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2020海淀区空中课堂
八年级历史学科
1
知识结构梳理
2
知识要点解析
3
材料阅读与问题思考
CONTENTS
目 录
知识结构梳理
0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探索建设
社会主义
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66年
1976年
1978年
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
单元地位
1949年
1956年
本课结构
主题
理论
知识要点解析
02
1553年
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
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887年
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1877年葡占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葡萄牙正式将澳门规定为“永居管理”之地
澳门问题的由来
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60《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
1898年英租借
1842年英割占
1860年英割占
香港问题的由来
“我多年以来一直在想,……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统一的问题……好好了解研究一下我们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法,总要从死胡同里找个出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
重、难点:“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与确立过程
1.背景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现代化建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的爱国者和各种资源,对台工作必须服从于这个重大战略性转变,相应地作出调整。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与确立过程
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时的谈话》(1978年11月14日)”
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上登载的《告台湾同胞书》
(1)初步构想:1978-1980
2.确立过程
(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与确立过程
(2)具体化:1981-1983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1年9月30日)
(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与确立过程
(2)具体化:1981-1983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同美国学者杨力宇教授谈话,说明特别行政区的具体政策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与确立过程
(3)正式确立:1984-1985
· 1984年6月22、23日,邓小平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的谈话,全面明确阐述了“一国两制”思想。
1984年10月,《瞭望》周刊对“一国两制”构想做了首次系统报道
· 1985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 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一国两制”的内涵
即一个中国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一个
国家
两种
制度
一国两制
(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实现
祖国和平统一
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回归
1
1982年中英首次谈判中国要求收回香港
3
1997年7月1日
香港顺利回归
2
1984年签署
《中英联合声明》
1997.7.1
主权交接仪式的一整天都在下雨,但是我相信天下所有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是为中国人洗刷耻辱的一场雨。 ——钱其琛《中国辉煌外交》
(三)“一国两制”的实践:澳门回归
1
1987年4月,中葡两国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
1999.12.20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思考:《基本法》赋予香港的高度自治权”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第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香港永久性居民依照本法有关规定组成。
第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第十二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第十三条 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第十四条 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第十五条 中央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规定任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
——摘选自《中华人民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何处“特别”?
高度自治权
外交权
国防事务权
终审权
司法权
立法权
行政管理权
? 经济特区 特别行政区
不同点 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为了对外开放 有高度自治权;
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为了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港澳台地区)
相同点 都是国家统一领导
经济特区VS特别行政区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此为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它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材料阅读与问题思考
03
问题1: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 “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综合国力增强
“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正确
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问题1: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30多年来,不管中国是治还是乱,对香港总是保持食物和日用品的廉价供应,后来还增加了食水供应。没有这一着力供应,香港中下层的居民要维持稳定一些的生活都很不容易,一饮一食,当思来处,香港人是心里有数的,就是香港官方也并不讳言内地供应给香港的助力。
—摘编自李晓平:《香港问题和平解决的现实条件》
漫步在香港街头,从那喜迎回归的一幅幅标语,一串串彩灯,一张张笑脸上,你能强烈地感受到游子归乡的急切心情……(香港新界元朗)巡游总指挥杨毓明先生说:“今天参加巡游的9条巨龙和100只醒狮,取意‘九九归一’,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祖国的意志和决心”。 ——余玮《荣归——香港回归的前前后后》
大陆和香港血脉相连
问题1: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50%
10%
45%
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人心基础
内地和香港血脉相连
物质基础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理论基础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问题2: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呢?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香港的繁荣有赖于英国的统治,并说如果现在对英国的管理实行或宣布重大改变,将对香港产生灾难性影响。
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的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回归后的香港
“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回归后的香港
从2000年第二季度到2013年第三季度,香港拥有专上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从23.7%提高到35.1%,其中,拥有大学学位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从14.5%提升至26%。反映基础教育水平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公布2012年全球测试排名,香港继续名列前茅;在英国培生集团2012年公布的全球教育系统排名中,香港位居全球第三位。
香港婴儿夭折率由1997年的4‰下降至2013年的1.6‰,是全球婴儿夭折率最低的地方之一。
2013年香港男性与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为80.9岁及86.6岁,是全球预期寿命最高的地方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载《人民日报》,2014-06-11
教育水平持续攀升
医疗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回归后的香港
每年“七一”回归纪念日,升旗最为隆重。前往观礼的香港市民往往要提前两个小时抵达,才能挤进广场。……。一名已经参加过3次“七一”升旗典礼的香港女中学生告诉记者,能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升旗礼觉得很自豪,自己看到旗帜升起都很兴奋。
每当内地遭逢重大自然灾害,特区政府和香港民众也都慷慨解囊,奉献爱心。而每当香港经济、民生遇到严重困难的时刻,中央政府和内地都会鼎力支持;大批内地同胞来港消费,使香港市场面始终保持荣景;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北上发展,参与到内地的崛起与进步中。
——曾繁娟、刘畅:《国与家连在一起——香港回归十五年成就回顾·两地篇》,载《农民日报》,2012-06-29
对国家认同感增强
截至2018年,特区政府共建公共房屋5.1万套;2018年,免费医疗受惠人数占全澳门居民总数的约55%;澳门人预期寿命达84岁,居世界前列;至2019年,特区政府连续12年向澳门永久性居民及非永久性居民派发现金分享,金额已调升至10000元及6000元;全民共享的福利还包括公共巴士车资优惠、水电费补贴、医疗劵、子女出生津贴等,涵盖居民生活的各方面。
——刘斐:《盛世莲花日日新,幸福濠江处处和—回归 20 年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回归后的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