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青蛙吃虫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解决有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3页内容和第54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 口算。30+40= 50-20= 15-6= 26-4= 42+7= 67-5=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青蛙会吃害虫。 追问:我们是不是应该保护青蛙? 学生回答:是。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青蛙吃虫子”这一课。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0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提问: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大青蛙吃了56只虫子,小青蛙吃了30只虫子。 再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反馈。 2.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一共吃……只虫子”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该如何列式呢? 指名回答:求“一共”用加法计算,列式为56+30。 再问:如何计算56+30? 学生独立思考,用学具动手操作,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还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计算。把56分成50和6,先算50+30=80,再算80+6=86,所以56+30=86。小结:两位数加整十数,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3.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小青蛙……只虫子”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虫子?如何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用减法,列式为56-30。 再问:如何计算56-30? 学生独立思考,用学具动手操作,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还可以用数的组成计算。把56分成50和6,先算50-30=20,再算20+6=26,所以56-30=26。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数可以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减,差作为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不变。 4.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算一算,说一说”的内容。 指示学生自己算一算,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都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54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54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第1课时 小兔请客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认识加法算式、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9页内容和第50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100以内数的认识。 填一填。 1个十是( ),5个十是( ),8个十是( ),10个十是( )。60里面有( )个十,90里面有( )个十。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0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描述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小猴是个“数学迷”,他发现他们面前有3盘果子,小兔又端出2盘果子,每盘都有10个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问题。你知道小猴会提什么问题吗? 同桌说一说,指名回答: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提问:如何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求“一共”用加法,列式为30+20。 再问:如何计算30+20呢? 同桌相互说一说,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说一说算法,集体讲解。 追问:如果不用学具,你会怎样算?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或把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写0。 2.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整十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刺猬带走了一盘果子,那么还剩下多少果子呢?如何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求“还剩下”用减法,列式为50-10。 再问:如何计算50-10呢? 同桌相互说一说,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说一说算法,集体讲解。 追问:如果不用学具,你怎么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5个十减1个十得4个十,是40,所以50-10=40。或把十位上的数相减,个位写0。小结: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得几就是几十。 3.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认一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并用算式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相加、相减的计算方法。为学生创造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自主尝试计算的机会,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第5课时 收玉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究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3.使学生由加法笔算知识迁移到减法笔算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7页内容和第58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及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算一算。13-2= 15-3= 19-7= 25-10= 36-20= 57-40=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一说。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秋天到了,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笑笑和淘气也在收玉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收玉米有关的数学问题。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0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回答:笑笑收了42个玉米,淘气收了57个玉米。 再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提问,已学过的问题口答解决。 2.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笑笑比……个玉米”和“你能用……填一填”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提问: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如何列式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要求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就是求42比57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57-42。 再问:如何计算57-4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怎样算的,鼓励算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 (1)用小棒计算。让学生边摆边说。 (2)用计数器计算。让学生边拨边说。 (3)用数的组成计算。50-40=10,7-2=5,10+5=15,即57-42=15。教师重点讲解竖式计算。 提问:你能类比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试做。教师讲解:十位上的5和十位上的4对齐,个位上的7和个位上的2对齐,计算时先从个位算起。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3.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说一说,错在哪里”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师先让学生试做,说一说错在哪里,再集体点评,再次强调数位要对齐。小结:用竖式计算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
第7课时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计算,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通过生活实际理解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另一部分,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61~62页“练习三”的第1~9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 口算。40+20= 40-20= 29-6= 74+4= 32+30= 46-20= 75+21= 58-34=学生独立算一算,指名回答。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提问:以40+20,40-20为例,说一说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得几就是几十。 40+20,4+2=6,所以40+20=60; 40-20,4-2=2,所以40-20=20。 (2)提问:以74+4,29-6为例,说一说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与整十数相加。74+4,个位4+4=8,70+8=78。 29-6,个位:9-6=3,20+3=23。 (3)提问:以32+30,46-20为例,说一说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结果加一位数。 32+30,30+30=60,60+2=60。 46-20,40-20=20,20+6=26。 (4)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三”的第1~3题。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集体讲评。 (5)提问:以75+21,58-34为例,说一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有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笔算方法即竖式计算,注意相同的数位对齐,先从个数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减,结果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边讲解,边板书。 (6)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三”的第4题。 指名学生板演,教师集体讲评。 2.引导学生复习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三”的第9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思路,再集体讲评。小结:已知一个数比已知数多几,求这个数,用加法计算。已知一个数比已知数少几,求这个数,用减法计算。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先找出中间量,再解决问题比较简单。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三”第5题。 2.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三”第6题。 3.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三”第7题。 4.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三”第8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练相结合,巩固学生所学的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记忆,教师先出示了相关的计算,让学生先计算,接下来结合该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算理,在练习中巩固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第6课时 回收废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3.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9页内容和第60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件出示一个塑料袋,一个塑料瓶。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用过吗?用过的塑料袋你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描述:塑料埋在地下很多年都不会“腐烂”,对环境的危害非常大,有三个小朋友也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他们决定一起来收集这些废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回收废品”。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情境图和“你能提……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回答:小林收集了13个瓶子,小红比小林多收集3个,小青比小林少收集4个。 再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1)小红收集了多少个瓶子?(2)小青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2.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小红……个瓶子”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已知一个数比已知数多几,求这个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红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如何列式呢?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或画图算一算,集体交流: (1)摆小棒:小林收集了13个瓶子,拿出13根小棒,10根小棒捆成一捆,摆1捆零3根。根据小红比小林多收集3个瓶子,也就是比13多3,所以再摆3根小棒就是小红收集瓶子的数量,数得总瓶子数为16个,此过程用算式表示是13+3=16。 (2)画示意图。用“○”代表他们收集的瓶子的个数。 小林:○○○○○○○○○○○○○ 小红:○○○○○○○○○○○○○○○○ 由图可知,小红收集的瓶子个数为13+3=16(个)。小结:已知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3.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小青……个瓶子”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求这个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青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如何列式呢?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示学生借助之前问题的思路先自己做一做,再集体讲解。小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60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60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60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60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从学生身边的情境进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并通过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小组解决,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4课时 拔萝卜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学会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会用竖式进行加法运算。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5页内容和第56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3分钟) 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幼儿园时学过的一首儿歌吗?关于小兔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讲一讲小兔的故事,解决一些与小兔有关的数学问题。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丰收的季节到了,两只可爱的小兔正在山坡上拔萝卜,同学们来看看,通过看图,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回答:小白兔拔了36个萝卜,小灰兔拔了23个萝卜。 再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提问,已学过的问题口答解决。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提问: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求“一共”用加法,列式为36+23。 再问:如何计算36+23?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的算法: (1)用小棒计算。 (2)用计数器计算。 (3)30+20=50,6+3=9,50+9=59。 (4)36+20=56,56+3=59。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十位上的数相加的结果作为和的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相加的结果作为和的个位上的数。 3.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认一认,算一算”的内容,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教师讲解:现在给大家介绍一种新方法,那就是用竖式计算。十位上的3和十位上的2对齐,个位上的6和个位上的3对齐,计算时先从个位算起。个位上6+3=9,十位上2+3=5,合起来是59。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教师强调:两位数加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也就是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前面,横线相当于等号,用直尺画在第二个加数下面,从个位加起。 4.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用竖式计算”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法竖式计算。 学生试做,教师指名学生板演,集体点评,再次强调数位要对齐。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首先通过有趣的儿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计算方法时,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同时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培养优化意识,同时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第2课时 采松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1页内容和第52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10以内加减法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口算。3+4= 9-5= 2+3= 50+40= 70-30= 80-20=学生独立算一算,指名回答。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情境图及“你能提……数学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图回答:小松鼠和妈妈一起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 再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提问,已学过的问题就口答解决。 2.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提问: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求“一共”用加法,列式为25+4。 再问:如何计算25+4?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再集体讲解。 追问:如果不用小棒和计数器,你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把25分成20和5,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5+4=9,9再加上20等于29,即25+4=29。小结: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时,先把一位数和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所得的结果与整十数相加。 3.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松鼠妈妈……松果”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提问: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该如何列式呢?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求谁比谁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25-4。 再问:如何计算25-4?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再集体讲解。 追问:如果不用小棒和计数器,你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把25分成20和5,先用5减去4得1,再加上20得21,即25-4=21。小结: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减,再与整十数相加。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看题提问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动脑、提问的意识。先交流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方法,再讨论怎样口算,使学生经历由动手操作到脱离学具计算的过程,不仅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和观察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