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语文2.6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结构全文——以《老山界》为例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下语文2.6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结构全文——以《老山界》为例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6 15: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结构全文

——以《老山界》为例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不是字词的随意堆砌,而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以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结构全文的记叙方法。

知识点解说
1 、了解掌握时间顺序等文学常识。
2、 学习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3 、学习在写作中运用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记叙方法,结构全文、 表达情感。
学习目标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哪些?
顺叙

倒叙

插叙
全文
段落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1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 、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顺叙及其作用



几种方法
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来叙述事件。
如:凌晨、破晓、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半夜、午夜等。
用于跨度比较大的,如:一年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但不能用于一天后,反之就不是时间顺序。
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有哪些?
研读赏析
1、以《老山界》一文为例,并指出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呢?
本文是以 时间变化 和 地点转移 记叙完整事件的。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绘出行军路线图。




下午、傍晚
山沟
山脚往上
山腰
上山路上
山顶
天黑
夜里、半夜
黎明
下午
与瑶民攀谈向前行动
登山
露宿冻醒
吃饭登山
休息下山
本文是以 变化和 转移记叙完整事件的。
时间
地点
3.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
天黑了,到山脚,登山。
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
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
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解析:

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记叙方法,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整体感知
方法探究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 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 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赵宗成、朱明元
观潮
(2)观潮前 描写了大潮来前江面平静和人山人海的热闹的场景。
(1)点明中心句,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4)观潮时 描写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5)观潮后 写出来潮头过后的景象
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
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1)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2-3)写作者从金华城经过罗店,渐渐入山,一路上看到的风景。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4)写了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 外“宽”内“大”的特点。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5)描写了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6)主要描写了內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7)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 的经过。课文按照 游览顺序 ,依次写了 去金华双龙洞的额路上 、 游外洞 、 游內洞 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 明艳 的景色、欢唱的 溪流 ,外洞的 宽敞 ,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 窄小 、内洞的“ 黑 、 奇 、 大 ”。

课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 孔隙 、 內洞 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整体感知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1、要交代清楚时间和地点的推移顺序。
2、要注意挑选在一段时间内,最有意义、有最有情趣的典型事例来写。 3、写作时不能将时间顺序写乱,交代时间有时在开头直接点明。
总结技巧
趣味练习
趣味练习
丈夫说发财后要娶妾。
丈夫提出“一枚鸡蛋兴家计划”。
丈夫打伤妻子。
妻子怒摔鸡蛋。
县官问案。
妻子告状。
妻子质疑丈夫,丈夫诉说鸡蛋来历。
把上述几句话以顺叙的形式串成一个小故事。
2-7-1-4-3-6-5
写作实践
进入初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描绘四季美景的文章,感受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请同学们以《校园美景》为话题,用心去描绘我们校园的美丽景色吧!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
2.以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的记叙方法来记叙文章
课堂练习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