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数与代数(1)
教学目标 1.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理解数的组成。 3.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的不同。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4页“数与代数”的第1~3题和第86页“练习”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2分钟) 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时间过得真快,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咱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5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5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 提问:在“100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数数,数位及计数单位,数的组成和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百数表。 2.引导学生复习主要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1)引导学生复习数数。 提问:你会数数吗?能按顺序数一数吗?数数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会,1,2,3,4,5,…,100。还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倒着数。 (2)引导学生复习数位和计数单位。 提问:什么是数位?什么是计数单位?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数位是指个位,十位,百位,……;个位的计数单位是“一(个)”,十位的计数单位是“十”,百位的计数单位是“百”。 追问:计数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3)引导学生复习数的组成和数的读写。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数与代数”第2题,提问:该数怎么读?可以怎么表示?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读作三十二,可以用3捆小棒和2根小棒表示,也可以在计数器的十位拨3个珠子,个位拨2个珠子表示。小结:读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从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写数时,有1个百就在百位上写1,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数时,百位上是1读一百,十位上是几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末尾的零不读。 (4)引导学生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数与代数”第3题。 提问: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举例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将9,46,32,48按从小到大排列。9是一位数,其他的都是两位数,9最小,排第一位,46,32,48,位数相同,先比较十位上的数3<4,所以32排第二位,最后比较46,48,十位上的数相同,比较个位6<8,所以9<32<46<48。 教师小结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5)引导学生复习百数表。 出示有关百数表的不同方格,让学生补充完整。小结:在百数表中,左右相邻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1,上下相邻的两个数,下面的数比上面的数大10。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第1题。 2.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复习的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尊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第3课时 数与代数(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深入体会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进一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能抓住题目中的有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能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4页第5、6题和第88~89页“练习”的第9~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列竖式计算。46+35= 100-72= 63-48=学生独立算一算,指名板演,再集体讲评。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应用,是为了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完加减法的计算就能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才能更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18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18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数与代数”的第6题。 1.引导学生复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 提问:50-18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妈妈拨了50个萝卜,奶奶拨了18个萝卜,谁拨的多?多多少个? 再问:如何解答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要判断谁拨的多,就要看50和18哪个数大,先比较十位,十位1<5,所以18<50,妈妈拨的多。要求多多少个,列式50-18=32(个),多32个。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都用减法计算,列式时,用大数减去小数。 2.引导学生复习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课件出示题目:在括号里填“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或“差不多”。 梨:75个,苹果:30个,桃26个,橘子:31个。 (1)梨比苹果( ),桃比苹果( ),橘子和苹果( )。 (2)橘子比桃( ),比梨( )。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集体点评。小结:描述相差较小的两个数,用“多一些”或“少一些”;描述相差较大的两个数,用“多得多”或“少得多”;描述比较接近的两个数用“差不多”。 3.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数与代数”的第7题,引导学生复习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几,求这个数是多少。 (1)提问:根据你得到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小青蛙吃了多少只害虫? 再问: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61-18=43(只)。 追问:说说你这样列式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因为小青蛙吃的比大青蛙少,也就是说大青蛙吃的害虫多,如果把大青蛙吃的18只去掉了,就跟小青蛙吃的同样多,所以用减法计算。小结: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求这个数是多少,就是求较小的数,用减法计算,即较大数-相差数=较小数。反之,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是多少,就是求较大的数,用加法计算,即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4分钟) 1.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第9题。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第10题。 3.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第11、12题。 4.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第13、1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教师只引导点拨,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上,让学生充分用语言表达出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数与代数(2)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4页“数与代数”的第1、4题和第86~87页“练习”的第4~8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2分钟) 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在认识了数之后, 我们就要进行“数的运算”了,这节课我们复习“数的运算”。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数的运算”的主要知识点。 提问:在“数的运算”这部分,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引导学生复习主要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1)引导学生复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提问:你能以17-9为例,说说20以内数的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破十法:先把17分成10和7,用10-9=1,1+7=8,所以17-9=8。平十法:先把9分成7和2,17-7=10,10-2=8,所以17-9=8。还可以用点数法,想加算减法。 (2)引导学生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以40+20=60,60-10=50为例,说说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以45+27,65-18为例,说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再指名学生板演竖式计算,再重点讲解竖式计算方法,并板书: 追问:列竖式计算时,哪儿容易出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强调: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如果有进位和退位不要忘记。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7页第5题,指名板演,再集体讲评。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第4题。 2.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第6题。 3.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第7题。 4.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第8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复习数的运算。教学一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数的运算涉及的知识点,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避免复习的盲目性。教学中,重要知识点重点讲解,做到重点突出。
第4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图形,并能动手拼摆。 难点: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5页第1~3题和第90页“练习”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七巧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3分钟) 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提问: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观察物体,有趣的图形。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19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19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图形与几何”的第1题,引导学生复习平面图形的特征。 提问:这学期你学过哪些图形?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你学过的图形都是什么样子的?试着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文具盒、课本的面都是长方形的,魔方的面是正方形的,水桶、水杯的底面是圆的。小结:(1)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 (2)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相对的两条边同样长; (3)三角形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 (4)圆没有棱角,可以沿边线滚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 2.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图形与几何”的第2题,引导学生用平面图形解决问题。 提问:下面的图案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你能设计出一幅有趣的图案吗? 学生观察图形,汇报交流:这些都是七巧板拼的图形,由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让学生自己拼一拼,学生在小组内设计拼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设计成果,只要有创意的教师就给予肯定。 3.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图形与几何”的第3题,引导学生观察物体。 提问: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淘气站在小狗的后面,看到的是小狗的尾巴,笑笑站在小狗的旁边,看到的是小狗的侧面。小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无论选择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5分钟) 1.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第1题。 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第2题。 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第3题。 4.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整理复习的本学期所学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图形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教学时由学生回忆本学期学过的平面图形导入,使学生回忆起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为复习的展开打好基础。教学中通过拼一拼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