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八年级 历史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新华社)
小岗村牌楼(中国小岗村官网)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小岗村改革前农民生活状况?
1.背景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档案)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110口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15口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全国第一份大包干契约(“生死状” )现珍藏国家博物馆
2.内容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大包干契约,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3.影响
年份 农业总产值
(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教材课后活动)
4.小岗村的变与不变
变
不变
集中劳动变
为自主经营
统一分配变
为自负盈亏
使用权
经营权
所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
土地公有制
社会制度
分配方式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试分析,农民的责、权、利?
责任:保证国家集体的;权利:分户到田;利益:剩下全是自己的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标语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1978年
尝试
小岗村生产责任制
发展
1983年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决农
民温饱
深化
乡镇企
业崛起
让农
民致富
事件 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1950-1952)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生产力开辟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 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1958) 提高公有化程度
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在公有制前提下
包产干到户,自负盈亏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原因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到应有的发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所有制形式)
(经营模式)
(分配方式)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 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第一面“商业红旗”,得到过很多荣誉称号,是当时著名的国营企业。后来,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商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那个时候的商场,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
1984年7月,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正式成立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就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
(教材知识拓展) 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股份制改革
4.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时期 项目 所有制结构 职权划分 分配方式
经济体制改革前
表现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政府统领 平均主义
弊端 过于单一,不利于经济发展 政府统得过多过死,政企职责不分 抑制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经济体制改革后
表现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企分开,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优点 形式多样,扩大经济发展途径 政府宏观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更灵活、及时 激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变化
1993年基本框架
1992年明确目标
1997年理论完善
21世纪初基本建立
1992年奠定基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确立过程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意义
学法指导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D
2. 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户农民立下了一份包干到户的契约。下列对这一“契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D.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学法指导
C
课后延伸
阅读课文,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张思维导图。
经济体制改革
]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增强企业活力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