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5 10:3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含答案)

阅读一《嗟来之食》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⑤,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饥:饥荒。②黔敖:春秋时齐国的一位富商。
③蒙袂辑屦: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形容饿者奔波狼狈的状态。
④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
⑤嗟:叹词,表示不客气地呼唤。
1、解释加点字的词语
黔敖左奉食:
从而谢焉: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由上文演变而来的成语是 _______

文中的饿者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请列举出中国古代有骨气的名人故事。(说出故事名称即可)

阅读二《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②匮③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④之曰:“与⑤若⑥芧⑦,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①狙(jū):猕猴。
②俄而:一会儿,不久。
③匮:缺乏。
④诳(kuáng):欺骗,瞒哄。
⑤与:给。
⑥若: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⑦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1、分别指出下面句中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
(1)养之成群。( )
(2)能解狙之意。( )

2、指出下面句中“若”的意思。
(1)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 )
(2)若毒之乎?( )
(3)貌若甚戚者。( )
(4)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3、指出下面句中“于”的意思( )
(1)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 )
(2)置于市,贾十倍。( )
(3)问姓名于士大夫。( )
(4)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 )
4、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能解狙之意( ) (2)损其家口( )
(3)充狙之欲( ) (4)众狙皆起而怒(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2)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

6、狙公爱狙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

7、你从猕猴“朝三暮四”而怒,“朝四暮三”即喜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三《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③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⑤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⑥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⑦班军⑧而还,一郡并⑨获全。
注译
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
②值:适逢,碰上。
③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④败:毁弃。
⑤既:已经。
⑥汝:你。
⑦遂:于是,就。
⑧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
⑨并:都,全。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2)吾今死矣,子可去
(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4)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 D、 属于作文以记之
4、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认为他这样做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5、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阅读四、《王冕好学》
王冕(miǎn)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lǒng)①上,窃②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③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tà)④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不听其所为?”冕因⑤去,依僧寺以居。夜潜⑥出,坐佛膝上,执⑦策⑧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注释
①陇:通“垄”,田埂。
②窃:暗中。
③辄:总是。
④挞:鞭打。
⑤因:于是。
⑥潜:悄悄地。
⑦执:拿着。
⑧策:通“册”,书册。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用法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嘱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
(1)窃入学舍(  )
(2)冕因去(  )
(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4)琅琅达旦(  )
3、“儿痴如此”一句的“此”指什么?

4、翻译下列句子。
(1)听已,辄默记。
(2)已而复如初。

5、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王冕苦学的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五《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jù)①,妻善织缟(gǎo)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xiǎn)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
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不穿鞋袜,赤脚走路谓之跣。
⑤被发:即披发。古人“被、披”同用。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徙于越 徙:徒弟
B.或谓之曰 或:或者
C.缟为冠之 冠:冠军
D.越人被发 被:同“披”,搭在肩背上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欲徙于越 于舅家见之
B.或谓之曰 邑人奇之
C.以子之所长 屠惧,投以骨
D.其可得乎 狼洞其中
3、翻译“子必穷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子一定贫穷了 B.儿子必然要贫穷了
C.您必须贫穷了 D.您一定会穷困了
4、翻译下列句子。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六 《唐才子传·王勃》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七。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僚吏疾之。有集三十《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唐才子传?王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B.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C.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D.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2.与“事觉当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 ? ? ? ? ? ? ?B.童子何知
C.怀帝阍而不见? ? ? ? ? ? ? ?D.俨骖于上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王通之诸孙也? ? ? ?②慨然思诸葛之功
B. ①刘祥道表其材? ? ? ?②勃尽得其术
C. ①以夸盛事? ? ? ? ? ?②又以虢州多药草
D. ①心织而衣? ? ? ? ? ?②顷刻而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
(2)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阅读七《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
  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①。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②。太宗不怿,罢,召让曰:“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③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显庆三年卒,年七十四。谥“忠武”。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致师:叫阵挑战。②眇:眼瞎。③韩彭:汉初大将韩信、彭越。
1、画线字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乃翼王出 常以身翼蔽沛公
? B.何相报速耶? ?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C. 乃稍引却? ?? 却匈奴七百余里?
? D.任城王道宗解喻之? 王好战,请以战喻
  
2、下列句中画线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 ?A.我终不以谗害良士? ?斧斤以时入山林
? ? ?B.其敢当赐? ? ? ? 其可怪也欤
? ? ?C.因谮于高祖,将杀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 ?D.殿下亦焉用之哉? ? ?则将焉用彼相矣
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单雄信者,贼骁将也
  A.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蚓无爪牙之利
  D.为天下笑者,何也?
4、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尉迟敬德“忠武”的一组是:(? ?)
  ①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
  ②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
  ③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④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⑤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
  ⑥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抓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B.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对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C.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D.这篇文章通过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来表现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6、下面这个语段未加标点,请用“/ ”断句。  
  朕 观 汉 史 尝 怪 高 祖 时 功 臣 少 全 者 今 视 卿 所 为 乃 知 韩 彭夷 戮 非 高 祖 过 国 之 大 事 惟 赏 与 罚 横 恩 不 可 数 得 勉 自 修 饬 悔 可 及 乎
7、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2)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

阅读八 孙觉知福州
孙觉(字莘老)知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①者,系狱甚众。适有富人出钱五百万葺佛殿,请于莘老,莘老徐曰:“汝辈所以施钱,何也?”众曰:“愿得福耳。”莘老曰:“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②,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其获福岂不多乎?”富人不得已,诺之。即日输官,囹圄③遂空。
【注】①市易钱:此处指与官府交易产生的钱款。②偿官:偿还官府(欠款)。偿,偿还。下文“输”:交纳。③囹圄:监狱。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系狱甚众( )
(2)愿得福耳( )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莘老慢慢地说:“你们之所以要捐钱,为的是什么呢?”
B莘老慢慢地说:“你们用这样的方式捐钱,为什么呢?”
C莘老慢慢地说:“你们这样捐钱,怎么行呢?”
D莘老慢慢地说:“你们捐钱的原因,是什么呢?”
3、孙觉以“___________ ”为由,委婉地表明不建议修佛殿的态度。(2分)
4、选文中孙觉的智慧体现在:引导富人捐钱,既 _____________ ,还填补了官府的亏空。(4分)

阅读九、《青衣补盗》①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②。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后公以挂误③,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④之,戒备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⑤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
【注释】①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婢女。②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③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④稔(rěn):熟悉。⑤渠:第三人称。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公鉴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
?时已薄暮? 莫辞酒味薄???? 厚积薄发
?汝等何足污我手?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挂齿
公及夫人皆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见异思迁?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3. 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内容却一笔带过?写出你的发现。(5?分)

阅读十《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gǔ)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此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释】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卒:最终,终于。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其舍近墓( )
(2)遂迁居市旁( )
2.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3.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阅读一 嗟来之食

参考答案
1.奉:捧,拿。谢:道歉。
2.(1)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2)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有(出现)这种结果(后果)。
3、嗟来之食。
4、示例: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武牧羊等。

译文: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莱,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最终活活饿死了。
阅读二、朝三暮四
1、(1)猕猴(2)的
2、(1)你们(2)你(3)好像(4)如
3、(1)对(2)到(3)向(4)在
4、(1)心意(2)减少(3)满足(4)都


5、
(1)不久,(家里)缺乏粮食了,要限制猴子的食量,又怕成群的猴子不顺从自己。
(2)分给你们橡实,早晨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吧?
6、 ①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
②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7、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一定要看到问题的实质。(或:愚蠢的人往往只重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的利益,因而上当受骗。)

译文:  
宋国有个狙公,喜爱猕猴,养了一大群。(他)能了解猕猴的意,猕猴也懂得狙公的话语。(狙公)减少家中的口粮,用来满足猕猴的要求。不久,(家里的口粮)不够了,(狙公)想限制猕猴的食量,却又担心这些猕猴不顺服,于是先欺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橡实吃,早上三粒,晚上四粒,够了吧?这些猕猴都直立起来,发着怒。(狙公)马上改口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够了吧?”(这时,)所有的猕猴都趴在地上,显得十分高兴。

阅读三、《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1、(1)抛弃他(2)离开(3)病
2、
(1)我现在要死了,你赶快离开。
(2)(我)从老远的地方来看你,可你却让我离开,使我成为一个不讲道义而只顾求生的人,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
(3) 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独自离开)。
(4)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竟然侵入讲道义的地方。
3、B
4、本文表现了荀巨伯道义至上,诚信第一的高贵品质,这种品格很值得赞扬。
看法请酌情发挥,比如:他这样做很好,他的精神感动了胡贼,使全城人获救。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
5、友情无价。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赤城的友爱,它比生命还值得人们珍惜。

译文:
 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进攻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来看你,你却让我离开,让我舍弃正义来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事!” 胡兵进城后,对荀巨伯说:“我们的大军一到,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我宁愿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重道义的郡城!”于是撤回大军。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阅读四、《王冕好学》
1、C
2、(1)偷偷地(2)离家(3)拿(4)天亮
3、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4、
(1)听完以后,默默地(把它)记住。
(2)不久又像原先那样痴心读书,忘了放牛。
5、(1)学舍偷听读书;(2)寺庙借长明灯夜读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阅读五、《鲁人徙越》
1、D
2、B
3、D
4、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5、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译文:
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阅读六、 《唐才子传·王勃》
1、D
2、C
3、A
4、(1)麟德初年,刘祥道上表称赞他的才干,以高名次对策及第。还没到二十岁,就授为朝散郎。
(2)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躺下拉过被子蒙面大睡,醒来后,提笔就写成,一个字也不需改动。
【解析】
1、本题考查断句。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同时还要关注一些断句的标志,正确断句为: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本题断句可以抓住虚词“之”,之为代词,然后排除法,根据句意选择D。

2、本题考查特殊句式。C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A项为定语后置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受”“受......于”表被动。如:“受制于人。”

3、本题考查虚词用法。A项中“之”为结构助词,的。B项中“其”①代词,他的,即王勃的;②代词,他的,即曹元的。C项中“以”①连词,来;②连词,因为。D项中“而”①连词,来;②连词,表修饰,不译。请看近期本平台发布的视频学习文言虚词。

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题中重点词语(1)“表”“及冠” “授”(2) “则”“引”“援”“不易”。

【译文】
  王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的孙儿。王勃六岁时就擅长辞章。麟德初年,刘祥道上表称赞他的才干,以高名次对策及第。还没到二十岁,就授为朝散郎。沛王又把他招入府中做修撰。当时诸王斗鸡,王勃开玩笑写了篇檄文给英王的鸡。高宗知道了很生气,将他赶出沛王府。王勃被罢官后,客居剑南,登山望远,很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业,写诗表达情思。又曾经隐藏了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怕事情败露,就把这个官奴杀了。事情被发觉该处死,正赶上大赦就只除名。父亲王福畤因为受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酒酣辞别,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缣,他就扬帆离去。到了炎方,船没入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七岁。王勃诗文华丽,请他作文的人很多,家里堆满了帛。靠心织来穿衣,靠笔耕来饮食,但也不用苦心思索。先磨好几升墨,然后痛快饮酒,躺下拉过被子蒙面大睡,醒来后,提笔就写成,一个字也不需改动,人们称之为“腹稿”。他曾说做儿子的不能不懂点医,当时长安有个叫曹元的有秘方,王勃把他的本领统统学到手。又因为虢州多产药草,王勃请求去虢州做参军。他倚仗有才欺凌人家,同事们都很讨厌他。他留下集子三十卷和《舟中纂序》五卷,如今在世上流传。

阅读七、《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1、B
相:动词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A翼:掩护/像鸟张开翅膀 C却:后退/打退 D喻:开导/比喻
2、D
焉:何,为什么 A 以:因为/按照 B. 其:怎么/难道 C.因:于是/依靠
3、A
A 与例句皆为判断句 B 介词结构后置 C 定语后置 D 被动句
4、B
①说明尉迟敬德归顺了秦王。⑥说明他居功自傲、粗鲁。
5、C
太宗只是责备,没有处罚。
6、朕 观 汉 史 /尝 怪 高 祖 时功 臣 少 全 者/ 今 视 卿 所 为/ 乃 知 韩 彭夷 戮 /非 高 祖 过 /国 之 大 事 /惟 赏 与 罚/ 横 恩 不 可 数 得/ 勉 自 修 饬/ 悔 可 及 乎
7、
(1)隐太子等于是在高祖面前说尉迟敬德的坏话,高祖要杀了尉迟敬德。秦王在高祖面前据理力争,尉迟敬德才得到赦免。
( 翻译要点:“谮”:说坏话。“固”:坚决。补充省略的部分。)
(2)秦王对我实在是有再生之恩,正要拿生命来报答他的恩情。
( 翻译要点:生:使动用法。方:正要。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引申为“报答”。)


【译文】

  尉迟敬德,名恭,是朔州善阳人。隋朝大业末年,刘武周作乱,让他做了偏将。与宋金刚一起击败了永安王李孝基,活捉了独孤怀恩等。唐高祖武德二年,秦王在柏壁作战,宋金刚兵败逃往突厥,尉迟敬德集合剩余的队伍据守介休。秦王派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招降他,于是和寻相献城投降,跟从秦王一起攻打王世充。后来寻相反叛,诸将怀疑尉迟敬德将叛乱,把他抓了起来。屈突通等人对秦王说:“尉迟敬德为人剽悍骁勇,现在抓了他,猜疑和叛乱之心已经结下,不赶快杀了他,后悔就来无及了。”秦王说:“不能这样。尉迟敬德若是一定反叛的话,难道会在寻相(造反)之后吗?”于是放了他,领他到自己的卧室内相见,对他说:“大丈夫凭义气相许,小的嫌怨不值得放在心上,我终不会因谗言而害了忠良。”于是赐给他一些金银,说:“你若是一定要离开,把这些作为你的盘缠吧。” 这一天秦王等在榆窠狩猎,恰逢王世充亲自率兵数万来挑战。单雄信,是王世充的猛将,骑马直接奔向秦王,尉迟敬德催马大喊着横刺过来,单雄信从马上掉下来,尉迟敬德于是掩护着秦王撤退,又率领士兵回来作战,大败王世充军。秦王看着尉迟敬德说:“近来大家都认为你会背叛我,我唯独确保你,并没有其他意思,可为什么报答我这样快呢?”
  
  窦建德的军队驻扎在板渚,秦王命令李勣等作为伏兵,亲自手持长弓,令尉迟敬德拿着矟,攻打窦建德的营垒,大声地叫阵挑战。窦建德的兵出来,秦王于是领兵稍微后退,杀了数十个敌兵,众多的敌兵越发向前。埋伏的军队冲出,将窦军打得大败。当时王世充兄长的儿子王琬在窦建德的军中作使者,乘坐着隋帝用过的马匹,铠甲华丽齐整,出入于军队中在众人面前夸耀。秦王发现后,问:“谁能够把他捉过来?”尉迟敬德请求与高甑生、梁建方三人一起骑马前往,活捉了琬,牵着他的马回来,贼兵不敢追赶。
  
  隐太子李建成曾经用书信招他来,赠给他一车金器。尉迟敬德拒绝说:“秦王对我实在是有再生之恩,正要拿生命来报答他的恩情。现在我对殿下没有什么功劳,哪敢承受这样的重赐?如果私下里答应您,就会怀有二心,图利而放弃了忠心,这样的人殿下又哪里会任用他呢?” 太子愤怒而停止了收买他。尉迟敬德把这事告诉了秦王,秦王说:“您的忠心就像山岳一样,即使积蓄成斗的金银(送您),又怎么能改变它呢?可是这恐怕不是自保的方法。”巢王李元吉果然派猛士来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打开屋门安然地躺着,刺客来到后,竟然不敢进屋。隐太子等于是在高祖面前说尉迟敬德的坏话,高祖下令要杀了尉迟敬德。秦王在高祖面前据理力争,尉迟敬德才得到赦免。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成为了皇太子。当时因受隐太子、巢王的牵涉而获罪的有一百多家,财产都将被没收,人都将被收入官籍(为奴)。尉迟敬德进谏说:“作恶的只是两个人,现在已经除掉了,若是再穷究余党的罪,这不是取得安定的办法。”于是这些人全都获得赦免。
  
  曾经在庆善宫陪同皇上喝酒,有人排列在他的前面,尉迟敬德说:“你有什么功劳,(竟然)坐在我的前边?”任城王李道宗出面解说,尉迟敬德勃然大怒,挥拳将李道宗的眼几乎打瞎。太宗不高兴,宴会结束,召他来责备说:“朕看汉史,曾经奇怪汉高祖身边的功臣少有全身而退的。今天看到你的所作所为,才明白韩信、彭越被杀,并不是高祖的过错。国家的大事,只在奖赏与处罚,意料之外的恩惠不能够多次得到,自己多加勉励,不断地修正错误,否则将来后悔还来得及吗?”尉迟敬德叩头向太宗谢罪。
显庆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忠武”。

阅读八 孙觉知福州

1、(1)多,众多 (2分) (2)获得,得到 (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150个实词积累的情况,给出答案是也需要注意联系前后文,尤其是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并检查与上下文义的通顺。(1)句上文“甚”为“很,十分”的意思,由此可确定“众”为形容词,看前后搭配应为“多”。(2)句“得”后无动词,故“得”为动词,与“福”搭配,应为“获得”。
2、D(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需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也应联系前后文。由“所以”的翻译“之所以…的原因”,排除B和C。A项中“为的是……”在原句中无对应的字词,故排除A。
3、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需要注意题干对应的主语,结合上下文可找准答题范围
由题干以“孙觉”(即莘老)为主语,找到其不建议修墙的句子为“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千呼万唤始出来,首家真正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专注语文培优的机构诞生了,语文培优,舍她其谁?更多详情请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沪上最专业的语文资料。其获福岂不多乎?”其中“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其获福岂不多乎”为不修墙能带来的好处(作用),因而直接对应理由(借口)的答案为“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
4、满足富人祈福的愿望解除百姓牢狱之灾。(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需要注意题干对应的主语,结合上下文可找准答题范围由题干以“孙觉”(即莘老)为主语,找到其不建议修墙的句子为“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其获福岂不多乎?”其中直接对应理由(借口)的答案为“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因而孙觉提出富人捐钱的目的在于“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苫,其获福岂不多乎?”句,翻译以后即为满足富人祈福的愿望和解除百姓牢狱之灾。

【参考译文】
孙觉(字莘老)管理福州,当时有一个老百姓在交易的时候欠钱,很多人被关了起来。正好有些富人愿意出钱五百万修葺佛殿,向孙觉请示。孙觉慢慢地说:“你们捐钱的原因是什么?”众人说:“希望能够得福。”孙觉说:“佛殿还没有怎么损坏,又没有露天的佛像,不如拿这些钱帮助那些囚犯偿还给官府,让数百人脱离枷锁之苦,这种行为获得的福难道不是更多吗?”富人没有办法,答应了,当天就把钱给了官府,监狱里的人就被释放了。
阅读九、《青衣补盗》
1.(3 分)C
2.(3 分)书 儿 手 夺 之/ 曲 作 三 四 /盘 揉 若 软 绵 /掷 诸 地。
评分标准:共 3 分。每处 1 分。
3.(5 分)参考示例:
《木兰诗》意在塑造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形象(也隐含 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所以略写战场厮杀场面;本文详写书 儿与强盗厮杀的经过,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塑造书儿,把书儿武功写得越是高强,越能 与她虽日受鞭挞,仍能“俯首顺受 ”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从选文看,意在突出书儿的知恩图 报、孝顺的品质。两文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不同。

翻译:
有个姓聂的人,因为人命案而蒙冤,按察使(文章首句交代此公做河南臬宪。臬宪,清朝按察使)为之洗冤昭雪,这个姓聂的人将自己的女儿书儿献给按察使做婢女,按察使被他诚恳的情意所打动,便收留了这位女子。按察使的夫人对下人一向严厉,使女们除了要做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外,夫人还亲自监督她们做针线活。书儿学不会针线活,天天被鞭打,她只是低头甘心受罚,毫无怨言。
后来,按察使因事受牵连而被免官,解职还乡。当时,枣树林中有强盗号称“赛张青”刘标。按察使对此非常清楚,一路小心提防前行。一日,天近黄昏,树木之中发出响箭的声音,按察使双腿发抖,夫人也面色如土。随从的仆人车夫等,无不惊慌失措。书儿从容不迫地上前对按察使说:“一群区区鼠辈,如何胆敢冒犯大人的尊驾,他们若不想活命,我就亲手杀了他们。”她讨要了按察使面前的一匹马,赤手空拳地前往,她大声斥责盗贼说:“贼狗奴,可认得河南聂书儿吗?”盗贼笑道:“我们只要钱儿、钞儿,要‘书儿’有什么用?”书儿发怒道:“你们死到临头了,还敢说笑话!”盗贼也发怒了,突然发射一弹,书儿举右手张开两指接住;又射一弹,书儿左手接住;第三弹又到,书儿笑着张口迎住,用牙衔住,腾跃而起,吐出口中弹丸,大笑道:“贼奴只有这种本事吗?”另一盗贼挥舞铁拐上前,书儿空手夺下铁拐,将它盘旋扭曲三四圈,仿佛揉搓绵团似的,抛掷在地上,笑着说:“你娘灶下的烧火棍,也拿来吓人吗?太可笑了!”盗贼一齐跪到马前,请求饶命。书儿说:“你们不值得弄脏我的手!”喝令他们离开。
书儿从容地回马拜见按察使,说:“托大人洪福,幸运的是我没有辜负使命。”按察使和他的夫人都十分惊异,接着问道:“你有如此了得的功夫,为何不能使用一枚细针呢?”书儿回答道:“长枪大剑,我在十一二岁时,便已经耍习惯了。现在一枚小针握在手里,竟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学不会。”又问:“那么鞭打受罚时,你又为何默默忍受呢?”书儿回答道:“父亲命我来报答大人的恩德,我若有所抵触,岂不是以怨报德吗?我怎么敢这样呢!

阅读十《孟母三迁》
近:靠近 遂:于是,就
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让商人和丧葬的风气影响到孟子。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翻译】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