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7 16:4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试

姓名: 班级: 座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有人喜欢用一种水晶样的玻璃球作装饰。该球密封,内装有水、两三条小鱼(或虾),底部有珊瑚、沙子,并生长着一些水藻、小鱼(或虾 )。该玻璃球构成一个
A. 生物圈 B. 生态系统
C. 食物链 D. 环境因素
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态系统 ( )
A. 一块草地 B. 沙漠 C. 生物圈 D. 牛群
3. 在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以上都是
4.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必不可少的生物是( )。
A. 生产者和草食动物 B. 生产者和分解者
C. 食肉动物和分解者 D. 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一般都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
B.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
C. “阳光→草→鼠→狐”可称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D. 大气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绿色植物体内
6. 以下诗文或谚语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对应的是( )
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变异现象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影响植物开花
7. 以下对绿色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绿色植物既是生产者也是分解者
B. 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C. 绿色植物能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
D. 绿色植物通过根、茎、叶吸收水分,有利于生物圈的水循环
8. “落红本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使落花化作春泥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A. 分解者 B. 消费者 C. 生产者 D. 非生物部分
9. 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例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蚯蚓以枯枝落叶为食,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蜜蜂采蜜,可以帮助植物传粉
C. 青蛙捕捉害虫,可以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D. 大量增加羊的数量,可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0. 有甲、乙、丙三种生物,甲和乙均以丙为食,甲又以乙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一定是动物 B. 丙一定是植物,甲、乙一定是动物
C. 甲与乙一定是捕食关系 D. 乙与丙不是竞争关系
“八月桂花香”,此句中影响桂树开花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
A. 光 B. 温度 C. 水 D. 空气
12.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是( )。
A. 湿地 B. 热带雨林 C. 海洋 D. 草原

1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中主要描写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 光 B. 水 C. 空气 D. 土壤
14. “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经常踩踏小草,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小草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小草的死亡。主要原因是 ( )
A. 小草的茎被踩断了 B. 土壤缺少空气,影响根的呼吸作用
C. 影响小草的蒸腾作用 D. 土壤缺少空气,影响根的光合作用
15. 下面各项中属于共生现象的是( )
①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
②黑粉菌导致玉米形成黑粉瘤
③某些藻类和真菌形成地衣
④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CO2供植物光合作用
⑤牛胃内的瘤胃细菌,可以帮助牛分解和利用纤维素
⑥红色毛廯菌导致人患足和手廯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16. 下列不属于共生的是( )
A. 地衣 B. 冬虫夏草 C 大豆和根瘤菌 D. 人与大肠杆菌
17. 我们通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状态
B.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18. 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 减少生物的种类 B. 减少生产者的数量 C. 增加生物的种类 D. 增加消费者的数量
19. 为了使中国西部的生态系统平衡不遭受破坏,并使生态系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和演化,我国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下列哪一项是重要的措施( )
A. 开山种粮食 B. 退田还湖 C. 退耕还林还草 D. 退耕还牧
20.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三级消费者
21. 以下关于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 田鼠→蛇→鹰 B. 猫头鹰→蛇→田鼠→草
C. 草→田鼠→蛇→猫头鹰 D. 阳光→草→田鼠→猫头鹰
22. 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在种类和数量上均比其他动物少得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它们的繁殖能力低 B 栖息场所有限
C. 被人类大量捕杀 D. 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较高
23. 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生物依次是( )
A.猫头鹰和食草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D.食草昆虫和青草
24.人类的活动能够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下列哪项措施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 减少食肉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 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 数量
C. 增加物种的数量 D. 增加分解者的数量


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

A B C D
26.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下列哪条食物链的加强有利于增加鹰的数量( )
A. 草类→鼠→鹰 B. 草类→鼠→蛇→鹰
C. 草类→蝗虫→青蛙→蛇→鹰 D. 草类→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27. ?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依次是( )
A. 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 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 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 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28.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为分解者〔单位:10 2 千焦/平方米〕,该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可表示为( )


第28题 第29题 第30题
29.如上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蚱蜢因某种原因减少,则蚯蚓的数量变化在较长时间内是
A. 甲→乙→丙→丁 B. 乙→丁→丙→甲 C. 乙→丁→甲→丙 D. 丙→甲→丁→乙
30. 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不会引起( )
A. 甲的数量不变,丙的数量下降,丁的数量增加
B. 甲的数量下降,丙的数量不变,丁的数量不变
C. 甲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 甲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丁的数量增加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31. 自然界除了水循环和氧循环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以下是有关碳循环的图解,图中CO2代表二氧化碳,H2O代表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两种重要的生理作用。①代表的是 作用;
②代表的是 作用。

③代表的是 ;④代表的是 _。

(2)图中哪类生物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就能生存?____________。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第32题 第33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中草属于_________,食虫鸟属于_________,

腐生细菌属 。

(2)图中的成分构成的食物链是 。

若食虫鸟大量死亡,则昆虫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33 .美国生态学家R.L.Lindeman对某一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得出下图所示的数据,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请据图分析后回答:
⑴ 太阳能主要通过生产者的 作用进入该生态系统,之后沿着 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⑵ 植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方式从生产者获得能量,这样生产者的能量就以 的形

式流到了植食性动物,从图中可看出,植食性动物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数值是 J/(cm2?a)。

⑶ 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逐级 和 流动。

34. 草通过 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在自身的 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
2020第23章 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试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D B C A C A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B B C B D C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B C D A B C C D


填空题
(1) ①光合作用 ② 呼吸作用 ③消费者 ④ 分解者 (2) 生产者
(1)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2)草 昆虫? 食虫鸟 (3)先增加后减少
33.(1)光合 食物链 (2)有机物 62.8 (3)递减 单向
34.光合 呼吸