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②描述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③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和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和思维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循环和和肺循环是教学重点。因为这些知识点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把人体各个系统整合的枢纽.
2、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是教学的难点。因为此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容易出现错误。
解决的策略:是运用相关PPT进行讲解,直观易懂些
三、教学方法:
讲授,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式、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的视频,血液循环的相关FLASH动画、PPT、挂图及概念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引入新课 ? 教师播放“鱼尾鳍血液流动”的视频。并通过问题引入新课。鱼的尾鳍内有几种血管?三种血管的血流方向一样吗?那么人体中的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呢? ?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鱼尾鳍内的血液按一定的路线流动的。学生产生疑问并具备了探索的心理。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 ? 动脉血、静脉血概念 ? 教师以PPT的形式出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图片。引导学生得出两者的概念 ? 认真观察进行区分并表述出来 ?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表述能力
? ? 物质交换的过程 ? 教师给出物质交换的图(包括组织细胞和血液,肺泡和血液)并引导学生理解整个过程,明确血液成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 认真观察分析。 ? 通过图直观的描述物质交换的过程,学生容易掌握。能突破难点
? 复习心脏相关知识 ? 出示血液循环图,复习心脏四腔及相通的血管,说明图中有关结构名称。 ? 再次回顾血管、心脏、血液的知识。 ? 让学生前后知识能整合为一体
? 体循环和肺循环 ? 教师播放血液循环图,注意播放节奏和效果,对学生进行引导。体循环的出发点从那开始,终点在那?肺循环呢?两种循环使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留有时间让学生搞清楚血液循环的两种途径。 ? ? 认真观看血液循环动态图,能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 ? 借助ppt效果,学生易于接受并不会感觉枯燥。
? ? 二者的关系 ? 教师给出血液循环图,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进行有效引导。是不是体循环进行完了才进行肺循环呢?什么结构把体循环和肺循环连接成完整的循环路线?那种循环的路线长呢? ? 认真阅读概念图并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 ? 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认识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 ? 血液循环的意义 ? 教师通过问题进行引导。血液循环对人体很重要,你能说出重要意义吗? ? ?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 ? 总结概括 ? ? 学生和教师共同回顾总结 ?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和谐课堂氛围习惯
? ? 课后反思 ? 教师一定要掌控好ppt播放节奏,要进行有效的引导。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千万杜绝华而不实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