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2.2 耳与听觉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2.2 耳与听觉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5 11:1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2章
第2节(2)耳与听觉
课堂导入
1. 人们常常用“耳聪目明”来形容一个人头脑清楚、眼光敏锐,可见
“耳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与“目明”不相上下。
2.耳为什么可以听到声音呢?
3.有些人先天失聪一定是耳朵有问题吗?
三、耳 (听觉器官)
耳的结构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一)耳的结构及功能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
1.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送声波


2. 中耳 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
“两鼓一听”
鼓膜“薄如蝉翼”,位于外耳道
底部。声波使其产生振动。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组成的
“听骨链”可以传播鼓膜传来的
振动并传导到内耳。


鼓膜的保护
鼓膜的周围是由软骨构成的一个环,它就借助这个软骨环镶嵌
在外耳道深部的鼓沟里。鼓膜是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
鼓膜能承受一定的气压和水压并抗感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鼓膜
一旦穿孔,中耳腔失去保护作用,穿孔后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
可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或二次感染(化脓性中耳炎后),炎症
将会刺激中耳腔引起听力就会下降,严重时可能会波及内耳。

为了避免鼓膜受到损伤影响鼓膜的正常功能,日常生活中有一
些方面需要注意:
1. 防止外伤:
如挖耳时可能会不小心戳破鼓膜,导致穿孔。
2. 预防疾病:
预防感冒等可能会导致中耳炎的疾病。
3. 预防感染:
游泳时尽量戴游泳耳塞,以防水质不好,细菌侵入使鼓膜受损。
4. 遇到巨大声响(如打雷、爆破等)迅速张开嘴或者闭嘴堵耳。

咽鼓管:上与鼓室下方相通,下与咽部相通。所以咽炎
久治不愈会引起中耳炎。

(3)内耳
分为耳蜗、前庭、半规管。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受 振动
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和半规管含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与晕船晕船有关)。

(二)听觉的形成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外界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
→位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产生振动
声波————————————————




四、嗅黏膜和味蕾(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一)嗅黏膜
1. 嗅觉
空气中分布有气味物质时,用鼻吸气就可感受到气味的存在,
这就是嗅觉。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部,叫做嗅黏膜。嗅黏膜中的嗅细胞受
到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沿着嗅神经传入大脑皮
层而产生嗅觉。

2. 不同个体的嗅觉能力有差异。
有人有不同寻常的嗅觉功能,嗅觉灵敏度比一般人强上百倍,
这类人可以做职业调香师。(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的人做专业
的事!)
有的人则缺一般人具有的嗅觉能力。
3. 人的嗅觉很容易产生适应。
“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
(二)味蕾
1. 味觉
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会使我们感觉到
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
2.味觉感受器叫味蕾。
味蕾主要分布在舌的表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
舌尖对甜、咸最敏感,对苦、酸也敏感;
舌的外侧对酸最敏感; 舌根对苦最敏感。

3. 人的味觉感受丰富多彩,因为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有其他感受器,
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同时在品尝味道时还有嗅觉“参
与”,所以会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

————舌根————————————————————
———————舌尖—————————————————————
(五)人体的其他感受器
1. 触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感觉到物体的存
在,甚至对物体的质地、硬度、光滑程度等作出判断,这就是触觉。
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面比背面
触觉要敏感(如手心与手背)。


2. 温度觉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
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会觉得“冷了”或“热了”,
这就是温度觉。
温度觉的主要特点:
① 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
②皮肤冷与温的感觉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引起的,分别是冷感
受器和温感受器。

3. 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方法步骤:
① 准备三个水槽,分别记为1、2、3号水槽,然后向1号水槽加入室温
(25度左右)水,2号加入高于室温5度的水,3号加入高于室温10度的水。
② 实验开始,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浸入1号和3号水槽,持续10s左右;然
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2号水槽1~2s,这时注意体会左、右手的感觉有
何不同。
③小组同学分别做上述实验之后,交流各自的体验,看彼此的说法是否致。
④记录实验结果。
④记录实验结果
1号 2号 3号
右手感觉 冷 温
左手感觉 冷 温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温;
(3) 1~ 2S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
于温水温度,人觉得温;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总结归纳:
皮肤温度感受 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感受冷 刺激(皮肤温
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
升高)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温度觉知识补充
冷感受器和温感受器在皮肤表层中均呈点状分布,温度感受器
在面部、手背、前臂掌侧面、足背、胸部、腹部以及生殖器官的
皮肤比较密集。冷点多于温点,在面部的皮肤每平方厘米约有
16~19个冷点,温点的数目比冷点少4~10倍。
在一定范围的温度内, 两种感觉表现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
在发生适应时,对温度刺激的敏感度明显降低。

热感受器的适应只需几秒钟,但温觉的适应则需几分钟以上,
可见人对温的适应并非完全决定于温感受器,而必须有中枢神经系
统的适应功能参与。在热天澡盆内水温为28°C时,初进入时觉得
冷,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适应,这种现象决定于人皮肤温度与
环境温度的差别。所以,对于冷、温的感觉是相对的。
知识提炼

耳廓: ( )声波。
外耳道:( )声波。
鼓膜:把声波转变为( )。
鼓室:有咽鼓管与( )相通。
( ):把鼓膜的振动传导到( )。
( ) 含有( )的感受器,受刺激产生( ),
( ) 最终在( )的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

耳蜗:含有( )感受器,受振动刺激,产生( )。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的结构与功能
听觉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 )→————→( )(产生神经冲动)
→位听神经→( )(产生听觉)。
嗅觉
味觉
其他感觉

耳与听觉

听觉与其他感觉
收集
传送
振动
咽部
听小骨
内耳
前庭

半规管
头部位置变动
冲动
大脑皮层
听觉
神经冲动
鼓膜
耳蜗
大脑皮层
堂堂清
1. 有人用尖锐的器具掏挖“耳屎”,不小心戳穿某个结构导致耳聋,该结构最可能是( )
A.耳廓 B. 咽鼓管 C. 半规管 D.鼓膜
2. 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
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位是( )
A. 鼓膜 B. 听神经与听觉中枢 C. 中耳 D.内耳
3.右图为耳的结构模式图,具有
听觉感受器的是( ) A. ⑨ B.③
C.⑤ D.⑥
D
B
C

4. 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使听力下降。
这些感觉细胞位于( )内。
A. 鼓膜 B. 鼓室 C.半规管 D.耳蜗
5. 当人进入桂花园时,顿感花香扑鼻,可是呆一段时间后就没有闻到香味了。这是因为( )
A.花不香了 B. 嗅觉功能减弱 C. 嗅觉有适应性 D.人疲惫了
6. 舌根对下列选项最敏感的是( )
A. 甜 B. 酸 C. 辣 D. 苦
D
C
D
课后提升
试从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讨论:
为什么舌尖对“甜、咸”最敏感?而舌根对“苦”最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