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2.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17 09:0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学科 科学 教材 教科版 年级 六年级
相关领域 物质世界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应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这段在课标中的表述明确地阐述了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所在。而集体论证则是使学生将一个简单的科学认识反复加以碰撞交锋的过程,就如布朗(Brown,2000)揭示了集体论证可以使学生显示出更多的澄清、证实和详细阐述其观点的需求。而这正是进一步建构科学概念的关键。
2.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在课标中的位置本课隶属于课标“物质世界”板块中的“物体与物质”部分。而其中“物体与物质”部分通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了解物质一些常见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2、在整套教材中的位置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接触过“物质世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教材涉及“物质世界”单元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 《水和空气》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 《磁铁》 四年级上册《溶解》 《声音》 四年级下册《电》 《食物》 《岩石和矿物》 五年级上册《光》 《运动和力》 五年级下册《沉与浮》 《热》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 《形状与结构》 《能量》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 《物质的变化》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知道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矿物等物体的特征,磁铁的磁性,木头、塑料、金属等材料的柔韧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特性。对这些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特性的研究,并不是单独的,也不是割裂的,其中隐含着与本课有关的物质的变化,比如使用外力让物体弯曲来研究柔韧性、表面刻划研究硬度、改变物体大小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沉浮等,所有这些都是物质的形状、体积、状态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变化,不生成新物质。3、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本单元共有8课,可分为四个部分:课 课题 目标1课1.我们身边的物质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课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分辨物质变化过程的变与不变,分辨两种变化的主要特征3—6课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类型及其伴随的现象。总结出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新物质7-8课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懂得化学变化与生活的联系。《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放在该单元的第四课。前三课主要是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有豆和沙混合、白糖持续加热、淀粉遇上碘酒后的变化,它们都涉及到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第四课之所以安排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内容,一方面当然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这个实验产生了一种明显的现象,也生成了明确的新物质!这就把化学变化的本质凸显出来。此后的几课则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化学变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特点,比如变色、沉淀等。因此,从单元结构上来说,《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具有桥梁与过渡的作用,是对学生认识的一次升华与递进。4、本课的具体学习内容主要活动 具体活动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了解它们的特点,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细致观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的现象。3.产生了什么气体检验产生的气体,比较与空气的不同,然后引出两个实验进行检验。5、哲学视角分析在这个宝塔形知识结构中,从底层往上分别是概念性知识、核心概念、科学主题、哲学观点。整体上,底层对上层有支撑作用,上层具有较高统摄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1.你知道空气有哪些性质,请写下来。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三年级所学过空气性质的了解情况。97%的同学能说出空气是无色透明、可流、可以占据空间的气体。因此证明学生对气体具备正确的前概念。因而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对此概念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为对二氧化碳气体的认识。2. 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变化的了解情况。有78.3%的学生能基本描述出可以产生气体的情况。并有21.7%的同学能够说出液体中存留白色粉末的现象。故学生能基本根据日常经验得出自己的前概念。因此本课的重心需要放在对产生气体性质的讨论与实证研究上。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生成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发展推理论证的科学能力。(三)策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但是由于正处在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逻辑推理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重在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判断。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的过程,同时发展追求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 本课不是简单得出“有新物质生成”的结论,而是要学生把现象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用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概念只有一个,每个环节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概念展开教学,环节清晰,层层递进,即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了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科学实践: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论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新物质的性质;完善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认识。科学概念:说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科学态度:意识到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科学推理和论证。教学重点:论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教学难点:为新物质的身份寻找证据。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白醋×1、小苏打×1、多媒体课件 学生材料:内装15ml白醋的集气瓶×2、小苏打0.8g×2、金属支架×1、蜡烛×2、火柴×1、废液盘×1、杠杆尺×1、系有细线的一次性纸杯×2、铁架台×1、电子秤×1、实验现象记录单×1、气体性质研究单×1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教师提问:这道菜是老师的那手菜——糖醋排骨,可是有一天我做的时候错把白糖放成了小苏打。这道菜瞬间发生了一种神奇而吓人的变化。猜猜发生了什么?(预设:白醋会产生气泡,小苏打会消失)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的场景,使学生在兴趣中聚焦本课的研究对象——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当中,从而对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现象产生猜测。(二)实验探究1.观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现象,得出推测提出要求:是不是真的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呢?我们就来试试。但要请你注意:因为这个变化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一倒入小苏打就要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下来。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提出要求:现在请大家组织好你们汇报的语言。学生汇报师生总结:说明这个反应产生了气体。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及细致观察,使学生发现白醋与小苏打产生的现象之一——产生气体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类比学生之前学习过空气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需要通过研究气体的性质来判断气体的种类。从而引导学生求实的精神。2.对产生新气体性质的观察实验教师提问:它到底是什么气体,你们能帮帮我么?学生回答(预设:二氧化碳)你有什么根据呢?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预设:无色透明、灭火、比空气重)教师提问: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回答(预设:都是无色透明的,但另外两个性质无法判断)提出要求:我们怎么做呢?这张记录单可以帮助大家形成设计思路。请大家完成记录单上方的两个问题,并针对两个问题分别选择你们需要的实验器材,最后画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设计,教师指导提出要求:在汇报环节中请大家注意一定要认真倾听前面同学所说的实验方案,然后提出你们的评价、补充或质疑。学生讨论(预设1-1:金属支架、蜡烛、火柴、废液盘、烧杯 预设1-2:蜡烛、火柴、废液盘、烧杯;提示:安全问题 预设1-3:火柴、废液盘、烧杯预设2-1:铁架台、杠杆尺、纸杯预设2-2:电子称、烧杯/纸杯)教师提示:我们接下来的实验需要用到火柴,请大家一定要注意火柴的使用和熄灭方法。还要注意我们千万不要把瓶子里的液体倒出来。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教师提问: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预设1:蜡烛熄灭了、火柴熄灭了,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预设2:天平的一端沉下去了、电子秤的读出有变化,说明这种气体比空气重)设计意图:通过充分探讨实验方案,提升学生批判质疑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其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新产生气体的性质。通过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失误的地方,使学生深入思考实验的本身,并在今后的实验中规避问题的出现。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强化对新产生气体性质的认识。(三)综合概括教师提问:通过我们之前的观察和实验,这个气体的性质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预设:无色透明、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师生总结:说明之前老师做菜放错调料时产生的气体叫二氧化碳。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使学生从整体上形成产生新气体性质的认识。通过提供氩气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认知冲突,认识到新物质的确定需要一个有一个证据的反复验证才能最终确定,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四)拓展延伸教师讲解:看来大家通过实证帮老师弄明白了这种气体,老师呀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谢谢同学们!一个做菜就可以体现出这么多门道,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科学的道理。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出示课题】就是一种能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就是化学变化。教师提问:剩下的液体里有没有新物质?还是白醋么?结束语:这又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好好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对大家的研究有所启发。设计意图:通过留下“新液体”的悬念,使学生完善对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现象的认识的同时,提供给学生一个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的研究。附:实验记录单观察现象:气体性质研究单一、气体性质(请在你猜测的性质旁打 √ )性质1:支持燃烧 □ / 不支持燃烧 □性质2:比空气轻 □ / 比空气重 □二、实验器材(请分别选择确定气体两个性质的实验器材,性质1的用 √ 表示,性质2的用 △ 表示。其中器材名称旁带*的,代表该器材可提供2份) 杠杆尺 铁架台 金属支架 火柴 废液盘 烧杯 电子秤 纸杯* 蜡烛* 三、实验方案(请你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实验一:是否支持燃烧实验二:比空气轻/重设计方案 修改方案 附:板书设计 3.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 现象 猜测 实验 气泡产生 比空气轻/比空气重 比空气重 液体缓缓上升 支持燃烧/不支持燃烧 不支持燃烧 ? ?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例如,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参与其中,并在适当的时候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亮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实验出现问题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2.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和合作交流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鼓励、强化和指导。3.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进行展示,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科学实践水平1通过观察,能够将有气泡,有声音等现象与生成气体建立联系。 水平2通过观察、实验论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完善对物质及变化的认识。 水平3通过观察、实验寻找更多的证据支撑自己的推理论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了新物质,完善对物质及变化的认识。 科学概念水平1说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生成了二氧化碳。 水平2说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生成了新物质。 水平3说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水平1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同学合作,学习兴趣浓厚。 水平2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同学合作,认真听取并虚心接受同伴的建议,学习趣浓厚,意识到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水平3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同学合作,认真听取并虚心接受同伴的建议,学习趣浓厚;意识到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科学推理和论证。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一、调动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科学论证我们知道,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大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就是在基于“新物质生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物质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论证的能力。对于二氧化碳气体的鉴别,表面上看是在运用排除法确定到底是哪种气体,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建构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方法——对反应前后通过直接观察不能明显看出区别的物质进行实验比较。这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比较。学生就要对反应前后的气体进行比较了,当用物理方法,看闻摸等不能区分之后,就要用到实验的方法。例如,比较反应前后气体的重量,反应前后气体是否支持燃烧。帮助学生建构好这个知识后,学生就可以自行探究液体及其它物质是否是新生成的物质了。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是否有心物质的生成。二、用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支持。丰富的教具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学具的提供,应为学生提供手脑并用、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载体。学生身边易获取、成本低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首选学具。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倡导“支架式教学”,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元素加以控制,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事物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发现并利用的。

物质变化

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了新物质。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