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试卷:语言、艺术技巧概括(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试卷:语言、艺术技巧概括(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4 09:5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试卷:
语言、艺术技巧概括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东莱学士无竞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已矣将何道? 无令白首新!
[注]①无竞,姓王,字仲烈,东莱人。性情刚直,不阿权贵,仕途坎坷,屡遭贬谪。陈子昂为官亦直言敢谏,不避权贵,由此受诬还下狱。
1.颈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尾联隐含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
1.对比,春天争芳斗艳的“众木”与经冬不凋的“孤松”对比鲜明;比喻,把友人比成“孤松”,形象地突出友人的个性;双关,“晚岁”一语双关,含蓄地祝福友人大器晚成。
2.对当下世道不公的愤慨;对友人才无所用的同情;对友人不负年华的期许;对自我积极进取的勉励。
【解析】
1.本题要求分析颈联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确定颈联就是“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颈联中写到,众木喜欢春天的芳华,孤松却傲岸不屈,晚岁在与冰雪抗争中显出铮铮铁骨。这两句对比强烈,在赞赏和勉励的同时,对一般小人给予了极大的鄙视和无情的鞭挞,语意含蓄,韵味深广。根据注释,王无竞“性情刚直,不阿权贵”,正是“孤松”品质的最好诠释,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友人王无竞比作同样刚直挺立的“孤松”,以这样的比喻来赞扬王无竞,显得更加形象、有力。“晚岁”,既指时间上的一年将尽,也暗含着大器晚成的意思,用双关的语意鼓励对方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当象“岁寒不凋”的孤松那样经得起风霜的考验。
2.本题中,“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是一个衬垫,写诗人有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想给它挑选一个配得上佩带它的主人,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个可以期许的人。诗人借宝剑来写王无竞的才能,也写他们之间的友情。宝剑是杀敌的武器,古人把它看作建功立业的象征,临别时诗人把宝剑送给即将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友人不负年华的鼓励与期望。“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是勉励的话,写一般的花草树木都喜欢在春天里争芳斗艳,只有高高山峰的孤松,在一年将尽的冬季,不避风刀霜剑与严寒搏斗,更显出它那顽强的性格和高尚的节操。诗人勉励友人要像绝顶孤松那样傲霜斗雪,常绿不凋,在后半生保持顽强性格和高尚情操,不要像一般草木那样,只能争艳于春暖时节,一遇风霜严寒,便枯萎凋谢。“晚岁”,一年将尽,也暗含着大器晚成的意思,用双关的语意鼓励对方,表达了对自我积极进取的勉励。“已矣将何道”,写出友人不公平待遇的事实,表达了对当下世道不公的愤慨。“无令白发新”写出了诗人希望友人切不可就此消沉下去,应当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莫到满头白发之时而空悲感伤,表达了对友人才无所用的同情。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3-4题
望 江 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教。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直饶:纵使。②分付:交付。
3.请简要概括词中抒情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
4.请简要赏析本词语言上的主要特色及表达效果。
【答案】
3.从相思而望不见的怅惘,到期待做梦却梦不到的遗憾,再到写信没人传的惆怅,再到“寻得雁”却“秋将暮”的忧伤。
4.口语入词,平实质朴,朴素自然;音律和谐,饶有民歌的风味。
【解析】
3.此词表达词人东望思归的心情。短短小令,四个层次,四个转折:“望不见、江东路”写相思而望不见的惆怅;“思量只有梦来去”写期待做梦却梦不到的遗憾;“灯前写了书无教。算没个、人传与”表达写信没人传的惆怅;“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表达“寻得雁”却“秋将暮”的忧伤。全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点。解答时要熟记语言风格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望不见”“思量”“更不怕”“写了书无教”“算没个”“又还是”,这些口语化语言,朴素、直白,用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细读全词,内容单纯,层次分明,一气呵成,音律和谐,明朗率真、情真意切,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把相思之情写得流畅明白,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5.简要分析中间两联的写景艺术。
6.赏析尾联的写景特色。
【答案】
5.①比拟:小草不以吴国地理版图之小为羞耻,写出秋天小草仍在碧油油生长的状态;将风月拟人化,写出风月之有情。②视听结合:将所见草色和所听雁声结合。③视角转换,由低到高,低处的小草,高空的大雁。④比喻:将江山比作一幅画,写出江山之壮美。⑤点面结合:小草、大雁、风月是点,江山如画是面。⑥寓情于景:以物之无情写历史变迁之无奈,表达诗人的盛衰兴亡之叹。
6.①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之萧瑟之景对比。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③照应首联“恨”,点出“恨”的内容。④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⑤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解析】
5.①“草色不羞吴地短”,赋予本无情感的小草以人的情态“不羞”,此处是拟人,也可称比拟。小草不以吴国地理版图之小为羞耻,写出秋天小草仍在碧油油生长的状态。“风月无私慰寂寥”,“风月”本无情感,此处赋予其“无私”的情感,有大爱来慰藉诗人的寂寥之情。将风月拟人化,写出风月之有情。。②视听结合:将所见草色和所听雁声结合。“不羞吴地短”的“草色”,是作者眼睛所见,空落的“雁声”,是作者耳之所闻,所以“视听结合”。③视角转换,由低到高,低处的小草,高空的大雁。诗人低头看“不羞吴地短”的“草色”,是从低处着笔,听到空落“雁声”,抬头仰视,所以视角变高。④比喻:将江山比作一幅画,写出江山之壮美。“江山如画”可以看出。⑤点面结合:小草、大雁、风月是点,江山如画是面。“不羞吴地短”的“草”、高空飞翔的发出空落“雁声”的“大雁”、“无私慰寂寥”的“风月”,是作者所描写画卷中的点的结合,所有的点又是构成“如画江山”的一部分。故此处手法是“点面结合”。⑥寓情于景:以物之无情写历史变迁之无奈,表达诗人的盛衰兴亡之叹融进对“不羞吴地短”的“草色”、发出空落之声音的“雁”、“无私慰寂寥”的“风月”、“如画江山”的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寓情于景”。
6.①对比,不知在何处的“六代繁华”与萧瑟的“败红残绿”对比,建康作为六朝古都,昔日繁华不再,只见“野萧萧”的“败红残绿”。②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③照应首联“恨”,点出“恨”的内容。写出了把酒登临“客恨饶”的原因“六代繁华不在,只剩下败红残绿”。④借代,以“败红”“残绿”借代“花”和“叶子”,因为前者“败红”“残绿”与 “花”和“叶子”之具有相关性,而没有相似性,所以是借代。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⑤运用“六代繁华在何处?”设问,以“败红残绿野萧萧”之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设问,有问有答。反问,有问无答,答案在其中。所以此处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注。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
7.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
8.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
7.首联通过“翠初清”“送轻”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触觉感受;颌联从视听两方面,写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写了鳞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景。
8.用典。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解析】
7.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写景特征的题目,要求概括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注意从描写的着眼点分析,首联“署半销”“送轻飙”从触觉的角度着眼,颔联“莎庭露”“砧杵遂”,颈联“鸣蟋蟀”“红树”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着眼,描写“早秋”。
8.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从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切入,此诗的尾联“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从手法上看,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从情感上看,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五、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9-10题。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本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9.“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10.作者的“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9.选取典型景物(意象),由远到近,多感官(视觉和心理感觉)描写,融情于景。
10.金兵入侵、中原沦陷之愁,辞乡去国、漂泊江南之愁。
【解析】
9.本题“‘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古诗词常见的写景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等。“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由远到近,选取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写出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融情于景,写出内心的伤感无奈。
10.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此时的金兵入侵,国破家亡,山河破碎,诗人处于这样的颠沛流离之中,对国家未来担忧;“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写出诗人去国还乡,颠沛流离的自然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