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3.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2.感受“孔隙”的窄小,学习“孔隙”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幅员辽阔。如何将它们留下只言片语,成为你水恒的记忆呢?
2.你瞧,古有文人为庐山瀑布写下了(学生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为杭州西湖写下了(学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叶圣陶先生也为金华的双龙洞写下了一篇游记,(板书:游记)今天一起学习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读音:盆栽、突兀、森郁、额角、孔隙,蜿蜒、系着、浙江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描写了几处景点?(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2.找出课文是用哪些语句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的,用数字标在句首,连贯地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
(1)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2)…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3)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4)……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5)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3.用“ ”画出描写溪流的语句,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小结:文章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叙述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游览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和角度都非常清晰。
四、划分段落,体会沿途景物描写的作用
1.根据游览地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2.自由读这一部分,想一想:叶老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①看到:
花——“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树——结合”花”一起理解。如果学生没有同时谈花和树,则引导:仅仅是山上的花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吗?
山——沙土粉红色,独具特色,一谈而过。
溪——“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学生可能从“宽、窄”“缓、急”、四个“时而”体会到溪流形状、声音的变化,可追问:为什么溪流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
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就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指导朗读:这“宽、窄、缓、急”的溪流多像一首欢快的乐曲,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请你读出溪流的变化。
②感受到:“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导读:各色的映山红、粉色的山、深绿、淡绿的植被。作者用一句话把看到的画面全部展现在读者眼前,难怪“眼前一片明艳”。请你把想象的画面读出来。
整合:山中有树有花还有水,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自由,你读着有什么感受呢?(美)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会用两个段落来写沿途的见闻吗?(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很浓,心情舒畅,对景物的赞叹。)
3.小结写法:作者就是这样不需华丽的词藻,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真实的叙述给读者,这也是叶老的写作特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叶老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回忆他都介绍了哪几个景点?(路上、外洞、孔隙、内洞)让我们跟随着叶老的脚步继续游览外洞、孔隙、内洞。
二、读懂内容,体会写法
(一)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一读相关的语句。
游览地点 外洞 孔隙 内洞
特点
(二)自学研讨,同伴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共享。要求:先说景点特点,再读句子谈对词句的理解。
外洞——大
1.学生可能说“大”。
①学生可能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感受到外洞大。
相机出示:…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带着感受读。
②引导归纳修改:外洞“大”,还有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如果学生用书中描写大的具体词语或句子填空,则引导归纳:你们觉得哪个同学归纳的更精炼、更准确?修改填写的表格。
2.带着想象品读。都来读读这句话,试着读出外洞是这么大。(自由读,指名读)
小结:叶老就是用这样一句很平实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外洞的特点。
过渡: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孔隙又是什么特点呢?
孔隙——狭窄、低矮
1.从“孔隙”词意感受“小”:“孔隙”是什么意思?(窟窿眼儿;缝儿)你们读了“孔隙”这一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2.归纳特点:学生容易说“小”,或“矮、窄”。如果学生开始没有谈出后两点,师在学生体会小船进出和进洞感受时点拨。
①学生可能从只有小船进出读出孔隙“小”,随机出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A.学生能从只有小船才能进出,并排仰卧、用绳子拉进拉出等谈孔隙很小或低矮、狭窄。
B.师画图配合演示小船进出方式进一步体会:师配合演示,边听边看,体会到了什么?大家都来练习读一读,看谁能把小船进出孔隙的过程读清楚。(自由读,指名读)
过渡:你们还从哪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②学生还可能从乘船进洞的感受谈孔隙“小(”或低矮”):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A.学生容易从“仰卧、自以为……才……可是还……,从……到………到……没有一处不贴,挤压、要是……准会”等处感受到孔隙的小或矮、窄。
B.引导换词体会:随学生谈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补充出示句子。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臂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这里的“贴”字还能换成什么词?(如挨、触)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好?(体会到是紧紧地挨着,从而感受到孔隙的低矮)都读一读这句话,体会着必须紧紧的挨着船底的感觉。
③学生还可能从进洞感受体会到孔隙的“矮窄”。
学生容易抓住“眼前昏暗、都朝我挤压、稍微起一点儿……准会……”体会到孔隙的低矮。读出你的感受。
3.你们说孔隙的意思是“窟窿眼儿、缝儿”,那么这里为什么称为“孔隙”?(体会是与群山、内外洞相比较它的确是太小了,)
过渡:我就是这样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内洞——黑、大(宽广)、奇……
1.学生容易谈到“黑、宽广(或大)”(板画)
①学生可能从“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体会内洞“黑”,一读而过,
②还可能从“内洞一团漆黑……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引导结合“在内洞走了一转……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联系在一起谈,让我们感受到内洞的大。
2.内洞还有什么特点?可能会补充“景物多”或“美”或“奇特”。
A.能谈到描写“青龙、黄龙、四十多种”的语句谈“景物多”或“美”。(在学生读到双龙时引导点题:你从这里读懂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读给大家听。
B.学生交流资料体会内洞特点。
C.教师补充图片资料进一步引导:这么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布满在这么大、这么黑的内洞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神奇)叶老是怎么说的?随学生回应出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体会语言特点,强化朗读:叶老的语言多么朴实啊!这正是叶老写作的风格。齐读。
(四)整合过渡句,再次体会游览顺序
今天,我们眼随着叶老上路,观看了外洞,感受了孔隙,欣赏了内洞。再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找到的把这些景点联系在一起的句子,出示:
出金华域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新渐入山。(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孔隙)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出洞)
齐读: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叶老是怎样写游记的。这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游览)这就是游记的特点!
三、体会写法,总结提升
1.说说叶老描写“孔隙”用了什么方法。补充出示仿写内容:
的景色真美!
2.叶老曾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今天从这一篇课文中,我们有所领悟。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外洞 孔隙 内洞(游览顺序)
看到的、感受到的 大 小(矮) 黑、大、奇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