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答案见后)
一、单项选择题
1. 唐朝前期的几位皇帝,按其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唐太宗→唐高祖→唐高宗→武则天
B.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
C. 唐太宗→唐高祖→武则天→唐高宗
D. 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
2. 唐太宗认为,民之所以去做强盗,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暴,饥寒交迫,所以才不顾廉耻。统治者应当俭省节约,轻徭薄赋,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有余,则其自不当强盗,也用不着严刑重法了。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 )
A. 创立科举制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实行轻徭薄赋
D. 虚心接受大臣建议
3. 621年,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他为谏议大夫。这说明唐太宗( )
A. 轻徭薄赋 B. 选贤任能
C. 简法轻刑 D. 恩威并施
4. 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下列关于中国唐朝政治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实行分封制 B. 实行重文轻武的文官制度
C.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5. 《朱子语类》云:“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6. 唐太宗大力精简机构,合并州县,其作用是( )
A. 防止宰相专权 B. 减少政策失误
C. 践行三省六部制 D. 提高行政效率
7.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贞观之治”。下列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拔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
B. 唐太宗重视纳谏,善于用人,提高行政效能
C. 轻徭薄赋,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时
D.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务
8.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引用此话的根本目的是( )
A. 为了阐明君民关系
B. 为了阐明水与舟的关系
C.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
D. 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9.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1/10,进士科约为1/60;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1/10。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每年都进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0. 据统计:武则天时期,有67人为宰相,其中科举出身者20人,比例占30%;唐玄宗时期有26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12人,比例近50%;安史之乱后,有185人为相,其中科举出身者116人,比例近70%,进士为相者107人,约占宰相总人数的60%。这说明 ( )
①武则天时期,开始实行科举选官制度 ②唐朝统治者比较重视科举制 ③武则天以后,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 ④唐朝科举制逐步走向衰落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11. 人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她精通文史、多谋善断
B.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 她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勋贵旧族
D. 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12. 毛泽东曾经说:“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前半辈会做”是基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贞观遗风” D. “开元盛世”
13. 历史小论文的撰写一般需要先确定一个主题,请根据下列材料《贞观实录》《谈武周风云》《论开元执政得失》确定一个论文主题,该主题是( )
A. 浅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 试论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简论民族交融的发展
D. 略谈大变革的时代
14.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材料所描绘的社会景象被称为( )
A. 汉文帝“文景之治”
B. 唐太宗“贞观之治”
C. 唐玄宗“开元盛世”
D. 武则天“贞观遗风”
15. 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 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 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 开通运河,创立科举 D.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二、非选择题
16. 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唐朝藩国国名,约在今越南南部)蛮国,表疏不顺(向唐朝上疏时言语有冒犯),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指战争)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但(讨伐林邑)经历(沿途经历)山险,土多瘴疠,若我兵士疾役,虽克剪(消灭或战胜)此蛮(对林邑国的蔑称),亦何所补(益处)?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今省徭赋,不夺其时。
——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朝规定)凡丁,岁役二旬(每年服役20天),无事则收其庸(纳绢或布代役),每日三尺。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职官二》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不讨伐林邑的两点理由。
(2)请用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说明,贞观年间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民生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四,总结唐朝人口发展呈现的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人口发展呈现此种趋势的原因。
(4)以史为鉴,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对今天我国实现富强之路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1-15 BCBCB DADBD DDACD
16.
(1) 穷兵黩武易亡国;以士兵伤亡为代价,即使赢得战争,也得不偿失;言语之间的冒犯,不必动武。(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2) 不与周边交恶;(或:睦邻友好)不轻易发动战争;不大兴土木;轻徭薄赋;允许农民交纳实物代替劳役;不夺农时。(或:保证农民生产劳动的时间)(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3) 649—741年呈现增长趋势,之后下降。盛世局面使得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4) 及时、正确地调整政策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