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试卷:
准确、得体
1.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
A.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答案】A
【解析】
A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意思是:人生最可贵的事情是能得到知己,萍水相逢也能比骨肉还亲。描绘他乡遇故知的情景,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B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意思是: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抒发离别相思,不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C项,“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意思是:鱼死了,大雁都再也找寻不见了。失去后才明白分别的痛苦。离开了好久好远。什么消息都得不到了,才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痛苦叫别离。描写离别的痛苦,不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D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抒发思乡之情,不符合“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的语境;故选A。
2.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的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答案】B
【解析】
B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不符合语境。故选B。
3.假设苏轼在黄州写信给好友张梦得,以下书信用语的敘述,错误的选项是
A.苏轼称呼张梦得时可用“足下”;自称时可称“仆”。
B.信中提及苏辙时,可称“舍弟”;提及过世的母亲时则称“先慈”。
C.信末的结尾祝福语,可用“斗山安仰”、“福寿双全”。
D.署名下敬辞,可用“顿首”、“谨启”。
【答案】C
【解析】
C项,“斗山安仰”“福寿双全”是给长辈的祝福语,而这封书信是写给好友的,所以使用不得体。故选C。
4.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小商店、饮食店、美发店,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甲:东无西有通无有,方与人便人称便。
乙:聚首一堂杨柳东风初识面,垂丝万缕杏花春雨喜弹冠
丙:妙手调羹能适口,奇缘配偶自欢心。
A.甲—饮食店 乙—美发店 丙—小商店 B.甲—小商店 乙—饮食店 丙—美发店
C.甲—小商店 乙—美发店 丙—饮食店 D.甲—美发店 乙—小商店 丙—饮食店
【答案】C
【解析】
根据“通无有”“与人便”“人称便”可判断出甲对应小商店。“垂丝万缕”代指头发,据此可知乙对应美发店。“烹调”“适口”说的是烹饪方式,据此可知丙对应饮食店。
故选C。
5.下列对联不适合悬挂在府衙的一项是
A.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窗外鸭啼雀噪恐有冤民
B.善恶施报,莫道竟无前世事 利名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C.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D.但愿民安若堵 何妨署冷如冰
【答案】B
【解析】
B项,为戏台联句,上联指戏台上演绎前世善恶恩怨,启发警示今人;下联写戏剧终究会结束,演员终究会下场。且“前世事”强调往事“总有下场时”不符合府衙角度立联。A项,“恐有冤民”,C项,“与百姓有缘”“不负斯民”,D项,“愿民安”都反映主政官员对百姓应有的情感态度。故选B。
6.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柯灵这句话的意思和下列哪项表述的意思是一致的?
A.情节转折处要自然,结尾处要呼应前文。
B.关键处要灵活生动,结尾处要含蓄婉转。
C.复杂的地方要灵活应对,情节结尾要呼应前文。
D.情节重点处要慎重对待,结尾时要临机应变。
【答案】B
【解析】
上句中“关节处”即“关键之处”“重要地方”,“一着棋”喻指一处精妙出彩的写法或用语,“妙手成春”是化用成语“妙手回春”,只这样一写,使原来平淡无奇的文字,顿时生动精彩。下句中“结穴处”即“结尾关键处”,“临去”即“临离开时”,再次点明结尾,“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形象地描写出如佳人临别那一往情深的一瞥回眸,浓情蜜意尽在不言中,意味深长。同时,结合“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可知柯灵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微型小说的创作,关键的地方写得灵活生动就满篇生辉;结尾点题处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故选B。
7.下列各组诗句中,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A.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D.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答案】D
【解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突然不经意间一次回头,却在灯火稀疏的地方发现了她。所以词句蕴含的哲理是: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与此寓意最接近的是D项,“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尽日寻春,踏破芒鞋,入岭穿云,但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故选D。
8.下面语段能引发人们对“美”的感想,下列感想不够合理的一项是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浑然一体地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A.枯树、牵牛花本极普通,但因为视觉距离的存在,于是会产生不真实的美。
B.枯树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自己的坚硬支持了牵牛花,所以也得到了美。
C.柔藤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自己的活力装点着枯树,自身的美得到了发挥。
D.枯树与牵牛花相互依赖,彼此合作,因而都超越了自我,孕育了和谐之美。
【答案】A
【解析】
A项,“因为视觉距离的存在,于是会产生不真实的美”错误,依据第一段“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可知,作者通过对比写这棵树“繁花满枝”“充满了奇迹”,是感叹树的青春和活力,不是感叹“产生不真实的美”。故选A。
9.下列诗句加点的古地名,与现代地名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④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A.①苏州,②北京,③镇江,④南京 B.①苏州,②西安,③镇江,④武汉;
C.①吴县,②西安,③洛阳,④南京 D.①吴县,②北京,③洛阳,④武汉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由“寒山寺”可以判断“姑苏”是指今天的“苏州”,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长安”是唐代的都城,指的是今天“西安”一带。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京口”是指镇江,如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京口”,“瓜洲”是指扬州。④“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由“黄鹤楼”可推知“江城”是指武汉。A项,②④判断错误,“北京”古称有燕京、蓟城、涿郡、幽州、北平、大都、京师;“南京”古称有金陵、建业、建康、应天等。C项,①③④错,“洛阳”古称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D项,①②③错。故选B项。
10.下列诗句与传统节日,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儿万条。
③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④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A.①寒食②中秋③端午④重阳 B.①除夕②七夕③端午④清明
C.①寒食②七夕③元宵④重阳 D.①除夕②中秋③元宵④清明
【答案】C
【解析】
A项,由“无烟火”“子推”可确定诗句写的是寒食;B项,由“乞巧”“穿尽红丝”可确定写的是七夕;C项,由“月色”“灯”“香车”可知诗句写的是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故此二句写元宵节;D项,由“菊花”“插满头”可确定写的是重阳节。故此题答案应为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