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教学课件(幻灯片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3《短文两篇》教学课件(幻灯片3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5 15:00: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3张PPT)
短文两篇
谈 读 书
培 根
腹有诗书气自华
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走近大师
解决字词障碍
读准字音:

怡( )情 统筹(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要诀( )

蒸馏( ) 劝诫( ) 滞( )碍

吹毛求疵( ) 味同嚼( )蜡
怡( yí )情 统筹( chóu ) 藻( zǎo )饰

狡黠( xiá ) 诘(jié )难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滞( zhì )碍

吹毛求疵( cī ) 味同嚼( jiáo )蜡
个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
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作了哪些论述?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内容概括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读书的益处
个性阅读


将你喜欢的句子大声的读一读,并进行简单的欣赏。

读一读
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 2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3 读书时不可存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 ?4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 ??5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论证方法归纳
本文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比喻论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具体可感
对比论证: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排比说理:句式整齐、说理有力
归纳说理:内容详实、使人信服
语言特点
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预习成果交流
读书名言

读书故事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名言
名人论读书
▲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当代名人谈读书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金庸?? )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明 )??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鲁迅嚼辣椒驱寒
名人读书的趣事:
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居中间缝上一道线。在原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作的粗细实线、虚线,“X”、“+”等各种记号。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同时马克思还在书上直接作笔记。
列宁读书的故事


? ???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邓拓
(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1.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
2.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关于札记
本文选自邓拓《燕山夜话》,属于札记。这类文章短小、内容集中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者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所以文章往往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教益。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体会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思考题:
又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现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盲目地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关键之所在。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从态度上说明
从方法上说明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家山的话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进一步证明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论
总结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有关“读书”
的名言警句作为观点,试着找几个
论据,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