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功》
课程内容 《功》 课程学时 一课时
所属学科 物理 教学对象 八年级
一、教学设计理念
◇探究教学理念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本节课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从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的对比中得到学习与锻炼。◇合作学习理念合作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在组间自学,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讨论能引起学生反思问题,帮助小组完成最终的教学,使整组合作学习成功,最后展示给每一个小组看,完成组与组间也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小组学习的目的。◇问题导向学习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便是这一个理念过程中的导向,问题像线,把我们的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串了起来,于是形成来本节的内容。◇核心素养的培养 哈佛大学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里提到里七种关键力,其中就有“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相印证的是各种机构及各国的核心素养里都有提到“合作”的能力。这个教学设计中,对于组间合作学习,组内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间讨论、师生交流讨论,无不在沉浸在“合作学习”的理念中,贯穿整个教学设计。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课书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的教学。 《功》是一节新授课,学生对于功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认识物理学中功的定义、做功的两必要条件、能判断是否做功和运用公式对功的简单的计算,分析做功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等)
●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功的概念,这是学生能够识别,能够根据概念来完成相应内容的必要。(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该部分已经属于运用层次的范畴,能用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总体难度较大。(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能进行简单计算,能进行简单计算,计算是指能够教科书中的公式,进行简单灵活的运用,完成计算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本节的设计中,主要是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相应的内容,组间合作,组内合作。 ●情感与态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在本节中,通过雨课堂发布的作业来看,学生对于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上比较困难,其中两个因素中第二个“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更困难一些,所以重点在于两个必要因素和公的计算。【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判断力是否做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于生活现象的理解和物体是否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判断,所以此处应该标注为:要能够分析物体是否做功的判断。
五、学情分析
在八(2)的教学中,通过前测反应,发现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并且达到教师的要求,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应的练习,但是在如何理解“垂直无功”和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的两个问题上,存在着较多较大的误解和理解误差。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主要放在判断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上。 学生思维活跃,但对于系统化、抽象化的物理整体过程的分析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起分析物体是否做功的思路步骤,在以后的学习中,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较好地完成所要求的内容。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协作学习策略 在知识点探究部分,根据分组,组成学习小组 >> 归纳整理知识,找出要求的知识点 >> 举证事例,加深学生理解>> 随机提问,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自主学习策略 在学生自学部分,明确学习问题 >> 自主完成自学任务>> 组间交流讨论,完成相应讨论>> 师生交流,合作呈现知识点
七、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管理优化大师、电子白板、导学案、思维导图、有本班同学的雨课堂的环境。
八、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学习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课前自学初识感知 教师在班级管理雨课堂中发布预习第十一章第1节学习知识清单,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布置作业。 自学课本,在网络查找资源,自主完成《功》的预习,初步形成功的基础概念,感知。 本部分是通过“雨课堂”发布给学生,主要是让学生课前自学,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课前活动 师领唱《习主席寄语》 生全体唱《习主席寄语》 这是学校规定的课前三分钟必须唱歌,歌已经由音乐老师教唱过。
课中
活动一:激情导入,引起学习兴趣 引语,平时我们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实验一: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四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 实验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桌子上和凳子上。 提问,哪一次累一些?为什么? 实验三: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5厘米,将四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10厘米,那一次累一些? 这一次学生的回答就有不一致了,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下面的这一段话。 同学们,对于前面两个实验,大家的回答是一致的,可是对于第三个实验,大家回答不相同。那么就说明了我们的感觉有时不一定有效,在我们的物理学中,类似的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用什么来表示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校第十一章第1节,学完之后,对我们前面设置的问题,你就能够自己判断了。 对照大屏幕,进行本次活动的物理实验,并进行思考提出的问题。 本活动主要的目的是导入,所以让学生动手动脑起来, 在本环节中,教师少讲,主要让学生自己看要求,教师只是说出“平时我们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上的要求,按照要求来做,做完后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培养探究能力、自学能力,活跃课堂氛围。
活动二:巩固概念,思考问题 一、自学课本62-63页,结合自己自学的内容,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讨论:下图是力做功的实例,请观察后议一议,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对学生的回答的问题,如果与我们要求的重点相同,即给予肯定,如果和我们要求的重点内容(“功”的定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特别是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相同的这个概念加以解释和强调)不同,就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能解决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62-63页、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倾听,如果有其他小组讨论的内容与回答同学不一样时,进行补充回答。 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本节的问题进行探究。
活动三:思考问题,概念升华 课件展示:对于学生的分析,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能够切入重点,理解公式。 对于同学们的理解,我想请同学利用现有的条件,上台表演刚才我们分析的不做功的三种情况,除了能看到的,我这有一个篮球,那三位同学能够上台来表演?课件展示结论: 1、功的定义:如果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小组讨论:这三幅图为什么不做功?分析总结得出不做功的三种形式。 学生表演不做功的三种一般情况。学生总结出三种不做功的形式。 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能够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来展示平时中的做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并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升华概念。
活动四,针对知识点一,进行相应的练习。 1、将一壶煤油从地面上提起,并在空中停留几秒钟,然后在厂房内走两步,分析在这三个过程中人对水桶是否做功,为什么? 把一壶煤油从地面提起(做功) 空中停留几秒钟(不做功) 在厂水平房里走两步(不做功)2、思考以下过程是否做功? a. 手提煤油壶原地不动(不做功) b. 手提煤油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不做功) c. 用力推墙壁但墙壁没动 (不做功) d. 把凳子从1楼搬到5楼 (做功) e. 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人是否对足球做功。 (不做功) 教师随机点名,随机找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如有错误的,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要求。 练习是对学生的检验,是对上一个知识点学生是否进行“有效学习”的一个检查,所以在本环节中,只有学生做题,教师提问,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的这样过程。
活动五:知识点二再现,对新知再次呈现 自学课本63页至64页例题上面,回答下列问题: 1、功的计算公式(各物理量单位)? 2、功的单位3、功计算分析的一般思路。 课件展示结论: 功的计算公式为: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为:W=F·S 功的单位: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焦耳,规定功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 物理量表示的含义:1J=1N·m 1焦耳的大小,把两个鸡蛋举高1米所做的功。(并作相应的演示) 功的分析思路:▼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做功的力是对什么物体做了功?▼重力是否做功?为什么? 学生进行自学,并进行小组讨论,得出课件上要求回答的答案。 学生回答,并通过教师引导回答完相应的内容。 学生的回答,通过回答会 让学生自学,因为之前有过预习,所以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到本活动要求的答案,而对功分析的一般思路,是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分析问题,能够抓住计算功的主要思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也是一个重点,学生要在讨论的基础上能够归纳出做功的题目一般如何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思考全面。
活动六:例题讲解,规范答题 例题展示:在平地上,有一小学生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同学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已知:F=50 N, s=10 m, G=100 N, h=1.5 m 求:W1和W2解:W1=F1·s1=50 N×10 m=500 J W2=F2·s2=G·h=100N × 1.5 m=150 J 画图加以分析: 学生先做,做完后再到讲台上来汇报如何做,最后其他小组点评。 本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学生不会做题,而是让学生通过答题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答题,能够进一步让学生规范地完成答题。
师生总结、完成知识网络结构、并布置作业 师生通过思维导图对主要讲的概念进一步巩固,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出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总结学习心得,物理课本64页上第2、3、4题,分享的雨课堂中作业。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雨课堂平台查看学习电子作业,并分享学习心得,完成纸质作业。 雨课堂、教学手机完成
课后
课后练习,增强效果 完成课后电子作业上传 电子作业的内容。一、根据上课的内容,完成下题(每题2分,共10分)1、小张和小李体重相同,体育课上小明爬绳,小亮爬杆,两个人都爬到了3m高的顶比较两人做的功( )A.小明做功多 B.小亮做功多 C.两人做功一样多 D.无法比较 2、一个同学用12N的力,将一个重为4N的足球踢到25m远处,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了300J的功 B.做了100J的功 C.没有做功 D、做了功,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3、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F将不同质量的物体分别在光滑水平面、粗糙水平面和粗糙斜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如图所示),该力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W3,关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W1<W2<W3 B. W1<W2=W3 C. W1=W2=W3 D. W1=W2<W34.(遂宁中考)物体在一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先在大小为F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匀速前进了一段距离,接着在方向不变大小为2F的推力作用下继续前进了相同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过程重力对物体做了功 B.前一段距离物体所受力合力为零 C.后一段距离物体仍匀速运动 D.前、后两段距离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相等5. (2015·自贡中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手从地面竖直提起水桶,手竖直向上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B.提着水桶在路面上水平向前移动一段路程,手竖直向上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C.抛出手的铅球在空中向前运动的过程中,推力对铅球做了功?D.用力推一辆汽车,汽车静止不动,推力在这个过程中对汽车做了功二、分享您的学习心得,或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完成电子作业,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诊断性评价 利用雨课堂分发学生学习清单,并向学生发放纸质学习清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提前进行预习,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对本节的相关概念进行识记,课前对本节的概念都进行了识记,课中在让学生自学的时间安排上就要少一些,因为学生已经进行过相关概念的学习,把主要的时间用在交流讨论,自己疑惑上。 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勇于发言,有创新性的相关内容(展示小组学习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并利用课堂优化管理大师对小组进行加分,让学生家长知道学生在校表现(课堂优化管理大师自带的功能),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发言。 总结性评价 教师给予学生上传的作业写鼓励性和导向性评语。 学生之间就上传的学习心得进行互相交流评价。 系统为学生的网上作业进行评分和教师评分统计。供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进行学习的反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反馈,教师在查看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讲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优点:在本节课中,通过教学设计上课后,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关的教学流程,在本次教学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学习清单,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后测试发现,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由学习、交流讨论、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完成。 本节课缺点:本节课能够上完相应的内容,但是在最后总结时,由于时间关系,师生总结部分才有3分钟,略显匆忙,如果多有2分钟,学生完成课后分享学习心得时会更出色,更能把提升拓展更好地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 使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教学资源 (1)雨课堂、电子白板 (2)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物2. 创新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 (1)先学后教教师通过“雨课堂”和在班级中发送预习清单,向学生推送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前先学,课中指导学,课后练习的方式,完成本节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推送的习题要注意有层次性,让学生抓住重点,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进行学习,关注学生不同差异。 (3)突破以往复习课罗列知识点的缺,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树并且和同学讨论交流完善 知识树使外显化,可视群体化。 3. 解决教学重难点 教师通过课前检测,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确定本节重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通过课前检测,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确定本节重难,在程中根据实时检测与反馈,及调整教学策略。
功
课
前
课前自学,初识功的相关定义和概念
激趣,动手动脑完成
1
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组间自学,组内交流
2
组内自学,组间交流
3
组内交流,完成练习
组内交流,完成构建
总结归纳,评价反思
4
课
后
情景导入,引入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