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西桂林市龙胜中学高一(下)入学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60分)
1.(2分)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 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
2.(2分)天宝二年(713年),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扬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D.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3.(2分)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
C.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D.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
4.(2分)《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5.(2分)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 )
A.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
C.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
6.(2分)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B.从海禁到实行闭关锁国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7.(2分)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知道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确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
B.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
C.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
D.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
8.(2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有些民族企业在内地创办,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B.香港的政策自由
C.本国投资环境较差 D.与国际社会接轨
9.(2分)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10.(2分)《我的中国心》曾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中国逐渐流行“洋装”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民国建立后 D.国民革命后
11.(2分)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
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
B.商闲强兵形成为什会共识
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
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
12.(2分)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13.(2分)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曾感叹说:“天道变,世道却不变。我只想老老实实办实业,可是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这表明( )
A.荣德生思想僵化,坚持“天道”
B.荣德生想投身官场,升官发财
C.封建势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符合中国国情
14.(2分)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朝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15.(2分)中国读书人历來“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未状元实业家张赛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此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废除科举 B.农业衰退 C.实业救国 D.重利轻义
16.(2分)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
A.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17.(2分)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糅合了“亲爱精诚”“礼义廉耻”,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基督教价值观等内容,试图改造中国国民的习性,以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下列各项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
A.其内容是对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的呼应
B.其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要求基本一致
C.该运动提倡改良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D.该运动使国民政府实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18.(2分)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
19.(2分)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0.(2分)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大体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21.(2分)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2.(2分)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最伟大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
A.取代了电力的地位
B.推动了新型交通工具的诞生
C.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D.为当时的机器提供了巨大动力
23.(2分)史学家统计英国19世纪人口结构 a农民b工人 c中产阶级,如图合乎英国发展史实的是( )
A. B.
C. D.
24.(2分)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25.(2分)“劳动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户外转向室内,从家庭小作坊转向工厂和矿场,从相对健康的环境转向不那么健康的环境,……”这说明( )
A.家庭手工业已经不复存在
B.工业经济完全取代了农业经济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工业革命带来生产领域巨大变革
26.(2分)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
A.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B.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C.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
27.(2分)美国在1893年之后出现了长达l0年的大规模企业兼并浪潮。仅1898年就有1208家公司被吞并,股票交易所市场的形成,使的工业股票可以上市交易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1900年美国制造业中雇佣人数在500﹣1000人之间的工厂有1063家,6000﹣8000人的工厂ll家。“企业兼并浪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
D.跨国公司的建立
28.(2分)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材料表明( )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B.“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
C.亚洲国家最富有
D.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29.(2分)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30.(2分)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 )
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的原则
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
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8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瓦特研究蒸汽机一览表
时间 过程及成果
1767年 出于其工厂(索霍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詹姆斯?瓦特,对蒸汽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1769年 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他在革新纽科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期限14年。后延长为39年。
1773年 瓦特为将研发活动继续下去,寻求风险资本投资人的支持。他与博尔顿签订了一份契约:博尔顿为蒸汽机竣工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发成功,博尔顿、瓦特两方按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发失败,一切经济后果由博尔顿承担。
1781年﹣1784年 瓦特因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等又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1785年 瓦特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90年 他又发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机发明的全过程。优厚的专利税使晚年的瓦特成为一个很有钱的名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瓦特研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产生的重要影响。
32.(22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巳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2019-2020学年广西桂林市龙胜中学高一(下)入学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60分)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黄宗羲解决中国土地制度存在问题的思想。
【解答】从材料“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黄宗羲主张按户平均分配土地,针对的是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故应选B。
在材料中我们无法看出均田制遭到破坏,排除A;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赋税的相关内容与重农抑商的相关内容,排除CD。
故选:B。
2.【分析】解答的关键是从“若广陵君(扬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切入,结合唐代经济的发展进行思考。
【解答】“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材料说明从南方采办的货物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商品生产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因此选择D;
A是在南宋时期;
B是在明中叶之后;
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业发达,反映商人与市民生活的世俗文学作品流行,故图书传播迅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故A正确。
宋朝科举制改革并不明显,故排除。
C出现在隋唐时期,故排除。
重教兴学与市民文化无关。故排除D。
故选:A。
4.【分析】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细致,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
故选:C。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需要掌握汉代抑商政策的表现与成果。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理解,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时期朝廷实行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到汉文帝时期,商人的法律地位低但已经富贵,百姓们纷纷放弃农业,转而去经商了,由此可知,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
A项中“一纸空文”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历代统治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D两项错误。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不利于社会流动”。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从海禁到闭关锁国”体现的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走上封闭,阻碍了古代中国与其他地区的交往,显然不利于社会流动,故B正确;
A、C、D三项有利于统治阶层的更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排除。
故选:B。
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
【解答】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指的是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故B项说法是正确的;
A项中“中国农耕经济开始全面滑坡”不符合史实,因为“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
C项“中国经济总量落后世界”不符合史实,因为“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D项“‘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不符合史实;
故选:B。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之所以在中国内地创办而在香港注册,是因为国内当时投资办厂的限制比较多,主要不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B.当时中国国内的投资办厂的限制条件比较多,香港是殖民地,相对比较自由。
C.投资环境差,就不会在内地创办。
D.与国际接轨不是原因。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
【解答】建国后涉及农村、农民和土地问题的几个重要的事件需要掌握。建国之初,进行土地改革,变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转变;三大改造把土地的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又是实现了所有权的转变;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78年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只改变的使用权,所有权始终是公有制。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三次变化中,最主要的改变是土地的使用权发生改变。因此正确的答案是A 项。BCD项明显错误。
故选:A。
10.【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故A正确。
B、C、D三个选项中的时间太晚,均排除。
故选:A。
1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报刊业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依据材料“《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可知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故C正确。
A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B是无关项,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12.【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辛亥革命对近代服饰的影响。解题的突破口是题干时间“1912年”,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1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服饰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政治变动的体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服饰呈现多样化。故D项正确。
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
BC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D。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的天道变可以看出荣德生没有天道。
B.选项是对材料一时的曲解,材料是讲要依靠官场才能办好实业,并不是要升官发财。
C.从材料中的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可以看了封建官场和封建士绅,对民族工业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D.材料并不是强调发展资本主义要符合中国国情,而是强调资本主义发展在近代的阻碍因素。
故选:C。
14.【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经济的影响。主要考点①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及目的②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③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解答】注意时间:19世纪40﹣60年代。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A项中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
B项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一度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亦可排除。
通过材料“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看出,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D正确;
故选:D。
1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解答】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的行为是面对中国民族危机的一种积极回应,故反映的是实业救国的进步观念,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材料信息表明1912﹣1927年,中国新注册的工商业迅速发展,较大工厂的数量增长迅速,说明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比较迅速,故D项正确。
工业布局强调工业分布的区域,工业结构强调轻重工业的比例,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故A、B两项错误。
民族工业数量的增加与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
故选:D。
17.【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党政府思想统治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糅合了“亲爱精诚”“礼义廉耻”,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基督教价值观等内容。
【解答】新文化运动把矛头集中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道德,实质上是为了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而“新生活运动”却体现了“旧”思想,即排除AB。
“新生活运动”提倡倡改良生活,以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近代中国近代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故C正确。
“实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D。
故选:C。
1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解答】“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表明杨氏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故A正确;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C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
故选:A。
19.【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市场形成中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了解工业革命前早期殖民掠夺方式就是赤裸裸的掠夺金银财富,为资本主义获得资本原始积累。
【解答】材料中体现的是“银贱物贵”现象,联系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掠夺,掠夺亚非拉的大量黄金白银,引起了钱贱物贵的“价格革命”,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中,西班牙掠夺的财富并没有转化为本国资本原始积累,基本挥霍用于购买国外奢侈品,因此工商业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资金基本外流,故B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
故选:C。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局部性的,不是由于资源环境的差异,而是由于地域的阻隔。
B.新航路开辟之前,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世界各地区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之中,这就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局部性。
C.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不是造成认识上的局部性的原因。
D.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同,与认识上的局部性没有关系。
故选:B。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自由孤立的状态走向联合,1500年以后和1500年以前的世界完全不同。
B.资产阶级代议制在16世纪还没有被确立。
C.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诞生的。
D.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
故选:A。
22.【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结合所学进行回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故D项正确。
A项,电力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排除。
B项,新型交通工具的诞生是蒸汽动力应用的结果,但未能体现工业革命进入崭新的新的发展阶段,排除。
C项,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排除。
故选:D。
23.【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考查工业革命对英国19世纪人口结构中农民、工人、中产阶级人口结构的影响。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英国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由题干时间“19世纪”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和中产阶级比例逐渐增长,农业人口减少,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B。
24.【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关键信息有: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
【解答】依据材料“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在工业革命兴起后,妇女也承担起家庭部分的经济责任,故C正确。
AB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C。
25.【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关键信息是:从家庭小作坊转向工厂和矿场,从相对健康的环境转向不那么健康的环境。
【解答】依据材料“从家庭小作坊转向工厂和矿场,从相对健康的环境转向不那么健康的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生产领域巨大变革,故D正确。
AB说法绝对,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D。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体现的是研究的流派比较多,但并不混乱。
B.从材料可以看出,是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工业革命。
C.材料中的研究并没有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材料只是出现了各种流派,并没有说他们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故选:B。
27.【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美国在1893年之后出现了长达l0年的大规模企业兼并浪潮”“主要原因”。
【解答】A属于实质,不是原因,排除;
联系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通过兼并和相互联合的方式,出现垄断组织,所以出现“企业兼并浪潮”,B正确,C错误;
D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要求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讲到的经济危机,只是来举个例子,并不是说当时真的存在。
B.工人失业率高也是这个的例子,而不是真实的情况。
C.亚洲国家最富有是错误的表述。
D.材料反映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结合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故选:D。
29.【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地平台,故B正确;
A、C、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故选:B。
3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要求学生结合对外开放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A.我国对外开放是依据地理条件来进行的,并不是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其他地区经济大致发展水平相当。
B.前俩明显可以看出是有区别的,有层次性的,并不是齐头并进。
C.材料反映的是内地与边境有差别性的发展,有层次性的发展,而没有体现出协调发展。
D.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与材料中“从…开始,到…,再到…”相符,故D项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40分)
31.【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发明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蒸汽机的发明,要求学生结合蒸汽机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1)从材料可以看出,又研制出蒸汽机,首先是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是当时工业生产的需要,再加上瓦的个人不懈的努力,以及当时社会资金的支持,还有政府重视科技发明。
(2)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是工业革命,具备了万能动力,大大促进了工业革命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同时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故答案为:
(1)因素:利用了前人研究成果;适应了工厂发展的需求;2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风险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政府重视科技,鼓励创造发明。
(2)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运输出现,铁路时代到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2.【分析】本题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古代商业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其中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解答】(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可以得出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和“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可知当时政府是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其政策是重农抑商。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中的“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等信息可以概括为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和富国强兵等回答。
(3)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的“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等信息可以概括为农商并重,相辅相成。第二小问由材料三可知当时处于宋代,结合宋代有关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再结合材料三中的“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可以得出作者认为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政府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到材料二中的重农抑商,再到材料三中的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再结合所学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可以看出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故答案为:
(1)状况: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
政策: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政策: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关系: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