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七章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七章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5 18:5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科学 技术 社会
复习提问:

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毒麦
互花米草
非洲大蜗牛
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随处可以看到这些外来生物入侵者制造的麻烦。“中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调查发现,全国共有283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元,而现在损失已经高达2000亿元。
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外来物种入侵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46.3%已经入侵自然保护区。”国家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安全管理处王捷处长日前说。环保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现象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刻不容缓。
到底这些生物是如何成功的倾入的呢?
是人为?
是天然?
还是它们自己神通广大?
还是???????
1. 紫茎泽兰
2. 薇甘菊 3. 空心莲子草
4. 豚草 5. 毒麦
6. 互花米草 7. 飞机草
8. 凤眼莲
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9. 假高梁
10. 蔗扁蛾 11. 湿地松粉蚧
12. 强大小蠹 13. 美国白蛾
14. 非洲大蜗牛 15. 福寿螺
16. 牛蛙
水葫芦
水葫芦又名凤眼莲,多年生水草,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曾被预言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 。 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作为猪饲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普遍推广。后曾一度用它来净化污水。
  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滇池,在引入水葫芦治污之后,本地的水生高等植物仅余3种,68种鱼类仅剩38种。目前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光是打捞费用就高达5至10亿元。






长江黄石段 水葫芦
磁湖面水葫芦
上窑段江面水葫芦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美国白蛾
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
可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
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观察,美国白蛾黑头型喜好寄主共有34种(其中7种与红头型共同)。最喜好的寄主有::枫香、柳树以及柿三种。红头型的喜好寄主只有10种 (其中包括两个型共同的寄主植物7种),最喜好的寄主为山核桃和柿。但此虫在美国有过为害记录的植物在100种以上;在欧洲曾报道234种寄主植物分属于50多科,130多属。
它传入新地后,食性会有某些改变,如在我国山东就观察到法国梧桐、榆、柳、桃、梨、刺槐、苹果、白蜡、无花果,还有玉米,大豆、谷子、绿豆、茄子、白菜、南瓜、灰菜、草莓和狗尾草等20多种植物被害,前二种受害最重。
大米草
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株丛高20一l50厘米,丛径1—3米。C4植物,阳性,湿生,不耐荫蔽与干旱,气温在5℃以上,营养体即能进行光合作用。春季返青,12—13℃以上生长迅速,花期长,5—11月陆续开花,10—11月种子成熟(江苏启东)。入冬叶逐渐变为紫褐色,最后枯死。
其特性:
根系纵横交错,特别发达,吸收磷的能力较强,根系生物量比地上部约高3—11倍。在无氧气条件下,根系不易腐烂,根区细菌增多,割后再生较快,一年中适当割草1—3次,可提高产草量。适应幅度大,既能生于海水、盐土,也适应在淡水、淡土、软硬泥滩、沙滩地上生长。分蘖力特别强,在潮间第一年可增加几十倍到一百多倍,几年便可连片成草场。在育苗缸中一年增加数百倍。
关于大米草的最早记录,始于1666年Merrett对英国海岸米草的描述。中国是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对大米草进行研究的,1963年南京大学仲崇信教授率先从英国引种大米草在江苏省海涂试种并获得成功,1964年引种于浙江沿海各县、市,1980年引种到福建,之后逐渐被其他沿海省市引种繁殖并取得成功。  
 
大米草于1963年从丹麦、荷兰和英国引进,在江苏海滨试种,用于沿海护堤和改良土壤,同时生产饲料和造纸原料,在以后的20年中得到发展,从辽宁锦西向南达广西海滩,栽培面积达30 000 hm2 多。该种在许多地区对护滩固岸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近年来,在原引种地以外地段,滋生蔓延,形成优势种群,排挤其它植物,构成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生物入侵的途径主要如下:
▲(一)自然入侵
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美洲斑潜蝇
▲(二)无意引进
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如“松材线虫”就是我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会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
▲(三)有意引进
应当说,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如20世纪初,新西兰从我国引种猕猴桃,美国从我国引种大豆等。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寿螺等。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福寿螺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合作及他国的立法实践
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一种全球范围的生态家现象已逐渐成为导致牺牲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根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濒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共有10954种,全球鱼类的1/3,哺乳类的、鸟类的、爬行类的1/4,都已高度濒危,如果照此速度发展到2100年,地球上1/3到2/3的植物、动物以及其他有机体将消失,这些物种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和6500万年前恐龙的消亡差不多。 如此严峻的形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意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根本无法阻挡外来物种的肆意入侵,而积极的国际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除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危胁。
生物入侵造成的严重后果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虽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本国生物的多样性。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
第二,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第三,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如起源于东亚的“荷兰榆树病”曾入侵欧洲,并于1910年和1970年两次引起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榆树死亡。又如40年前传入我国的豚草,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甚至由于导致其它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第四,外来物种入侵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空心莲子草
感悟:

生物入侵问题近些年来如此的严重。每年给我们国家都造成了如此大的损失。随着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对于这些外来生物的检疫工作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植物检疫专业的我们,更应该努力的研究入侵生物的习性,做好检疫工作,从源头上把好关,尽量减少生物入侵,为我们的国家尽一份力….
生物入侵危害如此之大
所以,让我们

让我们用心关爱
我们的大自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