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复习导学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复习导学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7 21:4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 《灯笼》 复习案
一、复习任务: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品味灯笼的含义,体会文章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3.感知文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二、内容简介:
文章以“灯笼”为线索,抒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回忆,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又联想起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以小见大的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三、内容思维导读:
主题 灯笼之缘 火
天性 喜欢 光亮
有火 指明对灯笼的喜欢
演绎 灯笼
有光亮 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灯 笼 喜欢 灯笼
犬吠
地点 三家村 呵狗
老头
身影
夜行人 私语
人物 胡须 雪白
背景 祖父
谈吐 概括
故事
坡野 磷火 背景
其他
台下 :观众 花生篮 冰糖葫芦
村边 戏台 小丑
台上 : 花脸
故事 司马懿探山
小时候 迎祖父 思慕
大了 远离家乡 关爱
叙事 象征 乡俗 寄托 情感
皇宫 繁华 和
场合 喜庆 幸福 寓意
春宵 美好回忆
诗中 爱国
四、释疑解惑,突破难点:
散文“形散神聚”,作者的在文中写了很多关于灯笼的回忆,这些回忆里灯笼的含义而又有所不同,想要弄明白其含义,必须理解深沉而丰富的语言背后的情感。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明白作者真正用意。比如“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写“营帐中的灯笼”里含蓄表达情感的句子,学生不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做“马前卒”?只有挖掘语言背后的内容才会知晓。文章是作者写于“九一八事变”之后,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五、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神龛( kǎn) 溺炕(nì) 斡旋(gàn) B.争讼( sòng) 锵然(jiāng) 怅惘(chàng)
C.吠声(fèi) 焚声(fén) 恐吓(hè) D. 源亨( hēng) 裴公(pèi) 马前卒(zú)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虽然敌我众寡悬殊,但敌军时不时地 我军,使我军义愤填膺。
(2)你胆子太大了,竟然如此 妄为。
(3)没想到一向优秀的他,居然做出这种事情,真让人 。
(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 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 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A.挑衅 恣意 大失所望 扣人心弦 B.挑战 随意 大喜过望 触目惊心
C.挑衅 随意 大失所望 触目惊心 D.挑战 恣意 大失所望 扣人心弦
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出现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4.仿写词语
熙熙然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暖融融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课外阅读提升能力
乡间的庙会
林 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络。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有改动)
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不超过15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灯笼》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
1C 2A 3D 4 略
课外阅读提升
1、介绍乡间庙会 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 由庙会引发的思考(每空1分,共3分)解析:本题考查厘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文章的①到③段,介绍了乡间庙会;④到⑧段,写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第⑨段写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作答时,注意题干中“每空须有‘庙会’二字”的要求。
2、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3分)解析: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从里面挑选生动的词语加以分析即可,如可以抓住“摇晃”“悦耳的吆喝声”等,结合所写的画面和人物加以分析。
3、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每点1分,共3分)
(示例)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每点1分,共2分)解析:第一问,从文章第③段,我们可以看出“走亲家”和“做买卖”是庙会的两个重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再结合文章第⑦段中“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可以看出“看戏”也是庙会重要的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第二问,结合文章第⑨段中“无名的哀伤”“幽幽地”“无尽地盘桓”“几千年”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多少年来,农民的生活没有改变,固守着传统的形式而感到悲哀,从全文内容也看得出作者对农民的关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