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6课《地球的形状》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6课。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体,也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形状是球体的前概念,但并不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将学生带入古代生活,重回古人探究时代,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活动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活动二尝试用模拟实验证明“球形”说的猜想,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进行观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活动三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状。活动四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实地测试,学生尝试“航海”一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研讨板块,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体的前概念。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尝试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二,理解看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船模、手电筒、乒乓球、小木块、白色卡纸,地球仪等。
小组:船模、乒乓球、小木块、手电筒、白色卡纸、地球仪,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设计
(一)聚焦
活动一:观察地球仪
教师提问1: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太阳和月亮两颗星球的形状都是球体,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地球的形状也是球体(如有学生说地球的形状是圆形,举例帮助学生区分圆和球体)。
教师提问2: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受限于哪些条件?
(预设: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无法走出地球观察地球的形状、没有卫星技术、航天科技等高科技)
过渡导语:在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呢?今天的科学探究之旅我们一起走近古人,和他们共同探究地球的形状。(板书:地球的形状)
[设计意图]
首先揭示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模拟月食模拟实验做铺垫,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建立地球的形状也是球体的概念。通过交流现在人类观察地球形状的手段,引发学生思考在没有高科技技术帮忙和不走出地球的情况下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揭示课题。
(二)探索
活动一:天圆地方
教师提问1:设想一下,让时间回到很久以前,如果我们是古人,当我们站在大地上时,你能猜测出地球是什么形状吗?说说你的猜测理由?
????学生:学生进行猜想并进行分享。
教师提问2:出示“天圆地方”图片,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你觉得他们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呢?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测。
教师提问3: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圆的。而由于大地太大,人们只用双脚,无法测量其大小,所以认为大地是平的。所有人都同意地球的形状是“天圆地方”吗?
学生:不同意。
[设计意图]
情景铺垫,将学生带入古代人的视角,根据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地球的形状是“天圆地方”,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古人通过什么方法探究地球的形状。
活动二:模拟实验
探究实验一:
教师提问1:人们在猜测地球是“天方地圆”的同时,不断观察和思考,去寻找探究地球形状的方法。在海边的人们发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看到这种现象人们可能会提出什么猜测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并给出猜测理由。
学生:提出地球是球体这种猜测。
教师提问2:出示实验需要材料:船模、地球仪和桌面,小组讨论并汇报模拟实验方案。
学生:船模模拟船只,地球仪模拟地球,桌面模拟平面。船只分别在球面上和平面上模拟前行,观察员在船只前行的方向观察看到现象,并及时记录现象。
教师提问3:小组讨论实验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
学生:注意观察不同操作的实验现象,船只移动速度慢一些,多做几次实验重复验证……
教师提问4:出示实验要求:
????(1)观察者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速。
????(2)小组分工合作,分别体验观察者。
????(3)小组讨论:观察现象哪种更符合生活实际。验证了哪种猜测?
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模拟实验,纪录现象并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三年级学生应具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给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的时间,并选择身边的物体,合作进行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推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建议,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探究实验二:
教师提问5: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有一小部分人接受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多数人仍认为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还不够充分。有一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一直在寻找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他在观察月相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
教师提问6:出示月食过程动图,讲解月食的形成原理。是谁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光线?
学生:地球的影子。
教师提问7:什么样形状的地球能产生圆弧形的影子?
学生:球体
教师提问8: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搜集更多证据,教师演示实验,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乒乓球模拟地球,白色卡纸模拟月球表面。
教师提问9:学习指南
(1)摆:确定手电筒和白色纸板的位置。
(2)调:调整遮挡物与白色纸板的位置,恰好在白板上形成阴影。
(3)记:及时记录观察的实验现象。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以画图形式记录观察的现象,进行汇报。
研讨一:
教师提问1: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哪些信息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学生:从远处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船帆后看见船身;日食时地球投射在月球上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
[设计意图]
由于月食的形成原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较难,教师直观简单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球上发生了月食,再通过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模拟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投影的形状不同,搜集更多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证据。通过逐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搜集证据的重要性。
活动三:麦哲伦环球航海
教师提问1:根据生活现象找到了地球是球体的证据,还是有很多人不接受这个观点。只有不断寻求证据,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果地球是球体,那么沿着一个方向走,绕着地球一周就能回到原点。
教师提问2: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开始环球航海,(利用地球仪介绍麦哲伦环球航海路线从欧洲出发经大西洋过麦哲伦海峡,过太平洋,经印度洋,过好望角,最后通过大西洋回到欧洲。)3年后他的船队回到了出发地。麦哲伦的环球航海,实际上是一种实际测试,就像做实验,这样获得的证据更能令人信服。至此人们才慢慢接受地球是球体这一观点。
学生:学生利用地球仪“环球”一周。
[设计意图]
出示麦哲伦环球航海路线图,带领学生重走航海线路,简介麦哲伦的航海故事,麦哲伦带领团队实践验证地球是球体,感受伟大航海家麦哲伦顽强的意志、一往无前的精神。
(三)研讨
教师提问1: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形的?
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模拟实验以及实践验证认识地球的形状。
[设计意图]
研讨环节通过学生间的反馈交流,梳理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也感受到真相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究才能被发现。
七、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猜想???? 天圆地方???????? ?球体??????????
证据??????? 观察????????? ?帆船
?月食?????????????????????????
麦哲伦航海
??????????? ????????????????????????????登陆太空实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