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章 传染病和免疫 训练题—2019年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章 传染病和免疫 训练题—2019年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6 22:4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传染病和免疫 训练题—2019年中考真题汇编
一.选择题(共32小题)
1.(2019?广州)2018年8月以来,我国多地出现非洲猪瘟疫情,专家建议对病猪或疑似病猪迅速彻底焚烧、深埋。从传染病预防的措施来看,该措施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保护易感人群
C.切断传播途径 D.消除病原体
2.(2019?眉山)每年春季是流行性感冒多发的季节,老师会在这个时候给同学们一些预防流感的建议。下列建议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是(  )
A.患有流感的同学及时到医院就医 B.经常打扫教室卫生和开窗通风
C.及时接种相应流感病的疫苗 D.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能力
3.(2019?广州)下列途径不会造成艾滋病传播的是(  )
A.母婴传播 B.不安全性行为
C.注射毒品 D.握手
4.(2019?广州)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B.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C.泪液、唾液的杀菌作用 D.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
5.(2019?齐齐哈尔)婴儿出生后,医院就给接种卡介苗,以达到预防结核病的目的。注射疫苗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A.控制传染源 B.消灭病原体
C.保护易感人群 D.切断传播途径
6.(2019?包头)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的是(  )
A.体液中的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毒失活 B.青霉素能杀死侵入人体的某些细菌
C.人体内衰老的细胞被吞噬细胞消化分解 D.移植的异体器官被人体排斥
7.(2019?宜昌)宜昌市是血吸虫病的重疫区之一,预防血吸虫病的有效方法是(  )
①消灭钉螺②不接触疫水③管理好血吸虫病人、病畜粪便④注射疫苗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8.(2019?宜昌)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病成年人居多,与青少年无关 B.排斥和孤立患有艾滋病的人
C.HIV可通过血液制品传播 D.用接种疫苗的方法能有效预防艾滋病
9.(2019?海南)流感高发期,学校对教室进行消毒,这种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增强学生免疫力
C.保护易感人群 D.切断传播途径
10.(2019?海南)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B.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
C.鼻黏膜分泌黏液消灭病原体 D.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11.(2019?齐齐哈尔)从免疫类型上看,下列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
B.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D.患过天花的人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12.(2019?湘西州)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其中第二道防线指的是(  )
A.皮肤和黏膜 B.免疫器官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D.免疫细胞
13.(2019?黑龙江)2018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是“知晓自己的感染状况”。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属于(  )
A.细菌 B.病毒 C.寄生虫 D.真菌
14.(2019?盐城)如图中甲同学是流感患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属于病原体 B.乙属于易感人群
C.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D.锻炼身体有利于提高抵抗力,预防传染病
15.(2019?张家界)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假疫苗案引起国家高度重视,疫苗的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下列有关疫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B.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
C.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传染源
D.接种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
16.(2019?北京)我国实施计划免疫,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控制传染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疫苗相当于抗原 B.预防接种后体内可产生相应抗体
C.预防接种是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 D.接种一次即可终身具有免疫能力
17.(2019?泸州)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
B.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
C.蚊虫叮咬会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
D.艾滋病病毒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
18.(2019?荆门)随着城市养狗人士的增多,狗咬人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媒体普遍呼吁养狗人士主动给狗接种狂犬疫苗,以预防狂犬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致人患病的狂犬病毒属于传染源
B.城管人员杀死、焚烧“疯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狂犬疫苗属于抗体,注射该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D.注射过狂犬疫苗的狗,被其他疯狗咬伤后体内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
19.(2019?长沙)类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将一名进入学校作案的小偷类比成病原体,那么公安干警、学校的围墙和巡逻的保安分别可以类比成人体的第几道防线?(  )
A.一、二、三 B.三、二、一 C.三、一、二 D.二、三、一
20.(2019?襄阳)2018年在我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死亡数排在前2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都属于传染源
B.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C.青少年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机体对传染病的防御能力
D.室内多通风可以预防肺结核,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21.(2019?山西)《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4月某日报道“超级真菌”﹣﹣耳念珠菌引起的传染病,死亡率高达60%,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纽约、新泽西和伊利诺伊等12个州为此对医院的墙壁、地板、病床、门、水槽等都进行了特殊消毒。该传染病预防措施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计划免疫
22.(2019?孝感)预防艾滋病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科技的进步。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毒,这种病毒营寄生生活
B.一般的生活接触如共餐、共浴、握手以及蚊叮虫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C.研制艾滋病疫苗旨在提高人体对艾滋病毒的特异性免疫能力
D.对于疑似艾滋病患者应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3.(2019?黄冈)下列有关健康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开展高危人群艾滋病免费筛查活动,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B.有计划的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所有传染病的抵抗力
C.患病时,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若同时服用几种药,则疗效更好
D.有的人对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发生过敏反应,这是人体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24.(2019?邵阳)给新生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结核杆菌和接种用的疫苗分别属于(  )
A.抗原、抗体 B.抗体、抗原
C.病原体、抗原 D.传染源、抗体
25.(2019?温州)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我国科学家顾方舟,曾将疫苗接种到自己体内进行试验。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接种疫苗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非特异性免疫
26.(2019?广安)生吃瓜果要洗净,这一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  )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保护易感人群 D.切断传播途径
27.(2019?聊城)冬季和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下列属于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的是(  )
A.生吃瓜果要清洗彻底且削皮 B.室内保持空气流通
C.消灭蟑螂、蜱虫等害虫 D.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消毒
28.(2019?东营)如图中,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两次侵染人体的先后时间顺序,曲线表示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I次侵染被清除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消失
B.该病毒第Ⅱ次侵入后,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大量增多
C.抗体是在特定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D.产生的相应抗体只对该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29.(2019?广安)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疫苗可以预防结核病。接种的“卡介苗”和通过接种卡介苗获得的免疫类型分别是(  )
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 D.抗体、特异性免疫
30.(2019?聊城)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体是在特定抗原的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B.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C.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31.(2019?宁波)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它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曾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宁波籍科学家顾方舟与同事研制了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使我国千百万儿童远离了小儿麻痹症。因此,顾方舟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儿麻痹症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
B.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
C.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给儿童服用“糖丸”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儿童服用“糖丸”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32.(2019?衡阳)对患有腮腺炎的同学进行隔离治疗,这一预防措施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清除病原体
二.解答题(共3小题)
33.(2019?武汉)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天花是一种因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患者发病后,全身或头面部迅速出现痘疹,伴随着高烧、烦躁、嗜睡等症状,病重者常因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而死亡; 病轻者的痘疹溃破后结痂,会留有疤痕而毁容。
清代医学家吴谦在他的著作《种痘心法要旨》中记载有“人痘法”:“取痘粒之浆种之”、“服痘儿之衣”,“以痘痂屑干吹入鼻中”,“以痘痂屑湿纳入鼻孔”,即将症状较轻的天花病人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以此来预防天花。
18世纪初,英国医生詹纳在给一位患牛痘疮的人看病时,得知患过牛痘疮的人,不会患天花病。詹纳由此得到了启发,发明了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的方法。天花病毒和牛痘病毒是两种不同的病毒,前者可以致人死亡,后者只带来轻微的感染,人接种了牛痘后产生的抗体也可以与天花病毒结合,从而有效地控制天花病毒的蔓延。因此,“牛痘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被人类彻底消灭了。
(1)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来看,接种疫苗属于   。
(2)根据《种痘心法要旨》的记载,推测天花病毒的传播途径是   和   。结合原文,分析“人痘法”最终被“牛痘法”取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资料表明,美国和俄罗斯的几个实验室仍保存着天花病毒。是继续保存这些天花病毒(正方),还是消灭这些天花病毒(反方)?请你为双方各阐述一条理由。正方理由   。反方理由   。
34.(2019?玉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非洲猪瘟是由ASFV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这种传染病具有超强的传染性,致死率很高。非洲猪瘟病毒在猪的血液等组织和粪便中能存活6个月,在感染的生肉、未完全煮熟的猪肉制品中能存活3个月,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
目前,这种病毒只在猪类中传染,并不会传染给其他动物,也不会直接感染人类。对于被感染的猪肉,经过70℃的高温,30分钟就可以将猪瘟病毒杀灭。人吃了这种猪肉,对人类也不会造成危害。目前全球没有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一旦发现疫情,国际惯例均为封锁疫区,对感染的猪全部捕杀或焚毁等无害化处理。预防非洲猪瘟的关键是高温或用消毒剂杀灭病毒;其次是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其他动物进入养殖区域,并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同时尽可能封闭养猪区域,避免其与野猪、其他动物接触;此外,严禁使用餐余垃圾或泔水等喂养生猪。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非洲猪瘟病毒属于   。(选填“抗原”或“病原体”)
(2)被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哪个基本环节?答:属于   。
(3)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严禁使用餐厨剩余物等喂养生猪,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个措施?答:属于   。
(4)把感染死亡的猪埋在土壤深层,过些时日发现死猪不见了,只剩下些残骸。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被食肉动物挖开泥土吃了 B.被不法份子把猪肉盗走加工卖了
C.被地下微生物分解掉了 D.起初根本就没有埋下死猪
(5)预防非洲猪瘟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去防疫站举报乱扔死猪行为 B.大力宣传不要吃猪肉
C.不要进入封锁疫区 D.进出养猪场的人员都要消毒
35.(2019?内江)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2014年,一名2岁男孩被携带埃博拉病毒的果蝠咬伤后,成为埃博拉岀血热疫情首例感染者。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它通过密切接触已感染病毒的动物或人体传播蔓延,导致疫情大面积爆发。
资料二 疫苗对预防传染病有重要作用。2017年,我国独立研发的埃博拉疫苗,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技术审查,走进非洲。人体接种该疫苗28天后,体内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值。2018年5月8日,刚果卫生部确认出现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导致至少17人死亡。
资料三 抗生素能杀死多种致病的细菌,是人们治病的良药。如图为某科研人员用某种新型抗生素对一种致病菌多次用药实验的效果曲线图。
(1)资料一中,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体是   ;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对埃博拉出血热感染者进行及时隔离治疗的措施属于   。
(2)资料二中,人体接种埃博拉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升高,能提高对该传染病的抵抗力,从免疫的角度看,该免疫类型属于   免疫;推测新一轮埃博拉疫情产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埃博拉病毒发生了   ,从而产生了新型埃博拉病毒。
(3)资料三中,根据效果曲线图分析,该新型抗生素对致病菌起到了   作用,从而使抗药性病菌个体数量增加,曲线回升;研究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患者使用该新型抗生素进行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是   。


第1章 传染病和免疫 训练题—2019年中考真题汇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2小题)
1.【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是易感人群,据此解答。
【解答】解: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病猪或疑似病猪迅速彻底焚烧、深埋”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选:A。
【点评】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及其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人体免疫的功能和特点可正确解答。
2.【分析】传染病要想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三个环节。所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针对传染源所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针对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针对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A、病人是能够向外散播病原体的人,故属于传染源,给生病的人及时的治疗,是针对传染源所采取的措施,故属于控制传染源,A正确;
B、经常打扫教室卫生和开窗通风,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B错误;
C、及时接种相应流感病的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
故选:A。
【点评】明确传染病的三个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解题的关键。
3.【分析】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是由人类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解答】解:握手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因此握手不会造成艾滋病传播;
母婴传播、不安全性行为、注射毒品,都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会造成艾滋病传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4.【分析】(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解:ABD、“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患天花的人以后不再患”,都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
C、“泪液和唾液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所以,属非特异性免疫的是“泪液和唾液的杀菌作用”。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5.【分析】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婴儿出生后,医院就给接种卡介苗,以达到预防结核病的目的,目的是增强婴儿的抵抗力避免感染,因此注射疫苗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6.【分析】1、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別“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即:防御功能、自我稳定、免疫监视。
【解答】解:A、体液中的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毒失活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青霉素属于抗生素,直接消灭肺炎双球菌,不属于免疫,B错误
C、人体内衰老的细胞被吞噬细胞消化分解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
D、移植的异体器官被人体排斥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7.【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解答】解:①由于钉螺是血吸虫幼虫的主要寄主,积极开展查螺、灭螺工作,使人不宜接触钉螺,可以预防血吸虫病,正确。
②人下水(如在湖区捕鱼、打湖草、抗洪、救灾等)或赤脚走在乡间的田埂上,就有感染血吸虫的可能。血吸虫尾蚴主要经皮肤侵入人体,正确。
③血吸虫卵随人粪落入水后,经过一定时间,虫卵孵出毛蚴,毛蚴可以运动,当遇到水中一种叫“钉螺”的螺蛳后,毛蚴即从其向外伸出的软体部分钻入,并在钉螺体内发育繁殖为大量尾蚴。成熟尾蚴并不久留在钉螺体内,但必须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从螺体逸出,当钉螺在水中或在有水珠的植物茎叶上爬行时,尾蚴便离开螺体进入水中,因此,管理好血吸虫病人、病畜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源,正确
④血吸虫疫苗已在家畜中使用,近年来开展的血吸虫疫苗研制工作有可能制备出适合于人类的有效疫苗,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的概念。
8.【分析】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解答】解:A、该病属于传染病,与年龄无关,成年人、青少年均有感染,A错误;
B、我们要关爱艾滋病人,不能排斥和孤立患有艾滋病的人,B错误;
C、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HIV可通过血液制品传播,C正确;
D、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目前对艾滋病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D错误。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艾滋病的概念和传播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9.【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春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有关部门经常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这种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D。
【点评】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是中考的重点,要熟练掌握。
10.【分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皮肤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C、鼻黏膜分泌黏液消灭病原体都属于第一道防线;D、吞噬细胞吞噬作用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这些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接种乙肝疫苗,产生相应的抗体,人体就不会再得甲肝病,这种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乙肝病毒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B。
【点评】关键知道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1.【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主要是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
BC、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C不符合题意
D、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患过天花的人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2.【分析】人之所以能够在具有许多病原体的环境中健康的生存,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人体通过这三道防线与病原体作斗争,使疾病得到痊愈,并且使人体获得抵抗病原体的免疫力。
【解答】解:皮肤和黏膜是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共同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 皮肤和粘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非特异 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酶菌)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
故选:C。
【点评】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3.【分析】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
【解答】解: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
故选:B。
【点评】理解掌握病原体的概念。
14.【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A、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甲同学是流感患者,属于传染源,错误。
B、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乙属于易感人群,正确。
C、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正确。
D、学校开展多项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传染病,该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正确。
故选:A。
【点评】知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就流行不起来。
15.【分析】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
【解答】解:A、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A正确;
B、疫苗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疫苗是抗原,B正确。
C、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点评】了解疫苗的概念及计划免疫的意义。
16.【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解答】解:A、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疫苗相当于抗原,正确;
B、预防接种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人体接种疫苗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正确;
C、预防接种属于特异性免疫,是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正确;
D、并不是所有的疫苗都具有终身免疫能力,错误;
故选:D。
【点评】熟记计划免疫及其意义即可。可以从计划免疫的概念、特点和目的方面来切入。
17.【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解答】解:A、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A正确;
B、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蚊虫叮咬不会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C错误;
D、艾滋病病毒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难度一般。
18.【分析】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解答】解:A、狂犬病病毒属于病原体。A错误
B、城管人员杀死、焚烧“疯狗”,属于控制传染源,B错误
C、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保护人体不被狂犬病病毒侵袭,维持人的身体健康,而对其它病原体无效,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注射过狂犬疫苗的狗,体内产生抗体,被其他疯狗咬伤后体内也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9.【分析】人体的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分析作答。
【解答】解: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因此如果将一名进入学校作案的小偷类比成病原体,那么公安干警具有特异性免疫,学校的相当于围墙第一道防线,巡逻的保安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相当于第二道防线。
故选:C。
【点评】关键知道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性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0.【分析】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来,所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流感流行期间,通常对空气进行消毒,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解答】解:A、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都属于病原体,错误
B、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不会感染艾滋病,正确
C、保护易感人群指的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为了保护学生即易感人群。正确
D、肺结核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或飞沫,室内多通风可以预防肺结核,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正确
故选:A。
【点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不但是主要的考点,应用于生活实际亦可以达到治病防病的实效。
21.【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了防止灾区的传染病流行,防疫人员对生活用水、地面、废墟等进行大面积消毒,这从传染病的预防角度考虑,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输血的原则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2.【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解答】解: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毒,这种病毒营寄生生活,A正确;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但是一般的生活接触如共餐、共浴、握手以及蚊叮虫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B正确;
C、研制艾滋病疫苗旨在提高人体对艾滋病毒的特异性免疫能力,C正确;
D、艾滋病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疫苗,所以预防艾滋病需要做到洁身自好,不要进行婚外性生活,不要共用针头,不要共用注射器,对于疑似艾滋病患者应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不需要早隔离,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难度一般。
23.【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解答】解:A、开展高危人群艾滋病免费筛查活动,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A错误
B、注射疫苗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是药三分毒”,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乱吃、多吃会危害人体健康,C错误
D、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时,还会引发某些疾病,如当抵抗抗原入侵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免疫的概念和功能,平时要注意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和熟记。
24.【分析】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
【解答】解: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结核杆菌能使新生婴儿换上肺结核,因此属于病原体。
接种用的疫苗(卡介苗)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抵抗结核杆菌的抗体,因此属于抗原。
故选:C。
【点评】熟记病原体、抗体和抗原的概念特征,注意区别。
25.【分析】此题可以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方面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将疫苗接种到自己体内能使人体内产生抗体,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这种做法属于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故选:C。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6.【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解答】解: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易感人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所以生吃的瓜果要洗净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D。
【点评】掌握传染病的知识并正确的运用是关键。
27.【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解答】解:人类四大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传播途径、常见病例如图所示:
传染病类别 病原体寄生部位 主要传播途径 发病季节 常见病例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粘膜、肺 飞沫、空气 冬、春 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肺结核、猩红热等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及附属器官 饮水、食物 夏、秋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病等
血液传染病 血液和淋巴 吸血的节肢动物 四季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
体表传染病 皮肤和体表粘膜 接触传播 四季 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疥疮、癣等
选项中,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因此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人类传染病的分类,可结合表中的内容比较记忆。
28.【分析】(1)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抗原失活,抗原被消灭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2)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有免疫力。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直接接受刺激并迅速分化产生大量效应B细胞,因此,再次免疫比首次免疫时所花时间大大缩短,抗体的产生较第一次快、量多且持续时间长。
【解答】解:AB、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因此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A错误,B正确;
C、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C正确;
D、产生的相应抗体只对该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抗体消灭抗原后,抗体仍然存留,但是会慢慢减少。第二次抗体的增值要比第一次大的多。
29.【分析】(1)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3)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解答】解: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疫苗属于抗原。
接种卡介苗以预防肺结核原因是体内产生了抵抗肺结核杆菌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其免疫类型剩余特异性免疫。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疫苗免疫的原理、抗体、抗原的特点。
30.【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具有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抗原失活,抗原被消灭后,抗体还存留在人体内,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解答】解:A、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不是由吞噬细胞产生的,A错误
B、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B正确
C、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C正确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体、抗原的概念和特点。
31.【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解答】解:A、小儿麻痹症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A正确;
B、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可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甚至造成个别患者死亡,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B正确;
C、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给儿童服用“糖丸”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儿童服用“糖丸”后,但能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叫做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免疫和传染病有关知识。
32.【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以及清除病原体。
【解答】解:“对患有腮腺炎的同学进行隔离治疗”,因为他们身上携带着病原体,是此传染病的传染源,进行隔离目的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选:A。
【点评】明确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共3小题)
33.【分析】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用。
【解答】解:(1)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人类发现了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种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2)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通过呼吸道吸入是天花的主要传播途径。天花病毒和牛痘病毒是两种不同的病毒,前者可以致人死亡,后者只带来轻微的感染,人接种了牛痘后产生的抗体也可以与天花病毒结合,从而有效地控制天花病毒的蔓延,这是“人痘法”最终被“牛痘法”取代的主要原因。
(3)正方理由:保存天花病毒,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旦天花重新流行,可以利用实验室保存的天花病毒快速研制疫苗。
反方理由:科学家已研究清楚天花病毒的DNA序列,一旦用之,使用、研究现有的天花病毒的DNA序列的资料即可,无需再保存天花病毒,因为假如实验室中的天花病毒被泄漏出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故答案为:(1)保护易感人群;
(2)飞沫吸入;直接接触;天花病毒和牛痘病毒是两种不同的病毒,前者可以致人死亡,后者只带来轻微的感染;
(3)保存天花病毒,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旦天花重新流行,可以利用实验室保存的天花病毒快速研制疫苗;假如实验室中的天花病毒被泄漏出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点评】掌握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4.【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是易感人群,据此解答。
【解答】解:(1)据资料可知,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
(2)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所以被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属于传染源,
(3)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严禁使用餐厨剩余物等喂养生猪,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4)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腐生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所以“把感染死亡的猪埋在土壤深层,过些时日发现死猪不见了,只剩下些残骸”,其根本的原因是“被细菌、真菌分解了”。
(5)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但食品安全问题不可忽视:
A、去防疫站举报乱扔死猪行为,利于预防非洲猪瘟,A正确;
B、经过检疫合格猪肉可以放心食用,B错误;
C、不要进入封锁疫区利于预防非洲猪瘟,C正确;
D、进出养猪场的人员都要消毒、利于切断传播途径,D正确。
故答案为:(1)病原体;(2)传染源;(3)切断传播途径;(4)C;(5)B
【点评】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及其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人体免疫的功能和特点可正确解答。
35.【分析】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
2.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能抵抗抗原的蛋白质。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1)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是抗原,所以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2)在疫苗的刺激下,会使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这种免疫不是生来具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埃博拉病毒本身存在变异个体,由于环境发生改变,选择了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出现了新一轮的埃博拉病毒。
(3)由图可知病菌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抗生素是环境,对病菌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变异个体,一开始使用抗生素的时候,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一小部分抗药性强的个体生活下来,并且不断繁殖,把这个有利变异遗传下去,所以病菌数量增加。抗生素能杀死多种致病的细菌,它对病毒是不起作用的。
故答案为:(1)埃博拉病毒;控制传染源;
(2)特异性;变异;
(3)定向选择;抗生素能杀死多种致病的细菌,它对病毒是不起作用的。
【点评】全面掌握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