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7.6 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知识回顾
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三、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
一、力做功的情况
(其中θ是F与l的夹角)
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力F不做功. 
 2.当θ<π/2时cosθ>0,W>0;
3.当π/2<θ≤π时cosθ<0,W<0;
1.当θ=π/2时 cosθ=0,W=0;
力F对物体做正功。
力F对物体做负功。
一、力做功的情况
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
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
注意: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三、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
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变化量
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增大;
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减小。
为了定量讨论与动能相关的问题,必须找出动能的表达式。
出于对动能的粗浅认识,我们知道它的表达式中应该包含速度,而且两者的关系是“速度v越大,动能Ek也越大”。
导入新课
物体的动能与它的速度有关……
 但动能是与速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呢,还是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或者它们之间具有更复杂的函数关系?这是需要探索的。
 但动能是与速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呢,还是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或者它们之间具有更复杂的函数关系?这是需要探索的。
 物体能量的变化往往跟力做的功相关联。因此如果在某个过程中物体的能量改变了,研究这个过程中的功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研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时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但动能是与速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呢,还是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或者它们之间具有更复杂的函数关系?这是需要探索的。
 物体能量的变化往往跟力做的功相关联。因此如果在某个过程中物体的能量改变了,研究这个过程中的功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研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时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对于与动能相关的问题来说,对物体做功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因此本节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希望由此找到动能表达式的线索。
物体速度的变化与力对它做功有关
 我们以平板上的小车为研究对象,使它在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测量力的大小及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距离,可以计算力做的功。
 
1. 探究思路
 我们以平板上的小车为研究对象,使它在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测量力的大小及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距离,可以计算力做的功。
 如果力的大小改变了,或者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距离改变了,力对小车做的功也会改变,小车获得的速度就会不同,由此能够得到功与速度的几组数据。
1. 探究思路
 以牵引力对小车做的功W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v为横坐标,作出W-v图象,即功-速度图象,可以了解两者的定量关系。
 用打点计时器能够很容易地测量小车的速度。这个实验的关键是为小车提供可测量的(或者虽不能测量但可以定量地比较大小的)作用力。以下两个案例可供参考。
参考案例一
 由重物通过滑轮牵引小车,当小车的质量比重物大很多时,可以把重物所受的重力当做小车受到的牵引力。小车运动的距离可以由纸带测出。改变重物的质量或者改变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改变了牵引力做的功。
实验装置
参考案例一
 由重物通过滑轮牵引小车,当小车的质量比重物大很多时,可以把重物所受的重力当做小车受到的牵引力。小车运动的距离可以由纸带测出。改变重物的质量或者改变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改变了牵引力做的功。
实验装置
注意:平衡摩擦力
实验装置
参考案例二
使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当我们把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并在一起,第2次、第3次进行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一致,那么,第2次、第3次…….实验中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第一次的2倍,3倍…….
(1)改变功的设计思路
【说明】
 根据弹力公式: ,橡皮筋的弹力与橡皮筋的伸长量有关,试验中明确要求橡皮筋拉伸长度一致,即说明弹力相等,每条橡皮筋的力都是F,但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即可使力成倍增加,一条时小车受到一条橡皮筋的力F,两条时小车受到两条橡皮筋的力为2F,三条时小车受到三条橡皮筋的力为3F……弹力做功的位移是相同的,即可认定W∝F,因此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可以改变功的大小。
 注意:在参考案例二中,橡皮筋对小车的力是变化的,难以测量它做的功。其实,绘制W-v图像时,不一定需要功的具体数值,纵坐标也不必以“焦耳”为单位。在图中选取合适的长度,以它为单位,代表一条橡皮筋对它做的功;当用两条橡皮筋时,所做的功就用两个单位表示… … 作图时适当选取单位可以使图形简洁,也便于分析。
 实验中,橡皮筋是影响实验的关键因素,要保证每条橡皮筋的伸长量相等的情况下,做功必须相等。因此实验中使用的橡皮筋要求规格相同。
 实验中,当橡皮筋条数增加至四条时,由于弹力过大,小车的速度过大,纸带上打出的点数较少,以致找不出小车做匀速运动时所打出的点以及出现小车损坏等情况。因此,实验中对橡皮筋的选用要求很严格。
 适合本实验的橡皮筋如图,它是横截面积为圆形,半径约为0.7mm的细橡皮筋。
 计算得到。因为打点计
时器相邻两点间时间间隔相同,都为 0.02秒,
只需跟据纸带相邻两点间距离来推测速度的变
化。实验中所要求的是匀速运动阶段的速度,
即纸带上相邻两点间间距相同时的速度。
(2)速度测量的设计思路
 速度的测量是通过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
的,通过公式 
 
为什么要测匀速时的速度呢?
 开始阶段,两点间距不断增大,此时,小车与橡皮筋尚未分离,在弹力作用下,小车的速度增大。
 开始阶段,两点间距不断增大,此时,小车与橡皮筋尚未分离,在弹力作用下,小车的速度增大。
 中间阶段,相邻两点间距基本相同,此时,小车与橡皮筋脱离,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合力为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开始阶段,两点间距不断增大,此时,小车与橡皮筋尚未分离,在弹力作用下,小车的速度增大。
 中间阶段,相邻两点间距基本相同,此时,小车与橡皮筋脱离,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合力为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末尾阶段,相邻两点间距不断减小,此时,小车滑出斜面,受摩擦阻力作用,速度减小。
2. 操作技巧
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会
受到阻力,怎样使阻力
减小呢?
阻力来源: 木板摩擦、打点计时器的摩擦
操作方法: 使木板略微倾斜
θ为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为打点计时器的阻力。
操作原理:
检测方法:
利用打点计时器,使打出的纸带任意两点间隔相同。
说明:
有人将实验装置进行了修改:
(1)在木板上加了两条光滑的合金导轨
(2)将砝码换成了橡皮泥
有人将实验装置进行了修改:
(1)在木板上加了两条光滑的合金导轨
(2)将砝码换成了橡皮泥
减小摩擦
更加稳固
3. 数据的处理
将测得的速度记录到下表中:
 一根
橡皮筋 两根
橡皮筋 三根
橡皮筋 四根
橡皮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根据测量数据可大致画出W-v图像,如图像不是直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如将v乘方、开方……通过图像推测W与v的关系。
相关链接
 借助于常用软件,可以准确迅速地跟据表中数据作出W-v图像,甚至能写
出图像所代表的公式,如 ExceL
 不过,这样做有麻烦又不直观,最好按下面的方法处理。
 先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或者做个 W-v 草图,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是什么关系。如果认为可能是 ,就对每个速度值算出它的二次方,然后以W为纵坐标, 为横坐标作图(不是以v为横坐标)。如果这样做出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说明两者关系真的是 … 
W-v图象
实验结果
W-v2图象
 利用打点计时器使任意两点间时间间隔相同,根据公式 ,仅通过测量纸带上间隔距离相等的部分可求出速度。
课堂小结
1. 探究思路
(1)改变功的设计思路
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功。
(2)速度测量的设计思路
2. 操作技巧
 可根据上面公式,适当抬高木板,使小车脱离橡皮筋在模板上运动时合外力为零,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采用对纸带摩擦较小的电火花计时器,释放小车时,尽量使小车沿直线运动。通过加重小车质量的方法减慢小车速度,使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的点较多。
3. 数据的处理
 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做法,重复实验,并求出在不同功的作用下速度的平均值。利用常用的绘图软件进行绘图,探究W与v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