家二次聆听,边听边用“咚”音模唱旋律,思考:哪一组表情术语最适合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
5、说一说音乐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图画?(用语言描述)
聆听第二乐段:
1、初次聆听第二乐段,(老师模仿模仿船桨在水中拨水的动作。)
思考:
@、与第一乐段相比较:音乐节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音乐节奏加快了)
@、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选择合适的表情术语。
2、二次聆听第二乐段,模仿船桨在水中拨水的动作
说一说,通过聆听与动作的表现,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总结: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描绘了水波荡漾,渔民们摇着浆、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聆听第三乐段:
1、初次聆听
这是乐曲的第三乐段,音乐中使用了一种古筝独特的演奏方法,你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这种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2、介绍“花指”,并用手势动作表现
(花指:也称“刮指”,弹奏出的音效就像流水一样。)
3、用声势动作表现音乐
4、说一说第三乐段的速度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第三乐段是快板。在旋律的行进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浆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五)、用微课回顾总结课堂的重点。
同学们,咱们刚才乐段聆听了这首乐曲,有的同学可能掌握的不是很扎实,接下来,咱们用微课的方式再次回顾这部分课堂中的重点内容。 完成乐段解析表
(六)、完整表现音乐:
要求:
第一主题:用“咚”音哼唱部分旋律。
第二主题:模仿船桨拨水的动作。
第三主题:拍手+模仿花指演奏技巧。
(7)、拓展,欣赏现场演奏的乐曲《渔歌唱晚》。
(8)、总结:《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古筝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古筝独奏曲被称为东方的名曲。
同学们,咱们国家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应该了解更多的古筝作品,将咱们的民族瑰宝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