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答案见后)
一、单项选择题
1.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 开凿运河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靖康之变
2. 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这位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3. 下列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安史之乱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爆发
A. ④②③①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①②③④
4. 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是指( )
A. 人口集中的地方城镇
B. 京畿附近负责守卫的城镇
C.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 边境重要地区设置的军镇
5. 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 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C. 内地节度使的权势得到极大削弱
D.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6.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诗句。这次起义( )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7. 唐朝灭亡后,“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材料描述的是( )
A. 黄巾起义 B. 安史之乱
C. 五代十国的更迭 D. 黄巢起义
8. 唐朝灭亡后,并没有出现一个统一的王朝,而是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 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与扩大
D.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9.欣赏下图,与其表达了相似情感的诗句是( )
A.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B.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0.唐朝末期,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爆发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刘邦起义
C.黄巾军起义 D.黄巢起义
11. 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 刘裕建立刘宋 B. 朱温建立后梁
C. 曹丕建立魏国 D. 王莽建立新朝
12.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 )
A. 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
B. 社会安定,经济长足发展
C. 文化辉煌,对外交往频繁
D. 民族团结,民族交融发展
13. 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地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 制作示意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应填入的时期名称是 ( )
A. 春秋战国 B. 秦朝
C. 三国时期 D. 五代十国
15.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即“五代”)。按先后顺序排列,这五个政权应是( )
A.后梁、后汉、后唐、后周、后晋
B.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C.后晋、后梁、后周、后汉、后唐
D.后周、后汉、后晋、后唐、后梁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军政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二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唐]杜甫《无家别》
材料三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宋]欧阳修、[宋]宋祁等《新唐书·兵》
(1)根据材料一写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除了材料一所述原因外,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还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三指出,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什么局面?
参考答案
1-15 BDADC ACCBD BABDB
16.
(1) 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
(2)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的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3)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4) 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