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同步小练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1、下列常见物质的pH大于7的是( )
A.食醋 B.食盐水 C.氨水 D.柠檬水
2、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 B.=
C.= D.=
3、pH能定量描述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有人对pH的含义提出了下列猜测,其中正确的是( )
A.pH表示的是溶液中所含酸或碱的质量分数
B.pH大小与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或的数量多少有关
C.pH与酸的化学式有关,与溶液中水的含量无关
D.pH与溶液中所含的和没有任何关系
4、一些重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的pH范围如下:
作物 水稻 马铃薯 草莓 薄荷
pH 6~7 4.8~5.5 5~7.5 7~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稻和薄荷生长都适宜酸性土壤
B.草莓生长只适宜酸性土壤
C.马铃薯生长不适宜碱性土壤
D.以上作物都不适宜碱性土壤
5、下列清洁用品中碱性最强的是( )
A.厕所清洁剂pH=1 B.牙膏pH=8 C.肥皂pH=10 D.炉具清洁剂pH=13
6、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是化学实验操作考查的题目之一,下列有关pH试纸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把pH试纸浸入待测液
B.用湿润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
C.把显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
D.测出石灰水的pH为12.4
7、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 )
①X+碱→盐+水 ②X+金属氧化物→盐+水
A. HCI B. CO C. NaOH D. CaO
8、人体内几种液体的正常pH范围如下:
体液 血浆 胃液 胆汁 胰液
pH 7.35~7.45 0.9~1.5 7.1~7.3 7.5~8.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血浆呈碱性 B.胃液和胆汁显酸性
C.胰液比血浆的碱性强 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碳酸饮料
9、实现下列变化后,溶液的pH变小的是( )
A.冷却饱和硝酸钾溶液至析出晶体
B.稀硫酸与铁片反应
C.向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D.向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10、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3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稀 NAOH溶液
D.从20s到40s,溶液的温度升高、pH增大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向pH=1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其pH能达到8
C.将pH试纸伸入某溶液中测定其pH
D.某溶液的pH=10,向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后,溶液呈红色
12、向盛有20 g 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3、“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如图所示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图中C方框内甲、乙两种粒子的符号:甲 、乙 。
(3)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的实质是 (填粒子符号,下同)和 结合成。
14、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1)方案一:测定稀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20℃)
①将pH试纸伸入某NaOH溶液中,测定NaOH溶液的?pH,?pH 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 。
②将一定量的稀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pH小于7。
结论:稀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 (填写溶质的化学式)过量。
(2)方案二: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加酚酞试液,后滴加稀至过量,观察到
的现象。
结论:稀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两个方案在设计思想上的相同点是 。
(4)为了进一步获取稀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 (选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同温下的稀与NaOH溶液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 次。
(5)实验室存放的常见的碱除了氢氧化钠外,还有氢氧化钙,它们存放时都需密封保存,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澄清石灰水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 。
15、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奥妙无穷。在一次化学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1)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同学们设计了实验方案一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稀盐酸,先用pH试纸测定稀盐酸的pH,再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振荡,同时测定混合液的pH PH逐渐变大至PH=7,最后pH>7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①请你分析上述方案中为什么强调只有测得的pH=7,最后pH>7才能证明反应发生了?
②写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放热的,同学们设计了实验方案二:
取20℃时的NaOH溶液10 mL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稀盐酸,然后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一所示:
①滴加至8mL时,充分搅拌后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 色,盐酸滴加至 mL时,溶液呈中性。
②继续滴加盐酸,溶液的温度下降的原因是 。
是否可以用NaOH固体代替氢氧化钠溶液探究中和反应是否放热? (填“是”或“否”)。
(3)小强同学对方案二的实验有异议,他找到了前几天所做的实验数据记录,图二是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图,造成两位同学所测溶液温度有差异的原因可能是① ,②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盐和水,化铜属于金属氧化物,故A错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故B错误;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为酸和碱的反应,故C正确;氧化钙与水的反应为金属氧化物与水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故D错误。
3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
4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薄荷适宜生长的土壤的pH为7~8,土壤显弱碱性,A错误:草莓适宜生长的土壤的pH为5~7.5,也适宜显弱碱性的土壤,B错误;马铃薯适宜生长的土壤的pH为4.8~5.5,其不适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C正确;薄荷适宜生长的土壤的pH为7~8,土壤显弱碱性,D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碱性溶液的pH大于7,pH越大,碱性越强。在四个选项中炉具清洁剂的pH最大,碱性最强。
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7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A项,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则X可能是盐酸,故选项符合题意;B项,CO不能与碱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项,NaOH不能与碱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项,氧化钙不能与碱反应,不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8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血浆的pH大于7,显碱性,故A正确;胃液的pH小于7,显酸性,胆汁的pH大于7,显碱性,故B错误;胰液和血浆的pH都大于7,并且胰液的pH大于血浆的,所以胰液比血浆的碱性强,故C正确;碳酸饮料显酸性,会加重胃酸过多的病情,故D正确。
9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由中性变为酸性,溶液的pH变小。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在测定期间,pH逐渐减小,雨水的酸性逐渐增强,故A错误;酸雨对农作物生长有害,故B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在17:30以后,pH不再变化,若在17:40测定,pH不一定小于4.85,故C错误;雨水呈酸性的主要原因是溶解了某些工厂排放的酸性气体二氧化硫故D正确。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pH可以反映溶液的酸碱度,但不能反映是否是酸或碱溶液。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的质量为x,
NaOH + HCl=NaCl+H2O
40 36.5
20g×10% x×7.3%
则,解得x=2.5g。
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质量为20 g+25 g =45 g,消耗盐酸的质量是25 g,故A项对应关系 不正确,B项对应关系正确;由A中计算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 耗盐酸质量是25 g,此时pH =7,故C项对应关系不正确;向盛有 20 g 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 3%的稀盐酸时,溶 液的pH应该由大于7逐渐减小,故D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1)=(2) (3)
解析:(1)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由图可知,C代表,故甲是,乙是。(3)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解离出的氢离子和碱解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相互作用生成水的过程,即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1)①大于 将pH试纸伸入NaOH溶液中 ②(2)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都采用了间接观察的方法 (4)放热 3
(5)
解析:(1)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测定溶液的pH时,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以免污染试剂。②将一定量的稀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定其pH,pH小于7,说明稀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稀硫酸过量。(2)因为无色的酚酞试液在酸性与中性溶液中均不变色,所以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加酚酞试液,后滴加稀硫酸至过量,可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3)两个方案在设计思想上的相同点是都采用了间接观察的方法。(4)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可以通过测定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来进行确定,反应前测定起始温度,反应中测定温度是否升高,加入过量的硫酸再测定溶液的温度是否降低,故最少需要测定3次。(5)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1)①排除因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稀释盐酸而引起pH变大(或只有pH≥7才能说明盐酸已经反应掉了)
②
(2)①蓝 10
②盐酸过量,反应不再进行,所加入的盐酸温度低于溶液的温度,起冷却作用 否
(3)所取酸碱的浓度不同滴加盐酸的速率不同(或搅拌与否、温度测量方法不同等)
解析: (1)①因为酸溶液被稀释其pH会增大,所以强调只有测得的pH=7才能证明反应发生。
(2)①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加入10 mL稀盐酸时,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说明当加入8 mL稀盐酸时,溶液为碱性,烧杯中溶液的溶质为NaOH和NaCl充分搅拌后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②继续滴加盐酸,溶液的温度下降的原因是盐酸过量,反应不再进行,所加入的盐酸温度低于溶液的温度,起冷却作用;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会对探究造成干扰,不可以用NaOH固体代替氢氧化钠溶液。(3)造成两位同学所测溶液温度有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所取酸碱的浓度不同,滴加盐酸的速率不同(或搅拌与否、温度测量方法不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