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司马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司马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4 22:3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写生字“司”。
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自学关于司马光读书的古文。
教学重点:
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教法:
谈话法、讲授法
学法:
读中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故事引入
出示插图:同学们观察频幕上的这幅图,熟悉吗?谁能讲讲这个故事吗?(指名讲)
2、很多孩子都听过这个故事吧?我们通常把这个故事叫做《司马光砸缸》。通过这个故事,你感觉到了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有勇有谋、机智、沉稳)
3、这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出示故事),全文141个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的古文,先来看老师写课题:司马是一个复姓,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人复姓司马,比如说写《史记》的司马迁,还有三国时期的大将军司马懿,其单名为“光”是因为他出生在河南省光山县,所以父亲为他取名为司马光,我们一起来读课题。(板题、读题)
读通古文
先听老师来读一遍这篇古文。(出示课文,师范读)
大家估计一下,全文多少个字?(出示:共30个字)那么,141个字的故事现在却用30个字讲出来,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1)为什么能缩得那么短?(为什么语言那么简洁?)
(2)这30个字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清楚、明白、完整呢?
3、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读课文,我读一句,大家跟读一句。(师领读,生跟读)
(1)半句半句跟读。
(2)老师来读一个完整的句子,学生跟读。
(3)听老师来读全篇,一会儿大家跟读。
4、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也可以和同桌互相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准节奏,开始。(自读)
5、谁愿为同学们读一读?(指名读5人,师适时指导读出停顿)
评价语:(1)字音读得比较准确。
(2)把停顿读出来会更好。
(3)读得比较流畅,在讲究一些重音、停顿,把古文的节奏读出来会更好。
(4)很有进步,一起来读这句:……
(5)有韵味,有节奏,谁再来读?
(6)来读这句:……,好多了!
(7)不仅有节奏,还让我听出了故事的连绵感。
6、我们全班一起读。(起读课文)
三、读懂古文
(一)借助注释默读古文,了解大意
1、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读一读课下的注释,如果仍有不明白的,可以在文中圈出来。(默读,表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质疑:同学们在默读之后有没有仍不明白的问题?(指名)对于某句话的意思不明白是吗?随着深入学习课文,看看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3、谁能用简练的话说一说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1名学生回答)他说得比较全面,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联想。
(二)细读故事,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我们一起回到千年以前,看看故事是怎么开始的呢?(课件出示:第一句变黑)
(1)你来读一读。(指名读)
(2)故事先交代了什么?(说第一句的意思)读一读。
(3)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一起读一读。(“群儿戏于庭”变红,齐读)
A.这句话说谁啊?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是一群孩子?(群儿,板书)
B.你来读一读,要突出“群儿”(指名读),群儿在干什么呢?(做游戏)C.你从哪儿读出来的?(戏,板书)再来读一读。
D.他们在哪儿玩耍?(庭院里)从哪儿读出来的?(庭,板书)你再来读一读,突出地点。
F.一起来读这句。(齐读:群儿戏于庭)这句说的是一群小孩儿在庭院中玩耍,可是原文中却写的是——一起读:群儿戏于庭。你发现了什么?(状语后置)它的组句、词语的顺序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在理解古文的时候可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呀?(板书:调整顺序)这是古文的一个特点,来读一读。(指名读,2名)一起读一读。(齐读:群儿戏于庭)
2、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样的意外情况?(“一儿登瓮,足跌沒水中”变黑)
(1)你来读。(指名)
(2)发生了什么?(指名说意思)你来读一读。
(3)一起读。这句话说了什么?(生说意思)你从哪儿知道这是一个小孩儿?(一儿,板书)读一读。多么危险呀,他做了什么?(登瓮,板书:登)然后呢?从哪儿读出来的?(足跌沒水中,板书:跌)多么危急的情况呀!再来读一读。
3、(“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沒水中”变黑)就是这样,在故事的一开始,用寥寥数语就把故事的起因写了出来,你来读一读(指名读);语言简短、内容介绍得比较全面,你来读一读(指名读);它让我们知道了故事的起因,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4、师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后面发生了什么?(指名说意思)
(2)交代了故事的经过和结果,我们看一看,先写了什么?(“众皆弃去”变红,指名读)
(3)这句话说的谁?(除司马光以外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你怎么知道这些孩子里不包括司马光呢?你能够联系后面的句子来理解这句,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这个“众”字,除了没有司马光之外,还没有谁?(掉入瓮中的孩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上文)联系了上文,看来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语句是个很好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我们一起读读这句(众皆弃去)。
(4)这句中的“众”和前文中的哪个字意思相近呢?(“群”、“众”变蓝,“群儿戏于庭”和“众皆弃去”变红,指名回答)但是它们又略有不同,刚才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就是文言文写作过程中用词的准确性。我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群儿戏于庭”和“众皆弃去”。(两名同学一人一句,集体齐读两句)
(5)除了跌入瓮中的孩子和司马光,剩下的孩子都做了什么?(指名)你的回答有自己的联想,那么就这句而言,你从哪儿知道孩子们都回去了呢?(去)它其实就是孩子们都四散而逃了,你来读这句。
(6)他们显得非常慌乱,一时手足无措了,他们管那个跌入瓮中的孩子吗?(没有)把他丢下了,那就是哪个字的意思?(弃)“弃”和“去”有不同的意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当时的情况,你来读一读(指名读:众皆弃去),同学们一起读。
5、就在他们十分慌乱的时候,谁挺身而出了?(司马光)
(1)(“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变黑)读一读这句(指名)。
(2)这句说的是谁?(板书:光)读一读,强调人物。
(3)司马光做了什么?(指名说意思)从哪读出他拿了一块儿大石头?(板书:持)把水瓮给——击破了。(板书:击)一个“持”、一个“击”让我们感受到了司马光当时的行为。
(4)咱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司马光持石,做做这个动作,击瓮,使劲向水瓮砸去,然后呢?(瓮破了,水就流了出来……)是司马光击瓮的这个动作把瓮砸破了,所以“破之”的这个“之”字,他其实指代的是什么呀?(瓮)是使这个瓮破了(板书:使之破)请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句。(指名)司马光举起大石头朝这个瓮击去,使之破了,这就是《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
6、司马光他在关键时刻采取这种机智的做法,和前文中的“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你感受到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机智、聪明、勇敢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出示全文)
1、短短的30个字,讲述了一个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xxx来读。
2、故事内容完整,而又不失精彩,xxx来读。
3、这些都是文言文的特点,一起来读。
4、就这样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在邻里间传开,哪一句写得最为精彩呢?一起说(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每当妈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她总是这样说:孩子你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破瓮救友的吗?(指名读)孩童们在一块玩耍的时候也会时常提起这个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怎么救下伙伴的吗?(指名读)年轻的书生一起讨论学问的时候也会提起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他是这样破瓮救友的——(指名读)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无不被司马光的行为举手点赞,一个孩童竟有这样机智的行为,他就是这样破瓮救友的——(齐读)
5、(出示;司马光破瓮救友的三张邮票)人们把司马光的故事画成了画,大家来看,这三幅图记录了孩童落水、司马光击瓮以及孩童得救的情景,能不能用今天学习到的文言文来描述一下这三幅图?第一幅图可以用怎样的话来叙述?(指名)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幅图?(指名)主要记录了司马光救人的过程,一起来读。最后一幅图一起来说。
6、图画中的内容让我们记住了司马光的故事,咱们一起来讲一讲。老师来讲图画中没有的内容,你们来讲图画中的。(出示整篇古文,“群儿戏于庭”“众皆弃去”老师读,其余学生读)
7、我们看到短短的30个字将故事讲清楚、讲完整了吗?课前的疑问解决了吗?还要回答吗?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一起来读一读。
8、在《宋史.司马光传》中有这样一句记载:“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课件出示),“京”就是北宋的都成开封,又称东京,“洛”指的是洛阳,又称为“西京”,这两地之间相距几百里之遥,可见这个故事流传之广,流传之远,街头巷尾、城郭村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同学们能不能看着图、想象着故事情节,讲一讲这个故事呢?(自己试背)
9、这个故事从宋代流传至元代,从元代流传至明、清以至现代,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人们用雕刻、剪纸等多个艺术形式来纪念司马光和他的故事,刚才给大家看得三幅图就是2004年我们国家发行的纪念邮票,可见这个故事已经深入人心,也代表着中华的文化,我们再来讲一讲这个故事。(集体背)
五、以文带文,走进司马光
1、司马光在危急时刻做出这样的行为并非偶然,在《宋史.司马光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出示: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记录他是如何学习的,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自读)有不懂的地方吗?(老师点拨)
2、咱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师生承接读)
他是多么爱学习呀:
他学得多么认真呀:
他是多么刻苦呀:
4、这段关于司马光学习的介绍,让你感到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也应该向司马光学习,从学习当中才能收获人生的——智慧。(出示“智”)才能在危急时刻那样果断、机智。感受着这份智慧,再来读这个故事。(集体背)
六、指导写字
1、长大后的司马光,不只是一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自成一格,刚柔并济,这是他的《天圣帖》,这是他写的自己的名字(出示司马光书法),咱们也来写这个“司”,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临帖的要求?(课件出示字帖和要求:姿势端正、观察在先、下笔在后、写后比对、越像越好。学生逐条读,老师解释)
2、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开始临帖。
3、写好之后可以和字帖比对一下,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交流完后请再写一个。
七、总结收获
文言文,它是我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传播中国故事、感受中国文化,让我们就从这个故事开始开始吧!一起来背诵——(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4、司马光
群儿 戏 于庭 调整顺序
一儿 登 跌
光 持 击 使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