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章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章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17 15:5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思考】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 (?http:?/??/?xuexifangfa.unjs.com?/??)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http:?/??/?jiaoxuegongzuozongjie.unjs.com?/??)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 (?http:?/??/?www.unjs.com?/?zuowendaquan?/?shenghuozuowen?/??)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 (?http:?/??/?zhenxishijiandemingyan.unjs.com?/??)里的发展变化 (?http:?/??/?jiaxiangdebianhua.unjs.com?/??),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通过学习课标、教参、教材,我有如下思考:
一、怎么样建立学生的统计观念
1、让学生经历、体验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观念”在人们的亲身经历中建立,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爱因斯坦说过,“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让学生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等,这就是过程的经历。因此在统计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中。
2、要让学生读懂统计图
在生活与工作中,数据无处不在,这些数据可以用形象的统计图表来表示。我们在报刊、电视、书籍、网络等到处可以看到统计图表。图表告诉世人许多信息,给我们对事件做出预测和决定提供便利。因此读懂图表,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
3、让学生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与方法。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是复杂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用数据的描述来解决。让学生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感悟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进行“统计”。 只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会这种策略和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逐步树立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二、怎么样培养学生对统计的兴趣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处理得不好,学生对之毫无兴趣,丧失学习兴趣,从而被动学习;如果处理得好,学生学习兴趣极浓,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怎么样让教学内容背景更贴近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小学统计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只有统计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能对统计知识产生内化。使学生感觉到统计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体验到统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这都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基于以上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 (?http:?/??/?xuanze.unjs.com?/??)学生身边 (?http:?/??/?shenbiandefengjing.unjs.com?/??)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生1~7册的期末成绩统计图,用与孩子们同龄的学生的成绩来创设情境。也许这样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 (?http:?/??/?xiangmujihuashu.unjs.com?/??),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孩子们的读图能力。
三、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让学生经历 (?http:?/??/?gongzuojingli.unjs.com?/??)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我在后面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 (?http:?/??/?jiefangsixiang.unjs.com?/??)与练习,让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四、注重在分析 (?http:?/??/?dangxingfenxicailiao.unjs.com?/??)与预测中体会 (?http:?/??/?www.unjs.com?/?fanwenwang?/?xdth?/??)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同学本学期期末的成绩,例2中让学生形象感知陈东身高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预测陈东之后的发展趋势。由于受到客观原因的限制,陈东的身高在某个阶段是呈增长趋势的,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后,他就不再是增长了,而是趋于平了。这些素材 (?http:?/??/?gaokaozuowensucai.unjs.com?/??),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 (?http:?/??/?huodongfangan.unjs.com?/??)中,我要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 (?http:?/??/?renshengganwu.unjs.com?/??)、选择、反思 (?http:?/??/?fansizuowen.unjs.com?/??)、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是希望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http:?/??/?qqgexingqianmingdaquan.unjs.com?/??),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一个舞台。
【学情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是新教材四年级第二学期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但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差别,可能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可能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108-110页
【教学目标】《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和体验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结构和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及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出示大北街小学四、5班学生邬清峪同学1~7册期末数学成绩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增长最快?你是怎么知道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预设问题1:在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册数)。纵轴表示什么?(成绩)。每册的数学成绩在这幅统计图上能找到吗??谁来指着说一说。
预设问题2:真是个有心的孩子,把数学成绩都找到了。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册的数学成绩的?
师:是的,这种统计图是通过点来表示出数量多少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预设问题3:同学们,不通过计算,你可以直观的看出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增长最快吗?
我们不妨带着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一册数学成绩最高?哪一册数学成绩最低?
(2)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没有变化?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增加最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数学成绩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师:我们先来看“哪一册数学成绩最高?哪一册数学成绩最低?”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瞧!他关注了什么?
师:点越高表示数学成绩越高,点越低表示数学成绩越低。
师: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没有变化?你是怎么看的?
预设1:5册到6册数学成绩没有变化。因为这两册数学成绩都是97分。
预设2:还可以从点上看,这两册数学成绩的点都是一样高的。
预设3:不一定要从点上看,你们看(指着线),这段线是平的,也说明人数没变。
师:听明白了吗?他说这段线怎么了?
生:线是平的。
师:多了不起的发现!当线是水平时,也说明这两册数学成绩没有发生变化。(板书:平→不变)
师:再看,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增加最快?你是怎么看的?
预设1:可以从格子上看出来。
预设2:因为4册到5册的线最长,所以我认为4册到5册数学成绩增加最快。
预设3:我发现那段线倾斜的角度最大,所以增加最快。
师:哎!这回说得更专业了。你说倾斜度,什么是倾斜度,能比划比划吗?
生用手比划。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眼睛很厉害!倾斜的角度越大,说明数学成绩增加越快。倾斜度大,可不可以用一个字代替?
师:想得都很有创意,我提供一个字:陡,可以用这个字吗?
师:谁能到前面比划比划,什么样才能被称作陡。
师:比划得真形象!那在这种统计图中,如果线越陡就说明什么?
生齐说:说明增加越快。(板书:陡→变化快)
师:我有疑问了,如果是下降的线段也很陡,能说增加越快吗?无论是升高还是降低,都是数据在变化,所以老师觉得应该这么说才准确:在这种统计图中,当线段越陡,说明数据变化越快。
师:在条形统计图中想知道数学成绩增加最快的是哪册到哪册,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现在可以看线段的倾斜度,这样就简单多了。
师:同学们,你们真得不简单,能从观察比较中,找到统计图隐藏的小秘密,真棒。
师:看最后一个问题,“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7册数学成绩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预设1:我觉得这这7册数学成绩整体是上升的,因为图中的线是上升的。
预设2:我反对,这里面有下降的,还有平的。怎么能说是上升的?
预设3:不能一段一段的看,题目问的是整体上看。虽然有下降和平的,但从整体上看是上升。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我们不妨眯着眼睛来看这条线,把眼睛眯小一点,再小一点,感受到整体变化情况了吗?瞧,虽有下降和水平的,但整体上却是上升的。
3、比较感知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师:两幅图都能看出数量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吗?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总结:像这种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通过点反映出数量多少,而且可以通过线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也正是这种增减变化,能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预测一些信息。
4、预测
师:你们能不能结合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第八册邬清峪同学数学会考多少分?
预设1:我认为会有100分,因为在这幅折线统计图中,整体是上升的。
预设2:我认为可能有98分,因为很多东西不可能总上升,可能会下降。
师: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但是我觉得我们的预测要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预测的结果才会更加合理。
5、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课件演示画法,学生初步独立画折线统计图,教师随时指导。
6、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我们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折线统计图,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三、实践应用。
1、教材111页“做一做”
2、教材114页第4题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描)点:数量多少

平→不变
(连)线: 数量的增减变化
陡→变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