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5-17 10:4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水中的化学》检测题

一、单选题
1.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g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
KNO3 31.6 45.8 85.5 110 169



A.t℃在60℃到80℃之间
B.t℃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C.将60℃时的210g KNO3饱和液降温至20℃,能析出晶体88.4g
D.两种饱和液从8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含结晶水)无法比较
2.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所以所有的盐中都含有金属离子
3.能共存于pH=13且溶液颜色为无色透明的溶液的离子组是(  )
A.、、、 B.、、、
C.、、、 D.、、、
4.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4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60℃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都蒸发掉10g水,析出甲的晶体质量比析出乙的晶体质量大
C.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D.60℃时,将3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是3:5
5.如图为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65g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15g
B.要从B的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C.除去A中含有少量的B,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D.在t2℃时,将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后,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相等
6.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在稀盐酸中:Na+、CO32-、SO42-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Zn2+、Cl-
C.在氯化钠溶液中:K+、Ca2+、NO3- D.在硫酸铵溶液中:Na+、Cu2+、OH-
7.下列物质在的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B.,,,
C.,,, D.,,,
8.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将少量白磷浸没在盛有水的密闭广口瓶中保存
B.用盐酸除去生石灰中的少量石灰石
C.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约三分之一处
D.蒸发结晶过程中,当蒸发皿中的液体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9.下列各组离子在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2+、Na+、SO42-、Cl- B.K+、Na+、CO32—、NO3-
C.OH-、CO32-、Ca2+、Na+ D.Mg2+、Na+、OH-、CO32-
10.下列现象与铜绿无关的是( )
A.遇到稀盐酸时放出大量气泡 B.加热一段时间后变成黑色粉末
C.加热时试管口有水滴滴出 D.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强光
11.能在pH为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物质是
A.K2SO4、NaNO3、NH4Cl B.KCl、Na2SO4、Na2CO3
C.CaCl2、Na2CO3、AgNO3 D.FeCl3、Na2SO4、NaCl
12.小明通过如图实验自制了一瓶“汽水”,所加入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蔗糖 B.碳酸氢钠 C.柠檬酸 D.果汁
13.如图是甲、乙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甲、乙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将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时析出的晶体甲大于乙。
C.t1℃时,等质量的甲,乙完全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甲大于乙。
D.t3℃时,60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40g水,可以形成20%的甲溶液。


二、实验题
14.(1)在人群密集、相对封闭的大型超市和教室等地方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氧气的含量相对较低。试设计实验证明:超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于学校操场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2)给你一段塑料管、玻璃片、集气瓶,请你用简单的方法,取出(1)题中大型超市和学校操场的气体样品。(以操场为例)

15.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了验证二者确实能反应,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请你参与.

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注射器向充满CO2的瓶中注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2:取实验1反应后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如图乙).
(1)实验1中观察到气球_____;实验2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1_____;实验2_____.由此说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小聪认为:只凭实验1的现象就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你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他的看法,理由是_____.
(3)将图甲中的气球移到a 处并扎牢,该装置也能用来验证某些反应的发生.请你举出一例:_____.

三、推断题
16.画思维导图特别有趣。小冰根据物质的分类画了一幅图,老师帮他添加了一些信息,变成了一道推断题,你试试吧。

(1)黑色粉末A是__________,蓝色沉淀F是_________;
(2)回顾我们学过的物质分类的相关知识,写出上面图中漏掉的一类物质___________;
(3)写出蓝色溶液B中滴加G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A、B为黑色固体,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0;B、C、D都由两种元素组成,且C中不含B、D中的元素;通常状况下,D为无色无味的气体,E为一种可溶性钠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E的化学式为_____;
(2)B转化为D时所需要的一种化合物为_____;
(3)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写出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8.果果以水为主题进行“化学反应接龙”游戏。游戏的规则为:用前一个反应的一种生成物作为下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并按序号和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循环,据下图完成有关问题:

(1)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反应:;
(2)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_____;
(3)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9.有关资料介绍,制取氧气有多种方法,其中氧化铜与氯酸钾混合加热,也能很快产生氧气。现将2.5g氧化铜与24.5g氯酸钾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残余固体经冷却、称量、质量为17.4g。然后将固体溶于65.1 g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得到滤液和黑色的滤渣。滤渣又经过洗涤、烘干、称量,质量为2.5g。(不考虑过程中物质的损失,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该反应中氧化铜起 作用。
(2)生成的氧气为 克。
(3)所得滤液中溶质是 ,其质量分数为 。
(4)向所得滤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6%的Ag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需AgNO3溶液的质量为多少克?(列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20.将7克含杂质的锌粒,加入到盛50 g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6.8g。
请计算:(1)产生氢气的质量_____;
(2)锌粒中锌的质量_____;
(3)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_____;
(4)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D 6.C 7.D 8.B 9.B 10.D 11.B 12.D 13.D
14.(1)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分别取同体积的超市和操场上的气体,分别放入燃着的木条 盛操场气体的瓶中木条燃烧时间更长, 操场上氧气的含量大于超市中氧气的含量

(2)将集气瓶内注满水,盖好玻璃片,走到操场上将水倒掉,在盖好玻璃片,即取得一瓶操场上的气体样品。
15.气球变大 CO2+2NaOH=Na2CO3+H2O CaCl2+Na2CO3=CaCO3↓+2NaCl 不同意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
16. 铁粉(或Fe) 氢氧化铜[或Cu(OH)2] 氧化物(或有机物或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合理给分)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H2SO4 + 2NaOH === 2H2O + Na2SO4
17.Na2CO3 CO CO2+C2CO CuO+2HCl=CuCl2+H2O
18.分解 Fe2O3 Ca(OH)2+2HCl=CaCl2+2H2O
19.(1)催化;(2)9.6g;(3)氯化钾;18.6% ;(4)212.5g
20.0.2g 6.5g 19.6%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