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历史原因: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仰慕东方已久;
·时代条件:新航路发现建立了路径;殖民地提供了落脚处;
·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东发展;
·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传教士来华的背景:
澳门有众多的天主教堂,其中建于1637年的圣保罗教堂最著名,人们习称为“大三巴”。图为该教堂的前壁遗迹。
耶稣会由西班牙人依纳爵·罗耀拉于1534年在巴黎创建,并得到教皇保罗三世的批准。其目的是对抗当时出现的宗教改革运动。会规要求其会士立绝财、绝色、绝意的誓愿,特别强调无条件地绝对效忠于教皇。以举办文化教育、指导灵修为主要活动。组织上仿效军队的编制,有森严的纪律,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该会渗入社会各阶层,并广泛结交达官贵人,扩展势力,干预政治。曾于18世纪末被教皇克雷芒十四世解散,19世纪初又由教皇庇护七世予以恢复。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该会已遍布亚、非、拉美,今仍属天主教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际性修会,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传入中国,曾于上海、江苏等地设立10个教区。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家里经营利氏药房,是当地的名门。他一直在当地一所耶稣会开办的中学学习,16岁来到罗马,在圣汤多雷亚学院学习预科,并于1571年加入了耶稣会。1572年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数学家克拉乌(Christopher Klau)学习天算等。明朝万历年间(1582年左右)利玛窦来到中国,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称为“泰西儒士”。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赐葬于平则门外的二里沟。
传教士陵园
利玛窦油画像
利玛窦墓碑
利玛窦能够在中国成功传教的原因
A、贡献方物,赢得统治者的好感和信任。利玛窦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B、适应中国国情,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包括说汉语,穿儒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
C、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方官员和朝廷的支持。
D、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
曾与利玛窦有一段交往的明朝著名大思想家李贽(1527-1602),在他的《赠利西泰诗》中写道: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刹利标名姓,仙山纪水程。回首十万里,举目九重城。观国之光未,中天日正明。诗中表达了对利玛窦的敬重。
曹学佺(1574-1647)系明末重臣,也是位博学之士,他对利玛窦非常欣赏,特别写下了《赠大西洋人利玛窦》一诗:异国不分天,无人到更先。应从何念起,信有夙缘牵。骨相存夷故,声音识汉便。已忘回首回首处,早断向来船。
著名书法家张瑞图(1576-1641)亦写下了《赠泰西思及艾先生》一诗,诗中写道:著书相羽翼,河海互原委。孟子言事天,孔圣言克己。谁谓子异邦,立言乃一揆。方域岂足论,心理同者是。诗礼发冢儒,操戈出弟子。口诵圣贤言,心营锥刀鄙。门墙堂奥间,咫尺千万里。
利玛窦的影响不仅在生前,即使是去世后,也常能引起士大夫们的凭吊。这在来华的传教士中,确实是不多见的。比如说曾与徐光启并为东阁大学士的郑以伟,竟陵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谭元春,藏书家陆宝,都曾在利玛窦去世后为其做挽联。直到清初,一些著名的文人仍然纪念利玛窦。清代的文学家尤侗便是其中的代表。
自然科学:数 学——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
地 理——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天文历算——徐光启、李之藻等完成《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泰西水法》
机械工程——《远西奇器图说》
人文科学:哲 学——《谈天》、《超性学要》
逻 辑 学——《名理探》
艺 术——西乐、西画、西洋建筑(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设计圆明园中的西洋建筑与景观)等
明清(1840年之前)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
(1)明清初期,处于政治上的需要,中国与外国一度有所交往,明初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传教士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欧洲。但这些交往是有限的。
(2)自16世纪起,中国开始受到外国的入侵。随着新航路地开辟,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明末清初,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面对外国势力入侵,中国进行了抵抗,明代的抗倭斗争、清代的抗俄斗争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都有效的抵抗了外来侵略。
(3)从整个明清时期来看,中国改变了隋唐宋元以来的开放政策,失去了主动性,主要奉行落后的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了中外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1.练习与测评1:欧洲耶稣会士来华时,与中国的风俗习惯、思想文化有哪些摩擦?利玛窦又是如何调整适应的?
欧洲耶稣会士出入中国时,与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思想的摩擦:上帝与祖先、基督教与儒学、独身与居家、语言与文化、服饰与饮食等。
洞悉中西差异的利玛窦深知要在中国立足,必须适应中国国情。为此,入华之初,他即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他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他还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方官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
2.练习与测评2:耶稣会士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对于早期的西学东渐,你是如何看待的?
对于早期的西学东渐,应基本肯定。在传播宗教方面能入乡随俗。在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如,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他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术的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远。总之,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了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