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5.12.2昆虫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5.12.2昆虫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5 08:5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课题名称:《昆 虫》
学科年级: 七 年 级 教材版本: 苏 科 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的编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一组能飞的昆虫图片,展示了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激发学社工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部分观察蝗虫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种类繁多的昆虫中,选择蝗虫进行观察,一是因为它的个体较大,其外形具有昆虫的典型特征,便于观察。二是因为蝗虫是常见的农林害虫,在我国历史上曾造成严重的灾害。 第三部分介绍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对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在DIY、科学·技术·社会中,还介绍了有关苍蝇的知识,其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的关注,引导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列举常见的几种昆虫,并说出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1、与同学合作完成对蝗虫的观察;2、在对昆虫图片资料查询交流的过程中,培养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如蝗灾),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材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昆虫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因此学生很乐意学习昆虫的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归于生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课下收集、汇总、整理资料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典型素材,让学生在调查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在总结中升华本节课的知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观察蝗虫并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难点:观察蝗虫。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在空中的生物——鸟类,我们知道生活在空中的动物除了鸟类之外,还有什么动物呢? (学生回答:昆虫。)在自然界中,昆虫的家族非常兴旺发达,已记载的种类有100万种以上,占整个动物种类数的2/3。教师放映《五彩缤纷的昆虫》,并提出问题:资料中讲述了哪些昆虫,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昆虫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可相互读一读,交流汇报以便学生了解昆虫的特点和习性。对于回答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提问,这个资料是在什么地方查到的,以便于其他学生进一步查阅。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的展示,老师进行必要的小结,总结出昆虫的主要特征。教师放映各种各样的昆虫图片。 昆虫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注意区分蜘蛛、蜈蚣等不是昆虫,要求知道什么样的动物属于昆虫,什么样的不属于昆虫。 蜘蛛是昆虫吗?(不是)为什么? 蜈蚣是昆虫吗?(不是)为什么? 简单地介绍蜘蛛和蜈蚣的主要特征。下面我们就以“蝗虫”为例,让我们充分的认识一下昆虫。 教师拿出蝗虫的模型,并且播放蝗虫的动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蝗虫的主要特征: 1.身体外有外骨骼。有保护身体内部结构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保持体内的水分过多的散失。 2.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 部 胸 部 腹 部器官 数量 作用 器官 数量 作用 器官 数量 作用触角 前足 气门 复眼 中足 听器 单眼 后足 口器 前翅 后翅
3.昆虫的口器给学生做简单的介绍(出示昆虫口器的图片)。. 4.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3个单眼,1个口器。 触角是蝗虫的感觉器官。 复眼是蝗虫的视觉器官 单眼只能感光,不能视物。口器是咀嚼式口器,有利于蝗虫咀嚼植物的茎叶。5.胸部有3对足,2对翅。 前足和中足主要是支持身体。 后足主要是适用于跳跃。 前翅主要是保护后翅。 后翅主要是适于飞行。6.腹部有1对听器,10对气门。 听器是蝗虫的听觉器官。 气门是蝗虫的呼吸器官。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根据意见不同,将学生分组,以“昆虫有利还是有害”为主题进行简单辩论。让学生简单地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观看影片。回答问题。 各小组推荐的同学,展示他们收集的资料。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和1个口器。胸部有3对足和2对翅。 学生回答蜘蛛的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蜈蚣的主要特征。 学生观察蝗虫的模型和白板的动画,填写图表。 学生观察图片听取老师的讲解,了解昆虫口器的类型和作用 学生做简单的辩论。 引导学生知道除了鸟会飞以外,还有昆虫很能飞。
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多样性。 学生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凸显重点,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 学生通过辩论,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八、教学评价设计
项 目 分 值 得 分列举常见的几种昆虫,并说出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20 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60 昆虫图片资料查询交流的过程中,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20 综 合 评 价□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一、昆虫的主要特征 二、蝗虫 身体外有外骨骼。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的器官 胸部的器官 腹部的器官三、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十、实践反思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注意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阅读等活动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有关昆生生殖发育的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效果很好。并大胆地设计了一系列的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展示,去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节内容对学生而言,难度不是很大,加之学生在生活中对昆虫都不陌生,所以教师应该更大程度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一点体会:在教学活动中,的确应该注意生物学知识的生活化,知识源于生活,有许多知识只有融入于生活实际才能感受到其存在的价值。在学完本节知识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的方面谈了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昆虫对农业的危害、给植物传播花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等。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生物学知识。


阅读教材

讨论交流

解答问题

分析提高

课下合作准备

拓展学习

课上展示交流

交流 学习

分享资源

引起共鸣

创设情境

学生观看视频

问题导入

引发思考

自主学习

资源分享

情感渗透

分享收获

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