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6 09: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三单元作文教学
学 写 读 后 感

——读后感的“写作秘密”

什么是“读后感”?
顾名思义,“读后感”,读在先,感在后。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作为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读后感有时也被称作感想性议论文。故尔,“感”是写作的核心,它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真切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书中内容的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还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种人或某些现象的感触和评论,等等。具体,真实,客观,有议有论,有理有据为最好 。
怎么写?规律?方法?
轻轻地打开一本书,或者迫不及待地翻开某一页某一段,我们的情感常常会随之起伏,或高兴,或悲伤,或激动,或安宁……这样看来,“感点”似乎很多,那么究竟该如何写出自己的感想呢?尽管文无定法,可写作读后感,是不是也有基本的规律可循,有基本的方法能够轻松掌握呢?
范文引领——
《狼来了》读后感
(源于网络,稍作修改)
寒假里,我读了《狼来了》这个寓言故事。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否则后果很严重。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小孩子放羊时觉得无聊,便大喊狼来了,而在山下干农活的村民听了他的喊叫,第一次、第二次都信以为真,赶过去救人,竟发现小孩连续在撒谎,都很生气,当第三次狼真的来了,小孩再拼命叫喊时,村民们却再不相信他了,最后小孩和羊都被狼吃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一身冷汗——说谎的后果是多么可怕啊!或许,狼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失去了对你的信任!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要是你多次欺骗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而一旦失去别人的信任,在这个社会上,你定然寸步难行,还能干些什么呢?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平时做过的跟那个小孩类似的事。记得有一次寒假时,我为了玩耍,骗妈妈说做完了作业,妈妈便相信了我的谎话,说:“做完了就去玩吧。”
结果,等到假期的最后几天,妈妈在检查我的作业时,真相大白,我不得不手忙脚乱地狂补起作业来,而那几天,妈妈怎么也不相信我的话,哪怕我根本没有撒谎。我真是后悔啊,为什么一开始我要像那个小孩一样随口说谎,害得连妈妈一度都不信任我了呢?唉,真是惭愧呀!
最后我奉劝大家:诚实是美好生活的起点。谎言只能蒙人一时,不能蒙人一世。当说谎成了习惯,你会越来越失信于人,终将无法立足于社会!
范文中哪些是“读”的内容?哪些是“感”的内容?从这篇短文的写作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①寒假里,我读了《狼来了》这个寓言故事。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否则后果很严重。

开篇点题,直言感想
概括内容,紧扣感受
②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小孩子放羊时觉得无聊,便大喊狼来了,而在山下干农活的村民听了他的喊叫,第一次、第二次都信以为真,赶过去救人,竟发现小孩连续在撒谎,都很生气,当第三次狼真的来了,小孩再拼命叫喊时,村民们却再不相信他了,最后小孩和羊都被狼吃了。
详谈体会,围绕感受
③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一身冷汗——说谎的后果是多么可怕啊!或许,狼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失去了对你的信任!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要是你多次欺骗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而一旦失去别人的信任,在这个社会上,你定然寸步难行,还能干些什么呢?
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④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平时做过的跟那个小孩类似的事。记得有一次寒假时,我为了玩耍,骗妈妈说做完了作业,妈妈便相信了我的谎话,说:“做完了就去玩吧。”结果,等到假期的最后几天,妈妈在检查我的作业时,真相大白,我不得不手忙脚乱地狂补起作业来,而那几天,妈妈怎么也不相信我的话,哪怕我根本没有撒谎。我真是后悔啊,为什么一开始我要像那个小孩一样随口说谎,害得连妈妈一度都不信任我了呢?唉,真是惭愧呀!
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⑤最后我奉劝大家:诚实是美好生活的起点。谎言只能蒙人一时,不能蒙人一世。当说谎成了习惯,你会越来越失信于人,终将无法立足于社会!
(1)开篇点题,直言感想
(2)概括内容,紧扣感受
(3)详谈体会,围绕感受
(4)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5)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读后感的突出特点:“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延伸” ,正因为“感”是由“读”而来,所以,我们首先得在“读”上下功夫。我们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技巧,乃至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特点,等等。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把书中文中的内容同历史经验、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实际联系起来,认真思索,广泛联想。这样,读书的感受才会丰富,才会具体,才会深入,从而为写好读后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后感”四(五)步法:
一是“点”(“介”“引”)。
二是“议”
三是“联”
四是“结”
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
点(介、引)——议——联——结
所谓“点”(介、引),就是简介原文主要内容,用一两句话点明书名、篇名等,然后从原文中引述材料,指出自己的感受来源。因“读”而“感”,因“文”而“感”,写“感”自然不能脱离原文的内容,天马行空地“乱感”,使“感”便成了无源之水。一个场景,一个画面,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句对白……只要你的心被“击中”了,你的目光被“抓住”了,那请你把它引述到文中来。或直接摘抄,或间接引述,均可。
“点”(介、引):
例一:“你可以不知道《新周刊》,但决不能不知道胡赳赳!”据说,这是盛传于京城文化界的一句江湖名言。然而,《北京的腔调》予以我的蛊惑之魅,既非陈丹青先生的作序力挺,亦非书之腰封上宣扬的“冯小刚、余秋雨等一干人物都被他揭掉了底裤”,却是胡赳赳在《不多不少的书正合适》一文中说的一句话:书读多了深了,一生了敬畏,就把自己读小了,读呆了,读得缩手缩脚;书读少了浅了,一动了志气,就把自己读充血了,读胀了,读得自我膨胀。此言可谓深撼吾心。
(引自刘敬《且笑且歌且传奇——读胡赳赳〈北京的腔调〉》,原载《文汇读书周报》)
“点”(介、引):
例二:“在图书的世界里,我是一个晚熟的人,一个迟到者,一个新手。”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个名叫弗兰克?迈考特的爱尔兰裔美籍“教书匠”,一个有着30年教师生涯的经历坎坷的作家。他很谦虚,因为就是这样一个“迟到者”与“新手”的这本《教书匠》,在出版一周内,即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后迅速被译成20多种文字,被读者誉为“自传体故事中最真诚的作品”“教师的《圣经》”!
(引自刘敬《在二零五教室复活的灵魂——读麦考特〈教书匠〉》,《羊城晚报》首发)
请同学们注意:“点”(介、引),不能太长、太细,大段大段地用,那样会喧宾夺主。概括介绍,直接点明即可,因为我们写作的重点是后面的“感”,引述得再多,再生动,那永远也无法替代我们自己的真正的感想。
“读后感”四(五)步法:
一是“点”(“介”“引”)。
二是“议”
三是“联”
四是“结”
“议”:
“议”,也就是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这是写作的重点。要具体,真实,且独特,要有选择,有弃舍,深挖一两点,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需要注意的是,要学会选择你能发掘出深度的角度来写,且感受点有新意,忌千人一面。
一千个“哈姆雷特”“林黛玉”……
如《滥竽充数》的故事:
感点一可以是: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感点二可能为:齐宣王爱听竽乐合奏,导致南郭先生有机可乘,齐宣王没有调查研究。
感点三也可是:众人明知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不揭发,都做“老好人”。等等。
《小马过河》:
感点一:从小马的角度来说,其一,小马要过河而不知深浅便去问牛大伯,后来听了小松鼠的话又不敢过河,这给我们的教训是对别人的话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轻信盲从;其二,小马盲目听信了两种相反意见,以致弄得无所适从再去问妈妈,这说明小马遇事不莽撞,善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其三 ,小马后来接受妈妈的教导,综合分析了牛大伯和小松鼠的话后明白了道理,大胆地“试一试”,才知道水不深与不浅,说明实践出真知。
感点二:从牛大伯的角度来说,它乐于助人,凭自己的经验说“水很浅,能淌过去。”它虽说的是事实,但因未从对方——小马的情况去考虑,所以可能促使小马去冒进。
感点三:从小松鼠的角度来说,他凭同伴的教训也讲了事实,但也因没从对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对别人的积极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
感点四:从小马妈妈的角度来说,首先,她不像有些家长那样溺爱子女,凡事为子女安排好做好,她让小马自己去摸索锻炼;其次,她在小马面对两种意见无所适从时,没有骂小马“笨蛋”,对年幼的孩子并不苛求,不像有些父母那样,望子成龙心切而去揠苗助长;再次,当小马向她求教时,她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小马,而是要小马自己“想一想”“试一试”,这种启发式教育对于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很有益的。
“议”——
实例一:编著者对我等凡夫俗子的心理已然了如指掌,所以,他最擅长的,是把那些我们视若“天书”的心理学定律、效应、实验及理论等,以其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化繁难为简易,变玄奥为浅近,于千头万绪、烦琐纠结中,为我们理出一条直通“罗马”的思想之路……

(引自刘敬《润心爽肺的啤酒冰激淋——读〈啤酒冰激淋心理学〉》,原载《南岛晚报》)
“议”——
实例二:自然,张晓风的笔下亦少不了亲情、友情、女儿情,少不了痴泪欢梦,悲喜哀愁,但是,字里行间,穿越纸背的是典雅与豪气,一切都沐着阳光,融着祈愿,向着美好,一切都清新明朗,深挚隽永,难寻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没有片言只语的自怨自艾。

(引自刘敬《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读张晓风散文集》,原载《中国绿色时报》)
“读后感”四(五)步法:
一是“点”(“介”“引”)。
二是“议”
三是“联”
四是“结”
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
点(介、引)——议——联——结
“联”,就是联系,既要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也要针对相关内容联系实际生活,生发开去,延伸拓展,此尤为重要。只有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才能使写出的读后感有可读性、有相应的价值。这也是读后感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点。
当然,联系实际也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要注意分寸,自然合理是最好。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多多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各个领域突出表现的人和事,要多选择新近发生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联”:
例一:说到底,正像该书的编辑人员所言的:我们不必等到巨富才有能力做这些事,那些在故乡的山峦中守望的孩子们,所要的并不多。所以,仅有感动是不够的,仅有泪水也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现在就行动起来!或提案讨论,或微博呼吁,或专题报道,或筹措捐赠,只要不对留守儿童们植于心野的梦想之花等闲视之,你就是良善的未来中国的脊梁!
(引自刘敬《别让梦想之花无助地凋零——〈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读后》,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
“联”:
例二:掩卷,同样是从麦田走出的我,依然如芒在背——而今麦田依旧在,城市更加繁华,我的那些父老乡亲,何时才能守望出一片温暖与希望?回头再看李春平、贾平凹等名家的序文与推荐语,我不觉又陷入了深思。现在的新兴都市里,又有多少人不是从麦田里走出来的……

(引自刘敬《回望麦田,如芒在背——读潘沈斌〈出麦田记〉》,原载《中国气象报》)
“读后感”四(五)步法:
一是“点”(“介”“引”)。
二是“议”
三是“联”
四是“结”
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
点(介、引)——议——联——结
“结”就是结尾,归纳看法,总结全文,所谓有始有终,“凤头”“猪肚”之后,我们要简洁有力地重申自己的观点,紧扣原作,以“豹尾”收束全文,以期给人留下思考与回味的余地。
“结”:
例一:采访者与受访人都是聪慧的,他们在各自的生活中“码”着人生的传奇,相信他们亲口说出的故事比传记更真实,更精彩,也更励志,更诱人。
(引自刘敬《他们就是传奇——读〈鲁豫有约之码字儿〉》,《羊城晚报》首发)
例二:是的,我们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空山疯语》原是佯疯假颠本沉郁,让我们紧随着“北大醉侠”,一路踏着春光疯下去醉下去吧!
(引自刘敬《满纸“荒唐言” 一腔“辛酸泪”——读〈空山疯语〉》,《吉林日报》发)
“结”:
例三:合上书,耳边再次回响起同名电影的主题曲:“还在风雨里挥舞的清风长剑,还在岁月里奔跑的痴心少年,那流过血的舞台,从来就没人离开,没人回来……”不由仰天而叹:人生如戏戏如梦!果然是了。
(引自刘敬《流水舞台 如戏人生——〈大武生〉读后》,《常州晚报》刊发)
例四:窗外春色正好。此际品读《内在的从容》,我的一颗早被生活的风雨磨砺至粗糙的心竟渐感从容,并且快乐!是的,无法抑制的快乐!
(引自刘敬《纯粹做人,心自从容——读〈内在的从容〉》,《新民晚报》首发)
“读后感”四(五)步法:
一是“点”(“介”“引”)。二是“议”
三是“联” 四是“结”
小结:总而言之,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核心,情是纽带。我们应在读上下功夫,准确地把握原著原文的主旨;在情上求共鸣,注意与书中的人物、作者的心灵进行碰撞、沟通;在感上做文章,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独特新鲜的感受。
当然,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实际写作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关于拟题:
可以直接拟题,如:
①读《XXX》有感;
②读《XXX》所想到的;
③我读《XXX》;
④《XXX》读后(感)
……
直接拟题,好?不好?
这样拟题,直接,快捷,一目了然,但也容易雷同,比如《读〈读西游记〉有感》,《读〈格林童话〉有感》等等,难免千人一面,无法激起别人的阅读兴趣,因为别人无法从文题看出你的“感点”在哪,有没有什么新颖之外,让人眼亮心动,所谓“题好文一半”是也。所以,建议采取上面例段提到的主、副标题的形式,而主标题便是“感点”的集中体现,它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像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就很常用——
主副标题形式例举——
①《别让梦想之花无助地凋零——〈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读后》
②《爱,是疗愈伤痛的良药——读〔美〕约翰·肖尔斯〈许愿树〉》
③《安静的质数 喧嚣的孤独——读保罗·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
④《且笑且歌且传奇——读胡赳赳〈北京的腔调〉》
⑤《谆谆人世语 拳拳爱子情——〈傅雷家书〉读后》
(以上标题皆为本人所拟,欢迎同学们仿拟,拟出新意。)
回顾总结:读后感的基本框架
(一)标题
拥有一颗纯洁的爱心
——读《梦想的力量》有感
⒌总结感受,升华感点
点—介—议—联—结
(二)正文结构
⒈点明篇目,概括印象
⒉抓住感点,介绍内容
⒊紧扣感点,议论想法
⒋围绕感点,展开联想
感点
题材
今天,我读了一篇好文章,名字叫《梦想的力量》,文中年仅6岁的小男孩瑞恩,有爱心,富有同情心的行为让我十分感动。

《梦想的力量》中的男孩瑞恩,在听了老师说非洲的孩子生活困苦,成千上万的孩子因喝了不干净的水死去后,下决心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瑞恩放弃玩耍的时间,靠做额外的家务活来赚取打井的钱。经过不懈努力,瑞恩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一个年仅六岁的小瑞恩,有一个很伟大的梦想,希望给遥远的非洲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当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打井要2000元钱时,而瑞恩只是说:“那么我来挣吧!”这连大人都很难做到的事,他做到了!他以梦想的力量,以坚定执著的精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感动了许多善良而有爱心的人,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她成立了“瑞恩基金会”,已经在非洲挖了70多口井。小瑞恩心中想着的就是那些无辜的,因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的孩子们。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瑞恩的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


拥有一颗纯洁的爱心
——读《梦想的力量》有感
瑞恩的爱心使我想起了白芳礼老人。白芳礼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为了圆一个让贫困孩子能继续学业的梦想,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而他自己却将物质生活压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老人和瑞恩同样都拥有一个充满爱心的梦想,他们既使我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又使我体会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梦想的力量》给我一个启示:从小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关爱他人,还要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欣赏篇目二:http://www.leleketang.com/zuowen/236527.shtml (PPT略)


1.忌抄录过多。就是大量地引录原文的内容,只见“读”,不见“感”,“读后感”变成了“读后抄”。
2.忌感想杂乱。所写感想内容多而零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感点”似乎很多,内容交叉、杂乱,缺乏重点,不能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来写。或者把“读后感”变成了“保证书”“检讨书”。
3.忌内容空洞。感想完全脱离原文,说大话,空话,不切实际,天马行空,不加思考,过分吹嘘,甚至满纸假话,或者无病呻吟,消极颓废。
1.你想针对哪本书、哪篇文章写读后感?
2.确定习作材料,去粗取精。
3.拟定题目,梳理写作思路。
4.动笔习作。
荐选佳作,评议修改
1.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简单修改,小组评议,注意:
(1)是否有“读”有“感”,由“读”引出“感”,以“感”为主?
(2)引用原文是否得当、简洁?
(3)所写之“感”是否紧扣原文,是否联系实际?
(4)是否以“豹尾”收束全篇,重申了观点?
(5)语言是否生动、有力,能否看得出来是真情实感,等等。
2.荐选佳作,投影显示,交流互动,现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