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通用版本 高三年级
专题五:中华民族的复兴
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可以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来理解.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定会和平崛起!可以肯定的是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知识拓展]
(4)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视角]
从学者观点分析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
(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
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3)原因
①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
②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
④中国经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因。
[特别提醒]
(1).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第二、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在过渡时期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2).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
(3).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借鉴了苏联的苏维埃体制;第二、经济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借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三、科技教育,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偏重理工科教育。
(4).计划经济体制,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初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
?(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知识拓展]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新视角]
从学者观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
(1)中心任务:“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
(2)建设速度: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结论: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生产关系: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结论: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
(4)建设道路:新中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论: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5)依靠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结论: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6)外部环境:对外开放,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世界多极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结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营造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
[特别提醒]
1.本次社会转型从经济领域开始,很快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领域,虽然没有政治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都无法比拟的。
2.本次社会转型重点表现为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但是,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并非西方化,而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
3.本次社会转型从进程上看,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从点滴开始,逐渐积累,最后达到质变的效果,避免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动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4.任何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这是社会转型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所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例外,需要政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力破除改革的阻
1、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 )
A.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B.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
C.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D.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可推断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打击了霸权主义,也推动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世界的多样性,排除A项;据材料可推断更倾向于对多极化影响的考查,而不是多极化局面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排除D项。
2、多年的全球化趋势造就了一个形式上的“地球村”,却没有建立起深度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世界布满了国际游戏参与者试图重构全球秩序的“先手棋”,材料中的“先手棋”说明( )
A.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B.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C.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
答案:D
解析:“先手棋”指的是除美国外其他的一些力量中心,而不是强调美国到处干涉国际事务,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重构全球秩序”而不是联合抗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地区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叙述了美国在全球化趋势下,强权、霸权犹在,但更多国家都在参与重构全球秩序,表明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
3、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B.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C.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
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
答案:B
解析: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A项错误;美国妄图在“冷战”后主导世界在国内的支持者也甚少,故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美国之外的世界强国或集团挑战美国的单极梦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大多民众反对美国独霸世界,并非对政府的外交能力质疑,故D项错误。]
7.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活动中日益引起重视的生存策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一 通过翻检当时《申报》《国民日报》等大量珍贵史料,笔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由精英领袖发起的,爱国学群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发组织的,采取以“非暴力为主要手段的爱国学群运动。在这场“活动”中有关各方争先恐后之“镜像”跃然于纸上。
——据《近代国家危机中的政府、社会与外交》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危机到来,各国匆忙应对:
美国 英国 法国
1930年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2万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平均税率达53%。……罗斯福新政时放弃金本位制度,实行美元贬值。 1931年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 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三 当今世界,“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并存。……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此起彼伏。……新时代的“哈姆雷特之问”,正悄然把引领世界的希望寄托中国。……中国给世界提供的真诚良方是:打造开放共赢合作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独立自主搞好“自转”,又合作共学做好“公转”。
——据《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在共同命运中交相辉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中,国人应对外交危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应对危机做法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答案
(1)特点:精英领袖领导;自发组织;目标明确,强烈的爱国性(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广泛参与);以“非暴力手段”为主要手段;争取政府支持;彻底反帝反封建。
(2)共同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实现贸易保护主义。(答具体措施也可)。影响:短期内保护了国内市场发展;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更加紧张,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3)意义:有利于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