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匆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伶伶俐俐”等词语。2.重点学习第1、2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体会表达的好处。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难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句中修辞的作用。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学生大胆猜想)我们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有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匆匆)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25分钟)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25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2.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思考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第二部分(2~4):写时间在我们的身边悄悄地逝去,令人感慨。第三部分(5):再次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4.检查预习,过关字词。(1)词语检查①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②集体交流,学写“蒸”字。教师板书演示“蒸”字笔画、笔顺,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③检查读词。正确认读下列词语匆匆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遮挽 徘徊 旋转头涔涔 泪潸潸 一去不复返指名读,随机正音:徘徊(huái) 旋转(zhuǎn)(2)借助词语感知课文大意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特点)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5.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哪里去了呢?)作者通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读者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行文的,请用简单的语句试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①作者先提出问题;②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千多日子,无限感慨;③然后重点写日子是怎样稍纵即逝的,具体回答了开头的提问;④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⑤最后一句照应开头。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5分钟)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5分钟) 1.教师总结: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他无奈,他惋惜,他感慨,他焦灼,甚至还有点痛苦。而这些感受都是我们通过文字体会出来的,正因为作者善于观察,才写了这样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2.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并抄写1、2自然段。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读文激情,荡怀抒胸。抒情散文,特别是像《匆匆》这样的抒情散文学生接触得少,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情境呢?我设计了如下读的训练:第一次读的安排是要求学生听范读,主要是欣赏,在欣赏优美的朗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从而初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次读,我要求学生们跟着范读去朗读课文,学生在第一次读的基础上,已经能把握文章朗读的基调,在第二次读时能读得入情入境,达到很好的朗读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难点:理解课文描写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复习旧知 巩固字词 (5分钟) 1.回顾上节课内容,复习生字词。2.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3.课文接下来是如何写出时间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1.问题引入,整体理解(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本课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2.领悟道理,感受情感综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1)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①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②指导朗读: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③教师小结: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住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④有感情地齐读本段。(2)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①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而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些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溜”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③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④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3)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算又溜走了一日。”①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②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的伤感。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的时候,时光又……溜走了)(4)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①指名某个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②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一段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比喻过去的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忧郁和伤感。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第3、4自然段。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面对匆匆而逝的时光所发的感叹吧!
积累方法 指导写作 (5分钟) 本文很注重修辞。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时光匆匆,使抽象、无迹可寻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形象而真实。正是由于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才使得文章在平淡的语气中散发出浓浓的抒情气息,充满了诗情画意,别有一番韵味。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作者思绪万千,带着饱满的情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句,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形象奇妙的构思,写出了自己无法挽留时间的感慨及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在作者不断地追问、反问、责问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 请课外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学习《匆匆》一文,学生无不为作者合理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手法,准确地表达出时间从作者身边匆匆流逝的感觉而拍手叫绝。抓住这一契机,在课堂上多次设计读写结合的环节,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可是存在几点不足:1.如何指导学生在互相评价时评得更加到位。面对熟悉的学生,甚至面对不知怎样评价的学生应指导他们评价都评些什么,从哪些不同的角度,从而展示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有章可循,由不会评,到会评,到评得精彩。2.在课堂上要更充分地面向全体。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课上读、说、写等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课上应更加注重学生小组中的合作学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小组内读文的机会,交流感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