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5 12:1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生物开学第一课
蜜蜂采蜜
动物捕食
开花结果
含羞草的应激反应
人体排汗
生物能由小长大
外来生物入侵
环境污染
蛙鸣蝉噪……
遗传与变异
生物学 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袁隆平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近日,袁隆平团队就完成了一项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试验——沙漠里种水稻,亩产超500公斤。
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
亚历山大.弗莱明
英国细菌学家,生物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一生主要致力于人体防御细菌感染的研究,在细菌学方面有重大的贡献。弗莱明对工作极端负责,具有穷源溯流的精神,由于发现青霉素,弗莱明荣获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拯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
查尔斯·罗伯 特·达尔文
?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和对科学事业的贡献精神,为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童第周
罗伯特·爱德华兹怀抱第一例试管婴儿
罗伯特·爱德华兹英国生理学家,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因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独享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贡献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包括全球超过10%的夫妇在内的人类因此获益匪浅。“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用在罗伯特·爱德华兹身上,则显得尤为贴切。 爱德华兹及其试管婴儿技术的坎坷传奇经历,无疑带给我们丰富的科学精神启示。

屠呦呦 药学家 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1年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的大陆科学家。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她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医学研究事业 ,具有不讲报酬、只讲奉献,任劳任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创业与攀登精神。
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如今,这一预言开始得到证实:
克隆动物的诞生
DNA在身份鉴定中的运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转基因食品的出现
生物制药的发展
各种抗病毒疫苗的研发
… …
我国生物技术日新月异
☆ 4月26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扬州大学农学院/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严长杰教授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他们成功克隆了一个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变异的关键位点,该基因编码稻米贮藏蛋白中的谷蛋白前体,而谷蛋白含量影响着稻米的营养品质。
☆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徐麟团队联合南通大学、美国佐治亚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机构,揭示了植物再生的伤口信号转导机制,相关研究结果4月22日发表于《自然—植物》。
☆磁共振成像是现代医学重要的检查与诊断手段,但只能达到微米级的空间分辨率。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团队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涛院士团队合作,运用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平台与方法,成功将原位蛋白质磁成像分辨率推进到了10纳米级别,并拍摄到肝癌细胞的“超清写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进展》日前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家世界首创新型细胞培养变色水凝胶
蚯蚓切成两半可以再生,壁虎断尾后可以重新生长,与动物神奇的再生能力不同,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损伤修复离不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其技术核心是构建细胞培养基质材料,实现受损组织和器官的重建。日前,天津大学教授仰大勇世界首创新型细胞培养变色水凝胶,实现在观测细胞三维培养过程中基质材料荧光的即时可控开关。
☆ 近日,周口师范学院唐跃辉博士带领该校的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与生物反应器重点实验室植物逆境研究课题组,从水稻中克隆获得了响应干旱和盐胁迫的基因,该基因能够提高水稻抗旱抗盐的能力。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科学前沿》。
☆来自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日前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开发出一种“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载体,可实现基因编辑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日,在西北工业大学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的合成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出可以向细胞外分泌蔗糖的蓝藻。据了解,以此为核心打造的蓝藻人造叶片系统,可以构建类似地球的生态环境,从而为解决人类探索太空时的生存难题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