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化学实验室规则及基本操作。
2难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判断。
二、课时分配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课时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课时
课题3 走进化学二实验室 2课时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与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 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1.2过程与方法:
①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② 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研究方向,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化学学科素养。
2 重点难点
2.1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分以及联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2.2 难点
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3 专家建议
重点掌握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产生。
4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及本节课特点,采用实验探究为主,小组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特征。
5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实验仪器与药品等。
6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过不久后我们就会看到它生锈,纸燃尽后就成了灰,冬天下雪的时候你发现放在外面的水变成了冰,铁丝轻轻一折它就变形了,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奥秘。
2、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你能让这几张纸做怎样的变化?
【学生实验】撕碎纸片、柔皱纸团、折叠纸片、燃烧纸片等。
【教师提问】我们让纸做了这么多变化,有何不同呢?你能把这些变化分类吗?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撕碎纸片、揉皱纸团、折叠纸片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教师总结】像撕碎纸片这样的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教师提问】变化中伴随哪些现象呢?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课本P6 [实验1-1]、[实验1-2]
【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的实验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1-1 液态的水 水沸腾,透明液体,有蒸汽,玻璃片有水滴 液态的水 无新物质生成
1-2 蓝色块状的胆矾 蓝色块状的胆矾变成蓝色的粉末状 蓝色的粉末状 无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你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理变化,实验1-1(1)中,水从液态水变成气体,最后又变成液体,变化的过程只有物质状态的变化;实验1-1(2)中,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这两个实验都没有生成新物质。
【教师总结】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通常有形状和状态的变化。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属于物理变化的例子?
【学生讨论】如冰雪融化、汽油挥发、水的三态变化、铁铸成锅、蜡烛熔化等。
【演示实验】课本P7 [实验1-3] [实验1-4]
【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的实验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1-3 蓝色胆矾溶液 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1-4 颗粒状石灰石 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等 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这两个实验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回答】都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教师提问】列举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学生讨论】洗净的铁锅出现锈斑、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腐烂、人和动物的呼吸等。
【对比归纳】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知识迁移】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知识点二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质在变化中体现物质的性质,从而得以应用物质的性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物质的性质也和变化一样,分为两种,分别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讲解】我们刚刚做的实验1-3、1-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这些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是一种过程,而性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纸张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化学性质,所以我们知道纸具有可燃性。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化学性质的例子。
【学生回答】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奶制品易腐败变质等。
【教师讲解】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质的物理性质,通过回顾我们做过的实验,你能举出哪些物质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对比归纳】变化描述的是过程,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可以、难、易等。
例如:
1.汽油燃烧——化学变化 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教师总结】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金属活动性、毒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有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燃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教师讲解】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决定
性质 用途
反应
【教师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利用物质性质进行生产生活的例子。
【学生回答】利用铜线的导电性好,制作铜导线。
汽油可以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将汽油作为燃料。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需要明确的认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实际的练习中体会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本质。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注意区分性质与变化的表述方法,多做相关的练习,在题目中体会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区别。
4、布置作业
学案上的“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现象: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现象:
①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描述化学性质时,通常用可以、能、易、难等词语。
(二)物理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2.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