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必修三小说阅读复习巩固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
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专题探讨——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 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为刻画人物做铺垫;
④展开、推动情节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小说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环 境
情 节
人 物
主 题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指向环境本身)
推动情节发展,为……作铺垫
(指向情节)
烘托……感情,表现……性格
(指向人物)
寄托、暗示、深化、突出……主题 (指向主题)
归纳提炼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的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演变;
(2)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有助于表现或塑造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初中小说社会环境典例分析
《最后一课》: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最后一课”做铺垫。
《变色龙》:
四下一片寂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作用:寥寥数笔真实地再现出沙皇统治的社会的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反映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阴森可怖的黑暗面貌。这种社会环境正是产生迎合现实、阿谀逢迎的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土壤,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孔乙己》: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两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么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作用: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为孔乙己的活动创设典型环境。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揭示了文章主题。
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文中关于雪的描写有几次,各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课文典例解读
第一处:“鲁镇年终的大典”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 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三次祝福”
★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处: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
“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处:结尾的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
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
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
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
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使
小说主题更加突出。
★2、文中关于雪的描写有几次,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烘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突出了小说主题。 )
1、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2、文章是如何塑造“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形象的?
3、小说中“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4、请谈谈柳妈在文中的作用。
5、小说《祝福》的情节设置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6、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研究阅读
(1)“祝福”作为小说的社会环境,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
(2)“祝福”作为小说的情节线索,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贯穿全文,使故事情节紧凑;
(3)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包含了辛辣的反讽意味。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1、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1、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标题?
考点:小说标题的作用
答题思路:
(1)故事情节(线索);
(2)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
★2、文章是如何塑造“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形象的?
(1)间接描写(侧面烘托)──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放,侧面烘托出鲁四老爷是一个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虚伪保守、迂腐顽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2)直接描写(尤其语言描写):文章对鲁四老爷的语言描写只零星几处,却也将他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如他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时,说“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活画出了他自私伪善、冷血无情的特点。
2、文章是如何塑造“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形象的?
考点:人物塑造的方法
答题思路:
(1)直接(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
心理、神态
(2)间接(侧面)描写
衬托/烘托(人物、环境)
对比
★3、小说中“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1)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起着线索作用,串联起故事情节,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2)“我”见证了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对祥林嫂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
(3)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更好地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小说中“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考点:小说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答题思路:
(1)见证者、串联故事情节、真实性
(2)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
★4、请谈谈柳妈在文中的作用。
(1)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建议祥林嫂“捐门槛”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结果适得其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柳妈本身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同情祥林嫂的遭遇,最终却无心将祥林嫂推向不幸的深渊,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感,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4、请谈谈柳妈在文中的作用。
考点:次要人物的作用
答题思路:
(1)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
★5、小说《祝福》的情节设置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巧用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以“我”回乡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线索分明,结构严谨;
(2)巧用倒叙,设置悬念:文章先写祥林嫂之死,运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文章以“祝福”大典开篇,又以“祝福”活动收尾,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5、小说《祝福》的情节设置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考点:情节设置/结构、构思、布局特点
答题思路:
(1)一波三折,情节曲折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4)情节结构首尾呼应
(5)结尾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
(6)运用倒叙/插叙/补叙方式。
★6、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生活经历、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如鲁四老爷的只言片语准确地体现了他的不苟言笑、道貌岸然。
(2)选择最恰当的句式表情达意:如在祥林嫂沦为乞丐后的细节描写: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利用倒装句,突出“空的”,突出祥林嫂生活之凄凉,也侧面写出了镇上人缺乏同情心。
(3)妙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如祥林嫂“我真傻”反复多次,刻画出她极度的悲伤与自责;柳妈“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象一个核桃”这一比喻,活画出柳妈常年劳累、苦多乐少的底层人物形象。
6、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考点:小说的语言特色
答题思路:
(1)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从修辞方面:妙用修辞,比喻、夸张等;
(3)从句式方面:长短句交错运用(整散句结合);倒装句;
(4)从用词方面。富有表现力的词:动词、形容词、叠词;
(5)从语体色彩方面:多用口语,方言色彩浓厚:诙谐幽默、朴素自然、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