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中二年级《史记》第五单元知识梳理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语文高中二年级《史记》第五单元知识梳理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6 15: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高中 语文 二年级
《<史记>选读》第五单元
知识梳理(一)



学习目标
1、梳理第五单元的文言实词
2、掌握重点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
实词是有实际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它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具有数量大、变化多的特点。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主要涉及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词的常见义项。我们可以利用语境推断法、对称互解法、由音推义法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一、语境推断法

由于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是唯一的,我们可以结合相对稳定的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如: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垓下之战》

shǔ〈名〉种类\亲属\侪辈\官属;部属
〈动〉归属,隶属\系,是
zhǔ〈动〉继续,连接\缀辑,撰写\集合\通“嘱”,托付,委托\叮嘱,告诫
\推托,借口\通“瞩”,关注\跟随\通“注”( zhù)倾注。


二、对称互解法

文言句式大都比较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而前后句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如: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垓下之战》



三、由音推义法

文言实词遇到某字的常用字义在文中讲不通时,如果某字是多音字,可以从它其他读音的含义推断;是常用通假字的,可以通过字音、字形相似的本字的意思来推断所通之字的意思。
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垓下之战》
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
乃属其子於齐鲍牧,而还报吴。 ——《伍员之死》

解 jiě 解剖、解答、解救、理解 摄——慑 (威慑、震慑)
jiè 押解 属——嘱 (嘱托)
xiè 涣散,松弛


在理解实词意思时,多种方法综合考虑、灵活运用才是最有效的。


①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亲近,喜欢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 亲近,喜欢
②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爱戴
③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爱惜


爱护
吝惜
爱慕,欣赏
通“薆(ài)“,隐蔽,躲藏
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⑤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⑦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1、动词(抵御,抵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判决,判罪)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
? (应当,应该)岂吾相不当侯邪???????????
(面对 )今乃一得当单于\数奇,毋令当单于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当。 《苏武传》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蜀道难》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窦娥冤》
2、介词 (在,表处所)委肉当饿虎之蹊
(处在……时候,表时间)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3、副词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孔雀东南飞》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4、连词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两者相抵,抵押
占据、把守
承担
必然,必定、一定
将,将要

通“倘”,假使



1、动词
(回头,回头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武阳
(顾及)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2、连词
(只,只是)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副词
(通“固”本来,实在是)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看望,拜访
顾虑,考虑





表示“而”,不过


1、动词 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
2、名词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1、动词
(看到,看见)见匈奴三人,与战。
(会见)偻行见荆卿??????????????????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赵氏孤儿》
2、介词
(加在动词前,表被动)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3、代词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见通“现”显示,显露
召见,接见
加在动词前,代自己


担忧,忧虑
忧患,祸患

责备
到,到来
超过
犯有过错
错误,过失
1、动词(经过)荆轲尝游过榆次??????????????
(拜访)愿足下过太子于宫\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鸿门宴》
一日,大母过余曰 《陈情表》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赤壁之战》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2、名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说》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
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军亡导,或失道





逃跑
失去,丢失
死亡,伤亡
损失
通“无”,没有

顽固,固执
1、形容词 (险固)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坚决)?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2、副词 (本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固然,表让步)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3、动词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微太子言,臣愿谒之。\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暗中,秘密地)且嚭使人微伺之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屈原列传》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石钟山记》


坚守、安定
精妙,微妙
地位卑微
微小,微细



1、动词 (?赶得上,比得上)莫能及广??????????????????
2、连词 ?(表示并列,和,以及?)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3、介词 ?(等到)??及其死,鲁最后下\及孝景初立????
????
1、名词 (祖籍,故里)故槐里,徙成纪????????????????????
(缘故,原因)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2、形容词 (旧有的,原来的)若非吾故人乎\广骑曰:‘故李将军。”??????
3、连词 (所以)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4、副词 (过去,以前)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叫“本字”),而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借字”、“通假字”)来替代,这种语言现象叫文字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例如:
心惛然,恐不能须臾????“能”是借字,“耐”是本字。

通假字
1.楚兵罢食尽
2.自陈以东傅海
3.辟易数里
4.骑皆伏曰
5.吾曩者目摄之?
6.荆轲嘿而逃去
7.北购于单于???
8.心惛然??
9.恐不能须臾?
10.跪而蔽席
11.太子送至门,戒曰



通“疲”,疲惫。
通“附”,附着,靠近。
通“避”。辟易,因畏惧而后退、倒退。
通“服”,佩服。
通“慑”,威慑,震慑。
通“默”,沉默。
通“媾”,和好。
通“昏”,迷乱,迷惑。
通“耐”,坚持,经受得住。
同“撆?piē”,拂拭。
通“诫”,告诫。

12.田光俛而笑曰
13.其意不厌?
14.右手揕其匈????
15.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16.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17.请辞决矣??
18.秦舞阳奉地图柙
19.北蕃蛮夷之鄙人
20.图穷而匕首见???
21.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22.无使易种于兹邑?????


同“俯”,低头。
通“餍”,满足。
通“胸”,胸膛。
通“拊”,拍,捶。
同“预”,预先。
通“诀”,告别。
通“匣”,匣子。
通“藩”,藩国。
通“现”,显露。
同“掷”,抛掷。
通“施yì”,延续。
23.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24.常鞅鞅怨望
25.我顾不敢望也????
26.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27.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28.李广上马与十余骑犇射杀胡白马将
29.诸将多中首虏率?
30.广为圜陈外向
31.胡虏益解
32.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
33.军亡导???
34.南绝幕???



同“嘱”,委托。
通“怏怏”,不满意。
通“固”,本来,实在是。
通“悬”,吊挂。
通“幕”,幕府。
通“奔”,奔向前。
通“律”,条令,法令。
通“圆”。
通“懈”,松散,懈怠。
通“宴”,安闲。
通“无”,没有。
通“漠”,沙漠。
在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文言实词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词形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二是词义大都已发生词义扩大、缩小、转移、轻重变化,感彩变化。这种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称作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翻译。
1.期山东为三处
2.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3.地方千里
4.足为寒心
5.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6.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7.太子逢迎
8.越王为人能辛苦
1.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2.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3.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
4.足为寒心------------------古义:内心恐惧。 今义:因失望而痛心。
5.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借口。
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
6.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处境困难。 今义:经济困难。
7.太子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8.越王为人能辛苦------------古:经受艰辛困难窘迫。
今:身心劳累辛苦

9.还,赏不行?
10.然亦未尝遇害
11.才能不及中人
12.而广不为后人
13.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14.吾知公长者
15.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16.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17.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
9.还,赏不行?--------------古义:没有实施。???今义:不允许。
10.然亦未尝遇害------------古义:遇到危害。???今义:被杀害。
11.才能不及中人------------古义:平常人,一般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作见证的人。
12.而广不为后人------------古义:落后之人。?????今义:后代。
13.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古义:详细情况。?????今义:弯曲。
14.吾知公长者
15.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古义:有品德修养,德高望重的人。
16.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17.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词性和意义,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高中阶段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类型: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数词活用。
名词活用 动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 数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数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名词
名词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 动词为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











1.名词、形容词作动词
词类活用中以名词、形容词作动词最为常见。判断一个词是否或用作动词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
1.看意义关系
——该词在句中用原来的意义解释不通,换上与它有关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解释。
如:“亦足王也”“於期乃前曰”
“王”“前”的本意“帝王”“前面”带入句子解释不通,而换上相关的动词“称王”“上前”则通顺。因此,可判断这两个名词在句中用做了动词。

1.名词、形容词作动词

2.看语法结构
——看该词是否处于动词位置,起到动词的语法作用。
如:“项王军壁垓下”“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盖聂怒而目之”
句子中的“壁”“后”后面跟名词“垓下”“大将军”,根据“主谓宾”的句子结构,宾语之间应是谓语。通过语法结构发现,三个词处在谓语位置上带宾语,起到了动词的作用。前两词宜解释为动词“修筑营垒”“落后”;“目”后面跟代词“之,代荆轲”,应译为“用眼睛瞪”。???

1.深堑自守 形作动,深挖?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名作动,往东走?
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名作动,往西进
4.马童面之? 名作动,面对
5.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名作动,前进
6.岂吾相不当侯邪???????????? 名作动,封侯
7.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名作动,落后???????
8.盖聂怒而目之???????????? 名作动,用眼瞪
9.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名作动,做人质
10.於期乃前曰?????????????? 名作动,上前
11.项王军壁垓下 名作动,修筑营垒
12.亦足王也?? ? 名作动,称王


?

?
1.名词、形容词作动词
2.名词作状语
当名词用在动词前,不作此动词的主语,而是交代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或方式、趋向,或发生的的时间、处所,或所凭借的器物等时,就是活用作了状语。
1.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2.夜汉军四面皆楚歌\欲夜取之
3.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函封
4.稍蚕食诸侯??
5.乃引兵解而东归\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6.汉欲西归\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
7.鞭马南驰数十里\南绝幕?
8.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
9.乃兴师北伐齐?
10.内不得意,外倚诸侯?
11.发尽上指冠
2.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

天天
在夜里??
用匣子
像蚕一样
向东
向西\向南
向南
在北面\在南面
向北
在内\在外
向上

3.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解释。分为名词、动词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中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谓语动词可译为“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分为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2.太子受而舍之\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3.臣海内之王者
4.令诸君知天亡我
5.使使以闻大王
6.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尝夜从一骑出
7.李广乃归其大军
8.络而盛卧广??
9.吾诱而降
10.用坚其意

使动用法
使……为王
使……居住、住宿
使……称臣
使……灭亡
使……知道
使……跟从
使……归
使……卧
使……降
使……坚信

太子丹迟之
群臣怪之
胡兵终怪之?
子胥耻其策略不用????????
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太子丹患之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
意动用法
以……为迟,认为……晚了
以……为怪,感到……奇怪
以……为怪,感到……奇怪
以……为可耻
以……为乐\以……为苦
以……为患
以……为先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意动词语。
动词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中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宾语怎样”的意思,宾语是动作的目的。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为……后悔

形容词作名词
当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后,就有了名词的语法特性。
? 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 危险的行动
高中 语文 二年级
《<史记>选读》第五单元
知识梳理(二)

学习目标
1、梳理第五单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积累第五单元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相比,虽然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强,文言文中,实词的组合、语句的关联、句子的类型、语气的表达,都离不开虚词。因此,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于文言文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以、之、焉、因、于、与、则、者、也。


wéi(一)动词(写作)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
(担任)赤泉侯为骑将\秦时为将\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做)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成为)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变成)复为羽声慷慨???
(分作)期山东为三处?
(判断词,是)而广不为后人\ 臣部为前将军
wèi(二)介词士以此爱乐为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无老壮皆为垂涕\皆为尽哀\使各自为战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愿为诸君快战\不能为之谋也
为之奈何\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
wéi(三)句末语气词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表被动,wéi
为了,因为
给,替
对,向


(一)代词(他)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身正,不令而行
(他的,表领属)其先曰李信??????????
(这)其后乃可图也??
(那)?其后秦伐魏\?其后四岁?\??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
(那些)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副词(加强揣测语气,恐怕、大概)其李将军之谓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三)连词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逍遥游》


我,自己
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加强祈使语气,可、还是

表选择关系,是……还是……




(一)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表并列,又,并且)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表选择,还是,或者)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二)副词(将,将要)杀其骑且尽
汉矢且尽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表让步,尚且,还
暂且,姑且


(一)副词
平明,汉军乃觉之\李广乃归其大军\军士乃安\匈奴军乃解去\良久乃许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乃引兵解而东归\广乃令士持满毋发
王乃反诛我。\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王不先越而乃务齐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二)代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



于是,就
却,竟,反而
只,仅
是,表判断
你,你的
这样


(一)动词
(像,好像)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若曹沫之与齐桓公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代词
(你)虞兮虞兮奈若何\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你的)我令若父霸。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如果)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这,这样
至,至于


及,比得上

主谓之间,取独
定语后置的标志
凑足音节,无实意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动词
而之燕?\使使往之主人?\???大军不知广所之???????????
(二)代词
美人和之?\卫人谓之庆卿\吴王将许之。
是时单于觉之???????????????
(三)助词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广之百骑皆大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
此天之亡我\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擅巴、汉之饶??????
居顷之?\居久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到……去


这件事







(一)动词1.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
2.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今如此以百骑走\乃自以精兵走之
(二)介词。
3.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皆以力战为名
4.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5.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
? 6.专以射为戏????????????????
7.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
8.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三)连词9.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
10.匈奴日以合战???
11.悉国中武力以伐齐\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
(四)助词12.而诸部校尉以下?????????????
13.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长城之南,易水以北


9.表因果,因为
10.表修饰,“而”
11.表目的,用来
12.表范围
13.表方位,向,往
1.以为,认为
2.率领,带领
3.凭借
4.凭借……身份

??
5.用,拿?
6.表处置对象,把
7.在……时候
8.表依据,按照



高中生应当掌握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种。这些句式大都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学习文言文就要抓住这些特征,弄清句子内部关系,正确理解语句内容,自如地进行现代汉语翻译。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荆轲者,卫人也???????????????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此天亡楚之时也?????
此项王也????????????
???????????

是必射雕者也???????????????
果匈奴射雕者也??
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广不为后人
臣部为前将军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荆轲者,卫人也???????????????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此天亡楚之时也?????
此项王也????????????
???????????

是必射雕者也???????????????
果匈奴射雕者也??
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广不为后人
臣部为前将军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言文中表示判断常用的几种形式
1.“…者…也”“…者”“…者也”“…也”。
2.“为”字句。
3.“是”字句。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4.用“非”表否定判断。
5.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如:①梁父即楚将项燕。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句 。如:①白起,小竖子耳②刘备,天下枭雄。
一、判断句






二、省略句

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形式有多种,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等,而省略方式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所以,具体省略内容还需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
?
随刘贾、彭越皆会( )垓下???
项王军壁( )垓下???????????
饮( )帐中?????????????????
乃陷( )大泽中?????????????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 )穀城???
会燕太子丹质( )秦亡归燕
置之( )匈奴?????????????????????
见燕使者( )咸阳宫???????????????
诸郎中执兵皆陈( )殿下?????????
显功名( )昌邑下???????????????
中贵人走( )广?????????????????
置广( )两马间?????????????????
后( )大将军???????????????????
( )愿为诸君快战,( )必三胜之
而( )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今王不先( )越而乃务齐
君王能与( )共分天下?????????
使( )各自为战?????????????
曩者吾与( )论剑有不称者
归而求为( )报秦王者???
可与( )谋?????????????????????
使( )悉反诸侯侵地?
以()试人??
欲与( )俱??
而为( )治行?????????????????????
待吾客与( )俱???????

下列句子省略了哪些句子成分。(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省略主语
?
14.随刘贾、彭越皆会( )垓下???
15.项王军壁( )垓下???????????
16.饮( )帐中?????????????????
17.乃陷( )大泽中?????????????
18.故以鲁公礼葬项王( )穀城???
19.会燕太子丹质( )秦亡归燕
20.置之( )匈奴?????????????????????
21.见燕使者( )咸阳宫???????????????
22.诸郎中执兵皆陈( )殿下?????????
23.显功名( )昌邑下???????????????
24.中贵人走( )广?????????????????
25.置广( )两马间?????????????????
26.后( )大将军???????????????????
省略介词 ——于
1.(吾)愿为诸君快战,(吾)必三胜之
2.而(荆轲)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3.今王不先(铲除)越而乃务齐
4.君王能与( )共分天下?????????
5.使( )各自为战?????????????
6.曩者吾与( )论剑有不称者
7.归而求为( )报秦王者???
8.可与( )谋?????????????????????
9.使( )悉反诸侯侵地?
10.以()试人??
11.欲与( )俱??
12.而为( )治行?????????????????????
13.待吾客与( )俱???????





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之




?
1.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2.燕小弱,数困于兵
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4.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士以此爱乐为用????????????????????????
7.为虏所生得??
8.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9.而子胥谏不用
10.其将兵数困辱

三、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
1.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2.燕小弱,数困于兵
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4.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士以此爱乐为用????????????????????????
7.为虏所生得??
8.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9.而子胥谏不用
10.其将兵数困辱


三、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1、“于”字句,(谓语+于)
2、“见”字句,(见+谓语,或见+谓语+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为”字句,(为+动词)
4、“为……所”“为所”句
5、“受”字句,(受+谓语+于)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6、“被”字句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常用的几种形式:





四、倒装句
文言文中,某些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定语后置
1.擅巴、汉之饶?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5.汉骑追者数千人
6.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
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1、定语后置
1.擅巴、汉之饶?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5.汉骑追者数千人
6.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
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定语后置句常见的格式:
1.中心词+之+定语
2.中心词+定语+者
3.中心词+之+定语+者,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中心词+数词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指介词与宾语构成的结构后置,多由“以”“于”做介词。介宾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后面,翻译时,一般要把状语调整至谓语动词前。
然今卒困于此???????????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故尝质于赵????????????????
窥以重利????????????????????
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

大败齐师于艾陵??????????????
为立祠于江上??????????????????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
败越于夫湫?????????????????????
籍独不愧于心乎
北购于单于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指介词与宾语构成的结构后置,多由“以”“于”做介词。介宾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后面,翻译时,一般要把状语调整至谓语动词前。
然今卒困于此???????????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故尝质于赵????????????????
窥以重利????????????????????
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

大败齐师于艾陵??????????????
为立祠于江上??????????????????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
败越于夫湫?????????????????????
籍独不愧于心乎
北购于单于
(三)宾语前置
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垓下之战》

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3.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4.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三)宾语前置
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垓下之战》

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3.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4.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④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