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学习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2、掌握句子停顿,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有关资料
1、作家作品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预习设计
1、按课文填空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⑸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魏学洢,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从表达方式看属于说明文。
3、给加点字注音
魏学洢( ) 器皿( ) 罔( )不因势象形 尝贻( )余核舟一
长约八分有奇( ) 二黍( )许 箬( )蓬 石青糁( )之 峨冠( )
多髯( )衣褶( ) 不属( ) 诎( )右臂 舟楫( ) 椎( )髻( ) 叔远甫( ) 篆( )章
四、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生字的读音
2、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箬 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五、课堂检测
1、填空
⑴《核舟记》选自清朝 编著的《 》,作者 , 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
⑵“核舟”的主题是 ,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 ”;“ , 。”左边的刻字出自 ,右边刻字出自 。
答案:⑴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明 说明⑵“大苏泛赤壁”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注音或写汉字
八分有( )奇( ) 不属( ) 矫( )首 诎( )右臂 壬( )戌( ) 虞( )山 曾( )不盈寸 wǎng( )不 yí( )余 二shǔ ( )许 ruò ( )篷 石青sǎn( )之 多rán ( ) 椎jì( ) zhuàn( )章
答案:yòu jī zhǔ jiǎo qū rén xū yú zēng 罔 贻 黍 箬 糁 髯 髻 篆
3、根据课文填空
▁▁寸之木 因势▁▁形 箬篷▁▁之 ▁▁窗而观 雕栏相▁▁ 石青▁▁之 ▁▁冠多髯 ▁▁胸露乳 ▁▁首昂视 椎▁▁仰面 视端容▁▁ ▁▁不盈寸
答案:径 象 覆 启 望 糁 峨 袒 矫 髻 寂 曾
4、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⑵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⑷珠/可/历历数/也。
⑸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⑻技/亦灵怪/矣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复习检查
提写生字词
疏通文意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明有奇巧( )人曰王叔远,能以( )径( )寸之木,为( )宫室。
⑵罔( )不因( )势象( )形,各具情态。
⑶尝( )贻( )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 )赤壁云( )。
⑷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高可( )二黍许( )
⑸中轩( )敞者为舱,箬篷覆( )之( )
⑹启( )窗而( )观,雕栏相望焉。
⑺闭之( ),…左刻“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 )之( )。
⑻中峨( )冠而( )多髯( ) 者为( )东坡
⑼东坡右手执卷端( ),…如有所语( )
⑽其两膝相比( )者
⑾佛印绝( )类( )弥勒,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⑿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 )之( )——珠可历历( )数也
⒀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 )木,右手攀( )右趾,若啸呼状
⒁其人视端( )容寂( ),若听茶声然( )
⒂其船背稍夷( ),…叔远甫( )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丹( )。
翻译下列句子
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
⑵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⑶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⑷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⑹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⑺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⑻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⑼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
⑽盖简桃核 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罔( )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
⑵尝贻( )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
⑷启窗而( )观
⑸中峨( )冠而( )多髯者为东坡
⑹其两膝相比( )者
⑺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⑻诎( )右臂支船
⑼其人视端( )容寂( )
⑽其船背稍夷(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⑵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⑷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
⑸盖简桃核 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准确翻译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文言知识归纳。
1、掌握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复习导入。
翻译重点句子
二、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⑴长约八分有奇:▁▁同▁▁ 释义:▁▁▁▁▁
⑵诎右臂船:▁▁同▁▁ 释义:▁▁▁▁▁
⑶右手倚一衡木:▁▁同▁▁ 释义:▁▁▁▁▁
⑷右手攀右趾: ▁▁同▁▁ 释义:▁▁▁▁▁
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同▁▁ 释义:▁▁▁▁▁
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同▁▁ 释义:▁▁▁▁▁
答案:⑴“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⑵“诎”同“屈”,弯曲
⑶“衡”同“横”,横着
⑷“攀”同“扳”,bān,往里拉
⑸“简”同“拣”,挑选
⑹“甫”同“父”,古代男子美称。
2、一词多义
⑴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⑵可①高可二黍许 ▁▁▁▁ ②珠可历历数也 ▁▁▁▁
⑶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⑷为①为宫室 ▁▁▁▁ ②中轩敞者为舱 ▁▁▁▁
⑸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 ②其人视端容寂 ▁▁▁▁
⑹其①其两膝相比者 ▁▁▁▁ ②其船背稍夷 ▁▁▁▁
⑺绝①佛印绝类弥勒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⑻属①祌情与苏、黄不属 ▁▁▁▁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⑼语①如有所语 ▁▁▁▁ ②此中人语云 ▁▁▁▁
⑽云①大苏泛赤壁云 ▁▁▁▁ ②此中人语云 ▁▁▁▁
⑾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②启窗而观 ▁▁▁▁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⑿之①径寸之木 ▁▁▁▁ ②左臂挂念珠倚之 ▁▁▁▁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答案⑴①奇妙②零头⑵①大约②可以⑶①有②通“又”⑷①做,雕刻②是⑸①一头②端正⑹①他们的②那⑺①极②与世隔绝⑻①类似②类⑼①说话②告诉⑽①句末语气词②说⑾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转折⑿①助词,的②代左膝③代词,这
3、词类活用
⑴箬蓬覆之
⑵石青糁之。
⑶中峨冠而多髯者
⑷椎髻仰面
⑸石青糁之
答案:⑴名词作状语,用箬蓬。⑵名词作状语,用石青。⑶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⑷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⑸名词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现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
4、古今异义
⑴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⑵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戴着)高高的帽子;今意:峨眉山之顶。
⑶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⑷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今意:可以。许,古意:左右;今意:答应,许可。
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今意:简单,容易。
5、特殊句式:
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⑵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
(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⑶则题名其上。(省略句)
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
⑷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句)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
⑸尝贻余核舟一。(状语后置句)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6、请补出下列句中的量词
⑴一( )手卷 ⑵一( )人 ⑶一( )桌 ⑷一( )椅 ⑸一( )扇 ⑹一( )抚尺 ⑺篆章一( ) ⑻一( )舟 ⑼为人五( ) ⑽为窗八( )
答案:⑴幅⑵个⑶张⑷把⑸把⑹块⑺枚⑻条⑼个⑽扇
三、探究课文
㈠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3、从第2至5段中划出显示说明顺序的词语,说说作者采用了那种说明顺序?
中轩敞者(船舱)→船头→舟尾→船背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正面,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㈡研读第一段,并思考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讨论明确:1、奇巧。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㈢研读第二段,并思考
本段的主要内容如何?是如何具体说明的?从此可以看出来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的船舱雕刻了哪些东西。
作者先说了船舱的顶部的情况,又描写了船舱两旁有些什么,从此可以看出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㈣研读第三段,并思考
1、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为什么?
重点写了苏东坡。
因为在三人中,苏轼居中,因雕刻者刻得仔细,其他两人则相对简略些。其次,因核舟的雕刻主题为“盖大苏泛赤壁云”,所以苏轼应为主要人物。
2、从哪些地方看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例如:东坡的外貌刻画;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佛印所挂念珠之描述等都可看出。
㈤研读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讨论明确: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这一段描述左右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㈥研读第五、六段,并思考
这两段各写了些什么?
讨论明确:第五段主要写核舟背部的雕刻。
第六段交代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匠人技艺之“奇巧”的赞叹。
㈦课堂总结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核舟记》作者▁▁▁▁,▁▁代人,本课描写的是一件精美的▁▁▁,在长▁▁▁的核桃上雕刻了 的故事。其中雕刻的人、物众多,“通记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揖,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为字▁▁▁▁▁▁。”最后作者禁不住赞叹说▁▁▁▁▁▁▁▁▁。
答案:魏学洢 明 工艺品 八分多 大苏泛赤壁 篆文 共三十有四 嘻,技亦灵怪矣哉
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晶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通过描绘核舟,赞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中心意思)
3、课文是怎样有条不紊的说明食物的?
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正面,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四、拓展延伸
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五、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
⑴诎右臂支船 诎:▁▁▁▁ 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
⑶罔不因势象形 因:▁▁▁▁ ⑷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答案:1、⑴同“屈”,弯曲⑵零数⑶顺着⑷竟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而①启窗而观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②其人视端容寂'
C.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②中轩敞者为舱 D.之①能以径寸之木②忘路之远近
答案:D(A项前一个“表顺承”,后一个“表并列”;B项前一个“右端”,后一个“正视”;C项前一个“雕刻”,后一个“是”;D两个都是“的”。)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分)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答案:A(作者没有描写黄鲁直的外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本文。 2、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核舟记》复习习题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课文
2、指名翻译句子
二、习题训练
㈠基础训练
1、填空
⑴核舟记》选自清朝▁▁▁▁编著的《▁▁▁▁▁▁》,作者▁▁▁▁,▁▁▁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
⑵“核舟”的主题是▁▁▁▁▁▁▁▁,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左边的刻字出自▁▁▁▁▁▁,右边刻字出自▁▁▁▁▁▁。
⑶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答案:(1)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明 说明(2)“大苏泛赤壁”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罔( )不 贻( ) 余 八分有奇( ) 二黍( )许 不属( ) 壬( )戌( ) 曾( )不盈寸 ruò ( )篷 石青sǎn( )之 多rán ( ) 椎jì( ) zhuàn( )章 qū( )右臂 yú( )山
答案:wǎnɡ yí jī shǔ zhǔ rén xū zēng 箬 糁 髯 髻 篆 诎 虞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中/轩敞者/为舱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答案: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明有奇巧( )人 ⑵罔不( )因( )势象( )形
⑶尝( )贻( )余核舟一 ⑷盖( )大苏泛赤壁云
⑸高可( )二黍许 ( ) ⑹启( )窗而观
⑺箬篷( )覆( )之( ) ⑻雕栏相望( )焉
⑼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 ⑽石青( )糁( )之
⑾中峨( )冠( )而多髯( )者 ⑿如有所语( )
⒀其( )两膝相比( )者 ⒁佛印绝类( )弥勒
⒂矫( )首昂视 ⒃神情与苏、黄不属( )
⒄珠可历历( )数也 ⒅居右者椎髻( )仰面
⒆其人视端( )容寂( ) ⒇若听茶声然( )
(21 ) 其船背稍夷( ) (22 ) 钩画了了( ),其色墨( )
(23 ) 长曾( )不盈( )寸 (24 ) 盖简桃核修狭( )者为之
答案:.⑴奇妙精巧 ⑵无不 顺着 雕刻 ⑶曾经 赠 我 ⑷原来是 ⑸大约 上下 ⑹打开 ⑺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词船舱 ⑻正对着 ⑼缓缓地 起 ⑽用石青 涂抹 ⑾高 帽子 胡须 ⑿说话 ⒀他们的 靠近 ⒁极像 ⒂举 ⒃不相类似 ⒄分明可数的样子⒅椎形发髻 ⒆正视 平静 ⒇好象……的样子 (21 ) 平 (22 ) 清楚明白 黑 (23 ) 竟然 满 (24) 长而窄
5、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同“▁▁”, 意思▁▁▁▁
⑵诎右臂支船 “▁▁”同“▁▁”, 意思▁▁▁▁
⑶左手倚一衡木 “▁▁”同“▁▁”, 意思▁▁▁▁
⑷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同“▁▁”, 意思▁▁▁▁
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同“▁▁”, 意思▁▁▁▁
答案:⑴“有”同“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⑵“诎”同“屈 ”弯曲⑶“衡”同“横”⑷“甫”同“父”,男子的美称⑸“简”同“拣 ”挑选
6、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⑴木: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以至鸟兽、木石▁▁▁▁
⑵曰: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文曰“初平山人”▁▁▁▁
⑶奇:①明有奇巧人▁▁▁▁ ②长约八分有奇▁▁▁▁
⑷有:①明有奇巧人▁▁▁▁ ②长约八分有奇▁▁▁▁
⑸可:①高可二黍许▁▁▁▁②珠可历历数也▁▁▁▁
⑹云:①盖大苏泛赤壁云▁▁▁▁②此中人语云▁▁▁▁
⑺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为人五;为窗八▁▁▁▁
⑻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启窗而观▁▁▁▁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答案①木头 树木②叫 是③奇异 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 通“又”⑸大约 可以⑹句尾语气词 说⑺雕刻 是 有⑻表示并列 表示修饰 表示转折
7、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中轩敞者为舱 B.通计一舟,为人五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答案:C
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
A.代词,代指人物、事 B.语气助词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 。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
⑴能以径寸之木( ) ⑵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⑶石青糁之。( ) ⑷左臂挂念珠倚之。( ) 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答案:(1)C (2)A (3)A (4)A(5)A
9、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
⑴苏、黄共阅一手卷。
⑵舟尾横卧一楫。
⑶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⑷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之处是: 。
答案:⑴苏东坡、黄鲁直一起观看一轴手卷。⑵船尾横放着一把桨。⑶再刻上一枚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⑷总计在这一只小船上,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子。
⑴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量词同用;⑵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10、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⑴写出一个带有“因势”的成语: ▁▁▁▁▁▁ 。
⑵写一个与“技亦灵怪矣哉”意思相近的成语:▁▁▁▁▁▁ 。
⑶写一个赞美核舟上所刻人物形象的成语:▁▁▁▁▁▁
答案:⑴因势利导⑵独具匠心⑶栩栩如生
㈡课内阅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核舟雕刻的是 ▁▁▁▁▁▁▁▁▁的故事。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⑵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⑶中轩敞者为舱。
⑷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和▁▁▁▁,引出核舟的▁▁▁▁;第二段说明核舟的
▁▁▁▁和▁▁▁▁。
4.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
5.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 。
6.细读第二段用简洁语言概括船舱的格局。
答案:1.魏学洢 说明文 “大苏泛赤壁”
2.(1)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他)曾经赠给我一个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4)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生活时代 姓名 精湛技艺 来历 大小 格局
4.数字说明(列数字) 写核舟的体积之小,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船在中间处高起,上有箬篷覆盖,两旁各有四扇窗子,且能自由开关,有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分别刻有8个字。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答案:D(矫jiǎ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绝类弥勒 绝:▁▁▁▁ ⑵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
⑶其两膝相比者 比:▁▁▁▁ ⑷历历数也 历历:▁▁▁▁
答案:⑴极⑵类似⑶靠近⑷清清楚楚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答案:A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尝贻余核舟一。 B.中轩敞者为舱。
C.其两膝相比者。 D.各隐卷底衣褶中。
答案:B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答案:D(A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B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C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答案: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 东坡右手执卷端 _________________ (2) 矫首昂视____________
(3) 大可二寸 __________________ (4) 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C.佛印绝类弥勒 沿溯阻绝 D.篷桅橹舵咸具 各具情态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⑵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空间顺序,对船头和船尾的人、物依次进行了介绍,其中对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描述不分主次,平分秋色。
B.【甲】文刻画二舟子的神态栩栩如生: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
C.【甲】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可感;【文乙】对船上五人的描写概括、简略。
D. 【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答案:
1、(1)拿 (2)举 (3)大约 (4)饮酒
2、(2分)D
3、(1)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把小船放在水中,(它)能够随着风而行,完全不会倾斜(或一点儿也不倾斜)。
4、答案:A
(共36张PPT)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导入新课
石刻微雕作品《红楼梦》的第一回,在这块高15至18厘米、宽约10厘米的印石上刻有5400个字。
浙江一大师在米粒大小象牙雕刻42位美国总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三、预习设计
1、按课文填空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⑵复行数十步, 。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青树翠蔓, , 。
⑷潭西南而望, , 。
⑸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
2、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的作者是 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本文选自清朝
编辑的《 》。从表达方式看属于 。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明
魏学洢
张潮
虞初新志
说明文
3、给加点字注音
魏学洢( ) 器皿( ) 罔( )不因势象形 尝贻( )余核舟一 长约八分有( )奇( )
二黍( )许 箬( )蓬 石青糁( )之
峨冠( ) 多髯( ) 衣褶( ) 不属( )
诎( )右臂 舟楫( ) 椎( )髻( )
叔远甫( ) 篆( )章
jī
shǔ
ruò
rán
sǎn
zhǔ
qū
jì
jí
zhuàn
zhě
yī
guàn
mǐn
wǎng
yí
yòu
chuí
fǔ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箬 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
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矫
(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⑷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⑸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填空
⑴《核舟记》选自清朝 编著的《 》,作者是 , 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
⑵“核舟”的主题是 ,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 ”;“ ,
。”左边的刻字出自 ,右边刻字出自 。
课堂检测
2、注音或写汉字
八分有( )奇( ) 不属( ) 矫( )首 诎( )右臂 壬( )戌( ) 虞( )山 曾( )不盈寸 wǎng( )不 yí( )余 二shǔ ( )许 ruò ( )篷 石青sǎn( )之 多rán ( ) 椎jì( ) zhuàn( )章
3、根据课文填空
▁▁寸之木 因势▁▁形 箬篷▁▁之 ▁▁窗而观
雕栏相▁▁ 石青▁▁之 ▁▁冠多髯 ▁▁胸露乳 ▁▁首昂视 椎▁▁仰面 视端容▁▁ ▁▁不盈寸
zhǔ
jiǎo
qū
rén
xū
yú
zēng
罔
贻
黍
箬
糁
髯
髻
篆
径
糁
象
覆
启
望
峨
袒
矫
髻
寂
曾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 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
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 势 象形,各具
情态。尝 贻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
奇妙精巧
用
直径
做,雕刻
没有
顺着,就着
模仿,指雕刻
曾经
赠送
原来是
泛舟
句末语气词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高 可二黍 许 。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又
余数
大约
左右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高起
盖
代船舱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
表承接
窗户
慢慢地
起
涂抹
指字迹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 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高
表并列
胡须
是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画幅的右端
说话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靠近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 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 容寂, 若听茶声然。
极
像
举
类似
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同“屈”,弯曲
代左膝
清清楚楚的样子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同“横”
扳
正视
平静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若…然:好像…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 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 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平
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清清楚楚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红色
总计
刻有
计算
竟然
满
同“拣”挑选
长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罔( )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
⑵尝贻( )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
⑷启窗而( )观
⑸中峨( )冠而( )多髯者为东坡
⑹其两膝相比( )者
⑺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⑻诎( )右臂支船
⑼其人视端( )容寂( )
⑽其船背稍夷( )
没有
顺着
赠送
原来是
同“又”
余数
表承接
高高的
高高的
靠近
类似
同“屈”,弯曲
平静
正视
平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⑵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⑷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
⑸盖简桃核 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准确翻译句子。
第三课时
1、通假字
⑴长约八分有奇:▁▁同▁▁ 释义:▁▁▁▁▁
⑵诎右臂船:▁▁同▁▁ 释义:▁▁▁▁▁
⑶右手倚一衡木:▁▁同▁▁ 释义:▁▁▁▁▁
⑷右手攀右趾: ▁▁同▁▁ 释义:▁▁▁▁▁
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同▁▁ 释义:▁▁▁▁▁
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同▁▁ 释义:▁▁▁▁▁
“有”同“又”, 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诎”同“屈”, 弯曲
“衡”同“横”, 横着
“攀”同“扳”, bān,往里拉
“简”同“拣”, 挑选
“甫”同“父”, 古代男子美称。
2、一词多义
⑴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⑵可①高可二黍许 ▁▁▁▁ ②珠可历历数也 ▁▁▁▁
⑶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⑷为①为宫室 ▁▁▁▁ ②中轩敞者为舱 ▁▁▁▁
⑸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 ②其人视端容寂 ▁▁▁▁
⑹其①其两膝相比者 ▁▁▁▁ ②其船背稍夷 ▁▁▁▁
⑺绝①佛印绝类弥勒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⑻属①祌情与苏、黄不属 ▁▁▁▁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⑼语①如有所语 ▁▁▁▁ ②此中人语云 ▁▁▁▁
⑽云①大苏泛赤壁云 ▁▁▁▁ ②此中人语云 ▁▁▁▁
⑾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②启窗而观 ▁▁▁▁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⑿之①径寸之木 ▁▁▁▁ ②左臂挂念珠倚之 ▁▁▁▁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代左膝
奇妙
零头
大约
可以
与“无”相对
同“又”
做,雕刻
是
一头
正视
他们的
那
极
与世隔绝
类似
类
说话
告诉
句末语气词
说
表并列
表承接
表转折
助词,的
代词,这
3、词类活用
⑴箬蓬覆之
⑵石青糁之。
⑶中峨冠而多髯者
⑷椎髻仰面
⑸石青糁之
4、古今异义
⑴卧右膝:
⑵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⑶其两膝相比者:
⑷高可二黍许:
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名词作状语,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名词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现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
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峨冠,古义:(戴着)高高的帽子;今义:峨眉山之顶。
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许可。
简,古义:通“拣”,挑拣;今义:简单,容易。
5、特殊句式:
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⑵各隐卷底衣褶中。
⑶则题名其上。
⑷其两膝相比者。
⑸尝贻余核舟一。
6、请补出下列句中的量词
⑴一( )手卷 ⑵一( )人 ⑶一( )桌 ⑷一( )椅
⑸一( )扇 ⑹一( )抚尺 ⑺篆章一( ) ⑻一( )舟
⑼为人五( ) ⑽为窗八( )
(判断句)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省略句)
(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省略句)
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
(定语后置句)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
(状语后置句)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幅
个
张
把
把
块
枚
条
个
扇
㈠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
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3、从第2至5段中划出显示说明顺序的词语:
中轩敞者(船舱)→船头→舟尾→船背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正面,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㈡研读第一段,并思考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奇巧。
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㈢研读第二段,并思考
本段的主要内容如何?是如何具体说明的?从此可以看出来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的船舱雕刻了哪些东西。
作者先说了船舱的顶部的情况,又描写了船舱两旁有些什么,从此可以看出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㈣研读第三段,并思考
1、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为什么?
重点写了苏东坡。
因为在三人中,苏轼居中,因雕刻者刻得仔细,其他两人则相对简略些。其次,因核舟的雕刻主题为“盖大苏泛赤壁云”,所以苏轼应为主要人物。
2、从哪些地方看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例如:东坡的外貌刻画;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佛印所挂念珠之描述等都可看出。
㈤研读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讨论明确: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这一段描述左右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㈥研读第五、六段,并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些什么?
讨论明确:第五段主要写核舟背部的雕刻。
第六段交代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匠人技艺之“奇巧”的赞叹。
㈦课堂总结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核舟记》作者▁▁▁▁,▁▁代人,本课描写的是一件精美的▁▁▁,在长▁▁▁的核桃上雕刻了▁▁▁▁▁▁的故事。其中雕刻的人、物众多,“通记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揖,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为字▁▁▁▁▁▁。”最后作者禁不住赞叹说▁▁▁▁▁▁▁▁▁。
2、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晶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通过描绘核舟,赞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中心意思)
3、课文是怎样有条不紊的说明食物的?
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正面,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魏学洢
明
工艺品
八分多
大苏泛赤壁
篆文
共三十有四
嘻,技亦灵怪矣哉
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
⑴诎右臂支船 诎:▁▁▁▁ 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 ▁▁▁▁
⑶罔不因势象形 因:▁▁▁▁ ⑷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而①启窗而观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其人视端容寂'
C.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②中轩敞者为舱
D.之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忘路之远近
同“屈”,弯曲
零数
顺着
竟然
D
表顺承
表并列
右端
正视
雕刻
是
的
的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分)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A
作者没有描写黄鲁直的外貌。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本文。
2、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2、掌握句子停顿,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有关资料
1、作家作品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预习设计
1、按课文填空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⑶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⑸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魏学洢,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从表达方式看属于说明文。
3、给加点字注音
魏学洢( ) 器皿( ) 罔( )不因势象形 尝贻( )余核舟一
长约八分有奇( ) 二黍( )许 箬( )蓬 石青糁( )之 峨冠( )
多髯( )衣褶( ) 不属( ) 诎( )右臂 舟楫( ) 椎( )髻( ) 叔远甫( ) 篆( )章
四、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生字的读音
2、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箬 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五、课堂检测
1、填空
⑴《核舟记》选自清朝 编著的《 》,作者 , 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
⑵“核舟”的主题是 ,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 ”;“ , 。”左边的刻字出自 ,右边刻字出自 。
答案:⑴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明 说明⑵“大苏泛赤壁”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注音或写汉字
八分有( )奇( ) 不属( ) 矫( )首 诎( )右臂 壬( )戌( ) 虞( )山 曾( )不盈寸 wǎng( )不 yí( )余 二shǔ ( )许 ruò ( )篷 石青sǎn( )之 多rán ( ) 椎jì( ) zhuàn( )章
答案:yòu jī zhǔ jiǎo qū rén xū yú zēng 罔 贻 黍 箬 糁 髯 髻 篆
3、根据课文填空
▁▁寸之木 因势▁▁形 箬篷▁▁之 ▁▁窗而观 雕栏相▁▁ 石青▁▁之 ▁▁冠多髯 ▁▁胸露乳 ▁▁首昂视 椎▁▁仰面 视端容▁▁ ▁▁不盈寸
答案:径 象 覆 启 望 糁 峨 袒 矫 髻 寂 曾
4、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⑵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⑷珠/可/历历数/也。
⑸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⑻技/亦灵怪/矣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复习检查
提写生字词
疏通文意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明有奇巧( )人曰王叔远,能以( )径( )寸之木,为( )宫室。
⑵罔( )不因( )势象( )形,各具情态。
⑶尝( )贻( )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 )赤壁云( )。
⑷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高可( )二黍许( )
⑸中轩( )敞者为舱,箬篷覆( )之( )
⑹启( )窗而( )观,雕栏相望焉。
⑺闭之( ),…左刻“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 )之( )。
⑻中峨( )冠而( )多髯( ) 者为( )东坡
⑼东坡右手执卷端( ),…如有所语( )
⑽其两膝相比( )者
⑾佛印绝( )类( )弥勒,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⑿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 )之( )——珠可历历( )数也
⒀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 )木,右手攀( )右趾,若啸呼状
⒁其人视端( )容寂( ),若听茶声然( )
⒂其船背稍夷( ),…叔远甫( )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丹( )。
翻译下列句子
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
⑵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⑶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⑷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⑹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⑺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⑻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⑼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
⑽盖简桃核 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罔( )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
⑵尝贻( )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
⑷启窗而( )观
⑸中峨( )冠而( )多髯者为东坡
⑹其两膝相比( )者
⑺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⑻诎( )右臂支船
⑼其人视端( )容寂( )
⑽其船背稍夷(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⑵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⑷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
⑸盖简桃核 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准确翻译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文言知识归纳。
1、掌握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复习导入。
翻译重点句子
二、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⑴长约八分有奇:▁▁同▁▁ 释义:▁▁▁▁▁
⑵诎右臂船:▁▁同▁▁ 释义:▁▁▁▁▁
⑶右手倚一衡木:▁▁同▁▁ 释义:▁▁▁▁▁
⑷右手攀右趾: ▁▁同▁▁ 释义:▁▁▁▁▁
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同▁▁ 释义:▁▁▁▁▁
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同▁▁ 释义:▁▁▁▁▁
答案:⑴“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⑵“诎”同“屈”,弯曲
⑶“衡”同“横”,横着
⑷“攀”同“扳”,bān,往里拉
⑸“简”同“拣”,挑选
⑹“甫”同“父”,古代男子美称。
2、一词多义
⑴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⑵可①高可二黍许 ▁▁▁▁ ②珠可历历数也 ▁▁▁▁
⑶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⑷为①为宫室 ▁▁▁▁ ②中轩敞者为舱 ▁▁▁▁
⑸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 ②其人视端容寂 ▁▁▁▁
⑹其①其两膝相比者 ▁▁▁▁ ②其船背稍夷 ▁▁▁▁
⑺绝①佛印绝类弥勒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⑻属①祌情与苏、黄不属 ▁▁▁▁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⑼语①如有所语 ▁▁▁▁ ②此中人语云 ▁▁▁▁
⑽云①大苏泛赤壁云 ▁▁▁▁ ②此中人语云 ▁▁▁▁
⑾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②启窗而观 ▁▁▁▁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⑿之①径寸之木 ▁▁▁▁ ②左臂挂念珠倚之 ▁▁▁▁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答案⑴①奇妙②零头⑵①大约②可以⑶①有②通“又”⑷①做,雕刻②是⑸①一头②端正⑹①他们的②那⑺①极②与世隔绝⑻①类似②类⑼①说话②告诉⑽①句末语气词②说⑾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转折⑿①助词,的②代左膝③代词,这
3、词类活用
⑴箬蓬覆之
⑵石青糁之。
⑶中峨冠而多髯者
⑷椎髻仰面
⑸石青糁之
答案:⑴名词作状语,用箬蓬。⑵名词作状语,用石青。⑶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⑷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⑸名词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现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
4、古今异义
⑴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⑵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戴着)高高的帽子;今意:峨眉山之顶。
⑶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⑷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今意:可以。许,古意:左右;今意:答应,许可。
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今意:简单,容易。
5、特殊句式:
⑴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⑵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
(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⑶则题名其上。(省略句)
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
⑷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句)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
⑸尝贻余核舟一。(状语后置句)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6、请补出下列句中的量词
⑴一( )手卷 ⑵一( )人 ⑶一( )桌 ⑷一( )椅 ⑸一( )扇 ⑹一( )抚尺 ⑺篆章一( ) ⑻一( )舟 ⑼为人五( ) ⑽为窗八( )
答案:⑴幅⑵个⑶张⑷把⑸把⑹块⑺枚⑻条⑼个⑽扇
三、探究课文
㈠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3、从第2至5段中划出显示说明顺序的词语,说说作者采用了那种说明顺序?
中轩敞者(船舱)→船头→舟尾→船背
(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正面,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㈡研读第一段,并思考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讨论明确:1、奇巧。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㈢研读第二段,并思考
本段的主要内容如何?是如何具体说明的?从此可以看出来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的船舱雕刻了哪些东西。
作者先说了船舱的顶部的情况,又描写了船舱两旁有些什么,从此可以看出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㈣研读第三段,并思考
1、作者在写船头三人时,重点写的是谁?为什么?
重点写了苏东坡。
因为在三人中,苏轼居中,因雕刻者刻得仔细,其他两人则相对简略些。其次,因核舟的雕刻主题为“盖大苏泛赤壁云”,所以苏轼应为主要人物。
2、从哪些地方看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例如:东坡的外貌刻画;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佛印所挂念珠之描述等都可看出。
㈤研读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讨论明确: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这一段描述左右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㈥研读第五、六段,并思考
这两段各写了些什么?
讨论明确:第五段主要写核舟背部的雕刻。
第六段交代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匠人技艺之“奇巧”的赞叹。
㈦课堂总结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核舟记》作者▁▁▁▁,▁▁代人,本课描写的是一件精美的▁▁▁,在长▁▁▁的核桃上雕刻了 的故事。其中雕刻的人、物众多,“通记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揖,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为字▁▁▁▁▁▁。”最后作者禁不住赞叹说▁▁▁▁▁▁▁▁▁。
答案:魏学洢 明 工艺品 八分多 大苏泛赤壁 篆文 共三十有四 嘻,技亦灵怪矣哉
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晶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通过描绘核舟,赞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中心意思)
3、课文是怎样有条不紊的说明食物的?
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正面,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四、拓展延伸
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五、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
⑴诎右臂支船 诎:▁▁▁▁ 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
⑶罔不因势象形 因:▁▁▁▁ ⑷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答案:1、⑴同“屈”,弯曲⑵零数⑶顺着⑷竟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而①启窗而观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②其人视端容寂'
C.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②中轩敞者为舱 D.之①能以径寸之木②忘路之远近
答案:D(A项前一个“表顺承”,后一个“表并列”;B项前一个“右端”,后一个“正视”;C项前一个“雕刻”,后一个“是”;D两个都是“的”。)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分)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答案:A(作者没有描写黄鲁直的外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本文。 2、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共20张PPT)
一、习题训练
㈠基础训练
1、填空
⑴核舟记》选自清朝▁▁▁编著的《▁▁▁▁▁》,作者▁▁▁▁,▁▁▁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
⑵“核舟”的主题是▁▁▁▁▁▁▁▁,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左边的刻字出自▁▁▁▁▁,右边刻字出自▁▁▁▁▁▁。
⑶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明
说明
“大苏泛赤壁”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罔( )不 贻( ) 余 八分有奇( )
二黍( )许 不属( ) 壬( )戌( )
曾( )不盈寸 ruò ( )篷 石青sǎn( )之 多rán ( ) 椎jì( ) zhuàn( )章 qū( )右臂 yú( )山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中/轩敞者/为舱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wǎnɡ
yí
jī
shǔ
zhǔ
rén
xū
zēng
箬
糁
髯
髻
篆
诎
虞
B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明有奇巧( )人 ⑵罔不( )因( )势象( )形
⑶尝( )贻( )余核舟一 ⑷盖( )大苏泛赤壁云
⑸高可( )二黍许 ( ) ⑹启( )窗而观
⑺箬篷( )覆( )之( ) ⑻雕栏相望( )焉
⑼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 ⑽石青( )糁( )之
⑾中峨( )冠( )而多髯( )者 ⑿如有所语( )
⒀其( )两膝相比( )者 ⒁佛印绝类( )弥勒
⒂矫( )首昂视 ⒃神情与苏、黄不属( )
⒄珠可历历( )数也 ⒅居右者椎髻( )仰面
⒆其人视端( )容寂( ) ⒇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 钩画了了( ),其色墨( )
(23)长曾( )不盈( )寸 (24) 盖简桃核修狭( )者为之
奇妙精巧
无不
顺着
雕刻
曾经
赠送
原来是
大约
上下
打开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盖
代船舱
正对着
慢慢地
起
用石青
涂抹
高
帽子
胡须
说话
他们的
靠近
极像
举
清清楚楚
不相类似
椎形发髻
正视
平静
好象……的样子
平
清楚明白
黑
竟然
满
长而窄
5、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同“▁▁”,意思▁▁▁▁
⑵诎右臂支船 “▁▁”同“▁▁”,意思▁▁▁▁
⑶左手倚一衡木 “▁▁”同“▁▁”,意思▁▁▁▁
⑷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同“▁▁”,意思▁▁▁▁
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同“▁▁”,意思▁▁▁▁
“有” 同“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 同“屈 ” 弯曲
“衡” 同“横” 横着
“甫” 同“父”, 男子的美称
“简” 同“拣 ” 挑选
6、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⑴木: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以至鸟兽、木石▁▁▁▁
⑵曰: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文曰“初平山人”▁▁▁▁
⑶奇:①明有奇巧人▁▁▁▁ ②长约八分有奇▁▁▁▁
⑷有:①明有奇巧人▁▁▁▁ ②长约八分有奇▁▁▁▁
⑸可:①高可二黍许▁▁▁▁ ②珠可历历数也▁▁▁▁
⑹云:①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此中人语云▁▁▁▁
⑺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为人五;为窗八▁▁▁▁
⑻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启窗而观▁▁▁▁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木头
叫
奇异
动词表示存在
大约
句尾语气词
雕刻
树木
是
零数
同“又”
可以
说
是
有
表并列
表修饰
表转折
7、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中轩敞者为舱 B.通计一舟,为人五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
A.代词,代指人物、事 B.语气助词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 。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
⑴能以径寸之木( )
⑵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⑶石青糁之。( )
⑷左臂挂念珠倚之。( )
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C
雕刻
是
刻有
雕刻
是
C
A
A
A
A
9、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
⑴苏、黄共阅一手卷。
⑵舟尾横卧一楫。
⑶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⑷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之处是: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观看一轴手卷。
船尾横放着一把桨。
再刻上一枚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这一只小船上,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子。
⑴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量词同用;
⑵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10、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⑴写出一个带有“因势”的成语: ▁▁▁▁▁▁ 。
⑵写一个与“技亦灵怪矣哉”意思相近的成语:▁▁▁▁▁▁ 。
⑶写一个赞美核舟上所刻人物形象的成语:▁▁▁▁▁▁
因势利导
独具匠心
栩栩如生
㈡课内阅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核舟雕刻的是▁▁▁▁▁▁▁▁的故事。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⑵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⑶中轩敞者为舱。
⑷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魏学洢
说明文
“大苏泛赤壁”
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
赤壁(的情形)。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和▁▁▁▁,引出核舟的▁▁▁;第二段说明核舟的▁▁▁▁和▁▁▁▁。
4.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5.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
6.细读第二段用简洁语言概括船舱的格局。
生活时代
姓名
精湛技艺
来历
格局
列数字
大小
写核舟的体积之小,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船在中间处高起,上有箬篷覆盖,两旁各有四扇窗子,且能自由开关,有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分别刻有8个字。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绝类弥勒 绝:▁▁▁▁ ⑵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
⑶其两膝相比者 比:▁▁▁▁ ⑷历历数也 历历:▁▁▁▁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尝贻余核舟一。 B.中轩敞者为舱。
C.其两膝相比者。 D.各隐卷底衣褶中。
jiǎo
D
极
类似
靠近
清清楚楚
通假
A
B
判断句
定语后置
判断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
?
?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
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成化年间,一个乐工能把木头刻成舟。大小只有二寸,船篷桅杆船船舵等东西俱全,酒壶,豆子,放满了桌,一个人挽着船篷的绳索,一个人拿着橹浆一个人掌舵,都是灵活能动的,放在水中,能够随着风而行,从来不会侧翻。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这个的人都争着抢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东坡右手执卷端 ___________ (2)矫首昂视____________
(3) 大可二寸 ____________ (4)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C.佛印绝类弥勒 沿溯阻绝
D.篷桅橹舵咸具 各具情态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⑵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拿
举
大约
饮酒
类似
连续
成为
做
极
断
具有
具有
D
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把小船放在水中,(它)能够随着风而行,完全不会倾斜(或一点儿也不倾斜)。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空间顺序,对船头和船尾的人、物依次进行了介绍,其中对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描述不分主次,平分秋色。
B.【甲】文刻画二舟子的神态栩栩如生: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
C.【甲】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可感;【文乙】对船上五人的描写概括、简略。
D. 【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